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2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502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83篇
综合类   973篇
基础理论   255篇
污染及防治   86篇
评价与监测   115篇
社会与环境   131篇
灾害及防治   4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2 毫秒
661.
北京市不同区位耕作土壤中重金属总量与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陈志凡  赵烨  郭廷忠  王水锋  田青 《环境科学》2013,34(6):2399-2406
采集北京市不同区位(中心城区、近郊平原、远郊平原)的代表性耕作土壤-麦粒匹配样品23组,分析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影响下耕作土壤中重金属(Cd、Cu、Zn、Pb)全量、赋存形态以及生物有效性,并探讨其来源差异与健康风险.结果表明:①频繁的交通活动与工业释放致使中心城区(Pb平均含量为35.59 mg·kg-1)土壤呈现出较为明显的Pb富集特征,而长期污水灌溉等农业活动导致了近郊平原局部土壤重金属的明显积累.②土壤中Cu、Zn和Pb主要以残余态(35%~75%)与有机结合态(23%~53%)形式存在,其次是铁锰氧化态(1%~19%),而碳酸盐结合态(n.d.~5%)与离子交换态(n.d.~2%)含量非常少.Pb、Zn和Cu的生物可利用性从中心城区到近郊平原、远郊平原逐渐下降,Cd则呈相反的趋势.近远郊土壤中Cd的离子交换态(13%~31%)与碳酸盐结合态(11%~27%)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在4种重金属中生物可利用性最高.③Cd与Zn在麦粒中的含量与土壤中金属的铁锰氧化态含量正相关(P<0.05,r为0.43~0.57);④种植于中心城区与近郊土壤上的小麦籽粒中部分Zn、Pb含量超出了WHO限值,对当地居民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62.
焦化废水处理工程中,经过生物和混凝处理后,排放到环境中的尾水COD处于(85±20)mg·L-1范围内,这部分COD主要由一些难生物降解的物质构成,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也给水回用带来了技术上的难度.为实现尾水中残留有机物的进一步削减,降低其在环境当中的危害,采用臭氧流化床反应器对焦化废水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并通过三维荧光光谱仪以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水质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尾水在反应过程中,投加的臭氧量与降解的COD之间的比值(O3(kg)/COD(kg))随反应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大;当pH=10时,COD、UV254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51.5%,87.3%和85.0%,去除效果优于pH=7和pH=5条件下的反应;臭氧氧化能够有效分解尾水中类色氨酸、类溶解性微生物副产物、类腐植酸和类酪氨酸物质;经臭氧氧化后,焦化废水尾水中一些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得到了部分或完全去除,转化为一些新的有机物,如烷烃、苯甲醇、己酸等物质.研究结果证明,影响尾水的臭氧氧化效率涉及反应器结构、废水溶液性质和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663.
大气颗粒物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已经成为我国北京等大中城市空气污染中的首要污染物.为分析北京市采暖期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水平及其气象因素的影响作用,以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0.3,PM3.0,PM5.0为研究对象,于2007~2009年采暖期间在北京市城区设立了93个采样点进行定点采样监测,利用地统计分析工具和指示克里格方法,模拟分析了北京市城区2007~2009年采暖期PM0.3、PM3.0、PM5.0的时空变异性,并建立起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与气象条件(风力、温度、湿度)的对应关系,由此分析气象因素对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实验半变异函数符合具有块金值的球状模型;北京城区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水平自2007年以来污染程度与污染面积均呈减小趋势,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西北次之,近郊区污染重于城区;气象条件是影响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程度的重要因素,在不同年份不同气象因子对颗粒物的影响是不同的.但另一方面,由于污染原因季节冷暖程度的不同,气象条件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有不确定的一面,但仍可找到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664.
以大连市单位附属绿地、公共绿地、住宅区绿地、道路绿地4种典型城市绿地类型8个取样点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土样采集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大连市城区不同绿地类型表层土壤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元素的分异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园林绿地土壤在养分特征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但土壤化学元素多呈无规律分布.  相似文献   
665.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气候–海洋环境变异的生态影响,阐述并比较了1984~1985年和2006~2008年台湾海峡浮游植物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由3.29和0.62降至2.90和0.55;平均细胞密度增加3.7倍,由372.0×104 cells/m3增加到173 8.8×104 cells/m3;种类组成里暖水种比例提高了7.3%,由45.9%上升到53.2%;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组成趋于简单和小型化,如小型硅藻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和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其平均丰度和优势度显著提高.浮游植物群落的这些年代际分布变异可看作全球气候长期变暖背景下对台湾海峡环境变化的生态学响应迹象.图3表6参34  相似文献   
666.
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3S技术,应用Fragstats软件对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0、2000和2007年3期TM解译图进行分析,研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动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退化沼泽为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基底,2007年达保护区总面积的48.05%。保护区建立前后的10 a间(1990—2000年),湖泊、河流、沼泽面积萎缩,主要演变为退化沼泽和草甸,退化沼泽、草甸和灌丛面积分别增加1 978.60、2 559.09和824.27 hm2,斑块数减少,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降低,聚合度和优势度增加;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2000—2007年),河流面积小幅恢复,但湿地退化仍是主要趋势,湖泊和沼泽面积持续减小,草场面积持续增加,沙地面积增加1 929.00 hm2,斑块数增加,聚合度和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回升。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和人为排水疏干、过度放牧、无序旅游、基础建设等干扰影响是湿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67.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夏季降水实际观察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降水变化按年代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各地的代际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区域对比。结果发现,降水变化幅度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季风区,而非季风区的年代际降水相对稳定。在多数情况下,以四川为中心的区域的降水量变化与东北的北部一致,东南沿海与渤海湾沿岸区域一致。季风区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可能既受季风的年代际强弱变化的影响,又受微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8.
1992—2012年浙江省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地区酸雨污染的演变特征及成因,以杭州地区为代表,结合全省酸雨监测数据,揭示1992—2012年浙江省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992—2012年,浙江地区酸雨的污染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92—1999年为酸雨改善期;2000—2004年酸雨污染再次出现了恶化;2005—2012年为酸雨再次改善期。SO2排放减少是近年来浙江地区酸雨污染出现好转的重要原因,但NOx对酸雨的贡献有增加的趋势,酸雨污染类型逐渐由"硫酸型"为主转变为"硫酸硝酸混合型",机动车排放对浙江地区酸雨污染的贡献已不容忽视。全省强酸雨区主要分布在浙北、浙中和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浙西南地区酸雨污染较轻,酸雨污染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控制本地污染排放对于防治和减轻当地酸雨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9.
滆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和氮磷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对滆湖水体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水体氮、磷及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初步探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氮、磷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滆湖水体的ρ(TN)在冬春季较高,ρ(TP)四季的差异不大,在空间分布上,北部湖区的ρ(TN)、ρ(TP)均高于南部湖区;大型底栖动物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霍甫水丝蚓和中国长足摇蚊,其丰度在时间上均表现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在空间上的规律性不明显;CCA分析表明滆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随季节变化规律显著,且氮含量是滆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影响因子;对优势种的丰度与氮磷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滆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与TN和NO_3~--N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70.
基于2013-2021年渤海遥感反射率和叶绿素a浓度等实测数据,开展了该海域MODIS影像的叶绿素a浓度遥感反演模型研究。选择OC3经典模型形式,采用渤海的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获取了适用于渤海的模型局地化参数,通过真实性检验得到叶绿素a浓度的遥感反演结果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为0.84,平均相对误差为24.77%,均方根误差为5.56 μg/L,反演精度较佳。利用该算法反演获取了渤海2002-2021年叶绿素a的月度、季度和年度平均浓度,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2001-2021年渤海非优良水质比例开展了环境响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2001-2021年,渤海非优良水质比例与同时期叶绿素a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先变差后变好的倒V形趋势;5年平均的非优良水质比例与叶绿素a浓度变化趋势更直观地反映了2001-2021年渤海整体的水环境变化趋势,与非优良水质比例相比,叶绿素a浓度对渤海水环境的改善响应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