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31篇 |
免费 | 796篇 |
国内免费 | 8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5篇 |
废物处理 | 10篇 |
环保管理 | 195篇 |
综合类 | 1600篇 |
基础理论 | 493篇 |
污染及防治 | 147篇 |
评价与监测 | 181篇 |
社会与环境 | 284篇 |
灾害及防治 | 7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2篇 |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97篇 |
2022年 | 143篇 |
2021年 | 150篇 |
2020年 | 126篇 |
2019年 | 134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162篇 |
2016年 | 164篇 |
2015年 | 134篇 |
2014年 | 124篇 |
2013年 | 157篇 |
2012年 | 173篇 |
2011年 | 184篇 |
2010年 | 121篇 |
2009年 | 107篇 |
2008年 | 107篇 |
2007年 | 143篇 |
2006年 | 121篇 |
2005年 | 109篇 |
2004年 | 92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兰州市郊红砂种群数量动态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兰州市南北两山天然分布的红砂种群数量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利用地径回归得到红砂种群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进行生存分析及谱分析,计算红砂种群年龄结构动态指数,以揭示种群数量动态特征;采用扩散系数、负二项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扩散型指数、丛生指数、Cassie指数和Green指数8个分布指标判断红砂种群时空尺度上的格局类型。结果表明,南北两山红砂种群密度、盖度适宜,动态指数均大于0,呈现增长型,并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种群以中幼龄植株为主体,各龄级的死亡率基本平稳,但在第Ⅱ过渡到第Ⅲ龄级时,出现死亡高峰,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种群时空异质性明显,阳坡的红砂种群呈现聚集分布,阴坡则多呈现均匀分布;不同发育阶段红砂种群分布格局呈现明显递变规律,幼龄阶段聚集度高,随着年龄增大,聚集性大幅减弱。 相似文献
142.
城市热力景观格局季节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岛效应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特有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城市环境公害,对其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热力景观是分析城市热岛空间格局的一种新方法。以厦门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年1、2、3、8、12月的Landsat ETM+影像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此基础上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厦门城市热力景观格局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厦门城市热岛在夏季(8月)最强,春秋次之,冬季(1月)最弱。该变化特征是城市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和人为废热排放随季节变化的共同结果。应用该方法对2002年厦门热污染源进行调查,发现当年共有热污染源26个,其中工业热污染源18个。该研究可为环保、能源等部门乃至于整个城市的规划管理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3.
伊犁河谷北坡野果林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野外植被调查,在获取较为详细的生境数据基础上,探讨伊犁河谷北坡野果林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TWINSPAN和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的结果表明:1)在伊犁河谷北坡野果林群落分布地段,地形因子、养分和水分条件是群落生境的基本因子;2)海拔因子指示出研究区野果林群落最基本的分化,说明海拔条件是制约研究区植物群落分布的最重要的因子;3)土壤表层水分状况与海拔关系较密切,反映了草本层群落所受到的水分条件影响;4)养分状况的差异,除了说明生境条件本身的差异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群落现在生境的养分状况,受人为的影响较大.总之,在山地复杂的地形条件下,群落生境条件的差异非常显著,海拔、土壤含水率、全氮、坡向和pH值的组合,影响并控制着研究区各群落分布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4.
An IRA-743 resin bulk sampler was validated to monitor long-term bulk deposition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PCDD/Fs). Six consecutive sampling campaigns (2008-2009) were conducted at four sites around steel complexes in Pohang, South Korea to investigate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PCDD/F bulk deposition. The bulk deposition within the steel complex showed the highest ∑4-8PCDD/F (Tetra-Octa) fluxes, ranging from 204 to 608 (mean: 352) pg m−2 d−1, indicating steel complexes were major sources of PCDD/Fs. The homologue profiles were dominated with lower chlorinated PCDFs. Furthermore, the prevailing winds were confirmed to influenc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CDD/F deposition. There were apparent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bulk deposition at each site, and seasonal homologue patterns of PCDD/Fs were clearly observed. According to the passive air sampling, however, no significant seasonal change of ambient air concentrations of PCDD/Fs was observed. Therefore,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of deposition fluxes of PCDD/Fs probably resulted from temperature-dependent gas/particle partitioning. 相似文献
145.
根据扩容机理,建立了扩容爆破的物理模型,并且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最终炮孔挤压区域的半径公式.利用这些公式结合炸药和岩石的特性,以及装药参数得到了扩容结果.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相吻合.这些结果将有助于爆破扩容理论的完善以及该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6.
基于CA-Markov模型土地利用对景观格局影响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A-Markov模型方法,研究挠力河流域不同时段土地利用对湿地景观格局干扰强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显著.1967-2000年,挠力河流域湿地类型景观最大斑块指数逐渐减小,耕地和水域斑块的面积周长分维数逐渐减小,而沼泽和居民地的散布与并列指数变大,草甸和耕地聚集度指数增大;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湿地景观空间分布逐渐由流域周围高地势区向中心河流廊道退缩.(2)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耕地和居民用地数量迅速增加,耕地趋于集中连片分布,土地利用呈由自然湿地逐渐转化为耕地的变化过程,耕地成为主导的土地利用类型.(3)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存在阶段差异.1967-2000年,流域内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的干扰强度逐渐加剧,人为景观面积比例由1967年的26.5%上升至2000年的67.8%.土地利用影响强度指数由1967年的1.690上升至2000年的2.394.2000年模拟的流域土地利用影响强度比2000年实际土地利用影响强度小,由此可以识别1983-2000年人类对湿地景观的干扰强度比1967-1983年有所增大;利用居民地和沼泽面积的变化可以识别流域人口增长和排水活动对土地利用影响的时段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7.
岷江上游林草交错带祁连山圆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应用5种多样性指数对祁连山圆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测定了乔木种群及其各立木级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偏低,而草本层多样性较高,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以丰富度表示)较高.群落总的物种多样性较高是由于较低的灌木层多样性与较高的草本层多样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放牧影响、阳坡的干燥环境有关,可能是林草交错区固有的特点.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呈现出集群分布,但在其发育过程中显示了动态变化的特征,即在幼苗和小树阶段为集群分布,到了大树阶段转变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表6参32 相似文献
148.
用不同浓度柠檬醛处理不同部位剪切的蚯蚓,和处理剪切后不同时间段的蚯蚓体段,探讨了柠檬醛对赤子爱胜蚓再生作用的体段、作用浓度和敏感时间段.结果表明,柠檬醛对蚯蚓再生有明显影响,但这种作用依不同体段而异,以体段P7和P25作用最显著,而A25,A90和P60的受柠檬醛影响较小; 柠檬醛影响蚯蚓头部再生,而不影响尾部再生;对再生有影响的柠檬醛浓度为1mmolkg-1, 0. 1mmolkg-1和0. 01mmolkg-1 (土壤),对蚯蚓再生作用的时间为切后0. 5~1d.试验显示,柠檬醛干扰蚯蚓再生头部形成而且还影响再生头尾体轴形成;内源视黄酸在蚯蚓头尾轴再生图式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图4表4参18 相似文献
149.
Kavita Isvaran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2005,57(3):283-294
The study of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and maintenance of behavior.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demograph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thought to favor lekking, I studied variation in mating behavior among and within populations of the blackbuck, Antilope cervicapra, an Indian antelope. Rather than viewing lekking as a discrete mating strategy, I took a continuous approach and treated lekking as a question of the clustering of mating territories, with leks representing one extreme in a range of territory distributions. I surveyed nine blackbuck populations, which differed i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in habitat conditions. For each population, I described the mating system in terms of the clustering of mating territories, and measured various factors suggested to favor lekking. I found that large-scale, among-population variation in territory clustering was most strongly related to female group size. Territory clustering was not related to population density. Female group size, in turn, was best explained by habitat structure. Interestingly, these among-population patterns were repeated at a finer spatial scale within one intensively studied popula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erritorial males respond to local patterns in female distribution (represented by group size) when making decisions regarding territory location. Finally, although female distribution may explain territory clustering at the population level and more locally within a population, other selective factors (e.g., female preference, male competition, male harassment) are likely to shape the clustering and size of territories at even finer scales.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Supplementary material is available in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t .Communicated by T. Czeschlik 相似文献
150.
在非对称开采条件下,工作面受上覆岩层自重应力、超前支承应力、采空区侧向支承应力和回风巷煤柱应力等“多向应力”叠加影响,使得工作面应力呈“非对称”性。为研究非对称开采条件下工作面“多向应力”变化特征,基于微震监测、应力在线监测和理论计算,对母杜柴登煤矿30202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所形成的非对称开采条件下的应力变化进行分析;并基于工作面所受应力条件和围岩体结构条件,分析了“多向应力”叠加显现机理。结果表明:30202工作面回采期间,煤柱支承应力沿走向分为应力升高区、应力明显降低区、应力缓慢降低区和应力稳定区,其应力峰值主要集中在工作面前方40 m左右,应力集中系数平均为1.61;在非对称开采阶段,在走向方向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影响范围较回采初期增加了100 m左右;在不考虑垂直应力影响的情况下,相邻工作面采空区的侧向应力对30202工作面倾向方向的影响范围为44 m,应力最大值为56.1 MPa。在“多向应力”耦合作用下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产生能量集聚,并在采动扰动下发生能量释放,满足了大能量事件发生的基本应力条件;同时在扰动条件下采空区发生高位顶板错动,以及围岩支护薄弱为大能量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围岩结构条件。研究结果可为工作面非对称开采条件下采场矿压显现规律研究、顶板控制和巷道支护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