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90篇 |
免费 | 773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16篇 |
废物处理 | 60篇 |
环保管理 | 380篇 |
综合类 | 1946篇 |
基础理论 | 513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305篇 |
评价与监测 | 181篇 |
社会与环境 | 284篇 |
灾害及防治 | 24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9篇 |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135篇 |
2022年 | 156篇 |
2021年 | 146篇 |
2020年 | 131篇 |
2019年 | 120篇 |
2018年 | 132篇 |
2017年 | 172篇 |
2016年 | 147篇 |
2015年 | 175篇 |
2014年 | 188篇 |
2013年 | 219篇 |
2012年 | 268篇 |
2011年 | 301篇 |
2010年 | 200篇 |
2009年 | 227篇 |
2008年 | 142篇 |
2007年 | 240篇 |
2006年 | 248篇 |
2005年 | 204篇 |
2004年 | 144篇 |
2003年 | 190篇 |
2002年 | 145篇 |
2001年 | 139篇 |
2000年 | 111篇 |
1999年 | 103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3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2,4-D异辛酯和2甲4氯异辛酯在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并探索了影响其在土壤中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4-D异辛酯和2甲4氯异辛酯在土壤中的降解形式主要为化学水解;在陕西潮土、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南京黄棕壤、湖南红壤和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均小于1周,降解产物为2,4-D和2甲4氯.2,4-D异辛酯和2甲4氯异辛酯在土壤中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pH值,同时与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脱附能力密切相关:土壤pH值越高,农药降解速率越快;土壤粘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越高,对农药的吸附性越强,从而导致降解减慢. 相似文献
952.
自然界中砷(As)主要被吸附在铁氧矿物上,吸附态砷从铁氧矿物释放至水体是水中砷污染的主要来源.在此过程中,微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加入硫酸盐还原菌Desulfovibrio vulgaris DP4对吸附态砷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 h两体系砷释放量均为0μmol·L~(-1).与对照组相比,前84 h DP4促进了吸附态五价砷[As(Ⅴ)]的脱附,在13 h砷的释放量达到最大值12.6μmol·L~(-1),占初始总吸附量(16μmol·L~(-1))的79%,是对照组(1.5μmol·L~(-1))的8.4倍.而在84 h之后,DP4体系的砷浓度低于非生物对照组,表明溶解态砷被再次固定.此过程中,砷的释放量与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相关(P=0.001).XRD结果表明,在DP4作用下针铁矿的结晶度降低了50%,且结晶度越低,吸附能力越强,这可能是后期砷被再次固定的原因之一.同时SEM-EDS表明DP4使得针铁矿发生团聚,部分被转化为硫铁矿.As的XANES结果表明固相中没有硫化砷生成,这进一步证明固相中生成的主要是硫铁矿,它对砷的再吸附导致了后期DP4体系中溶解态砷的浓度低于非生物对照组.此外,在固相中检测出了19%的As(Ⅲ),而液相中并未检测出溶解态的As(Ⅲ),据此推测硫酸盐还原菌原位还原了吸附态As(Ⅴ). 相似文献
953.
中国煤矿灾害现状与减灾对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大量的数据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煤矿灾害的现状与致灾特点,提出了煤矿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954.
华北山区温度推算模式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华北山区气象站观测的温度与其所在纬度、经度和高度,分山区建立宏观地面气温场方程。采用1:20万地形图,以10'经、纬度为步长,判读其高度值,代入已建立好的方程中,经地形项订正,推算华北山区年、月平均温度、年较差和ΣT'≥10℃,其精度达极显著水平。计算结果使我们对华北山区热量资源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求算华北山区的主要水果最优品质种植上限高度。 相似文献
955.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沿江城镇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开放条件下,“全球 地方”作用深刻影响着区域城镇体系,沿江发达地区表现尤其典型。基于分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2006年为时空断面,对江苏沿江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服从Zipf定律,首位城市南京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垄断性相对较强,但并非处于绝对垄断地位;(2)空间关联维数显示,沿江地区城镇体系的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各城镇间联系紧密;(3)根据分维数和无标度区分析,三大城市群中,宁镇扬城市群分形发育最好,苏锡常次之,通泰城市群分形发育最差;(4)扬州、镇江、南京和苏州的城镇集聚程度较高,分形发育较为成熟;南通、泰州、无锡和常州的集聚程度均较低,分形结构不佳。扬州在区域城镇体系中分形发育最为完善,中心性最好,历史上形成的这种空间格局至今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956.
Jeremy R. Brammer Nicolas D. Brunet A. Cole Burton Alain Cuerrier Finn Danielsen Kanwaljeet Dewan Thora Martina Herrmann Micha V. Jackson Rod Kennett Guillaume Larocque Monica Mulrennan Arun Kumar Pratihast Marie Saint‐Arnaud Colin Scott Murray M. Humphries 《Conservation biology》2016,30(6):1277-1287
Many argue that monitoring conducted exclusively by scientists is insufficient to address ongoing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One solution entails the use of mobile digital devices in participatory monitoring (PM) programs. But how digital data entry affects programs with varying levels of 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from nonscientists collecting field data to nonscientists administering every step of a monitoring program, remains unclear. We reviewed the successes, in terms of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and sustainability, of 107 monitoring programs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hereafter programs) and compared these with case studies from our PM experiences in Australia, Canada, Ethiopia, Ghana, Greenland, and Vietnam (hereafter cases). Our literature review showed that participatory programs were less likely to use digital devices, and 2 of our 3 more participatory cases were also slow to adopt digital data entry. Programs that were participatory and used digital devices we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management actions,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cases in Ethiopia, Greenland, and Australia. Programs engaging volunteers were more frequently reported as ongoing, but those involving digital data entry were less often sustained when data collectors were volunteers. For the Vietnamese and Canadian cases, sustainability was undermined by a mismatch in stakeholder objectives. In the Ghanaian case, complex field protocols diminished monitoring sustainability.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ttract interest, but the foundation of effective participatory adaptive monitoring depends more on collaboratively defined questions, objectives, conceptual models, and monitoring approaches. When this foundation is built through effective partnerships, digital data entry can enable the collection of more data of higher quality. Without this foundation, or when implemented ineffectively or unnecessarily, digital data entry can be an additional expense that distracts from core monitoring objectives and undermines project sustainability. The appropriate role of digital data entry in PM likely depends more on the context in which it is used and less on the technology itself. 相似文献
957.
针对硫酸盐还原菌(SRB)处理酸性矿山废水(AMD)易受酸、重金属、代谢产物硫离子等多重毒性抑制的问题,采用气提内循环反应器对AMD进行处理,研究了反应器内涉硫组分的演变、产碱效率、微生物群落结构、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气体内循环反应器可有效解除多重毒性抑制,体系中硫酸盐去除率由36.5%提升至91.24%;且其产碱效率提升了3倍,明显优于传统反应器,脱硫弧菌属的相对丰度也由48%提升至73%;硫化氢与重金属反应得到金属硫化物纯度可达98.12%,出水中Cu2+和Zn2+浓度分别为0和2 mg·L−1,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以上结果可为SRB生物技术处理AMD的高效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8.
幼儿园降尘铅污染是儿童对环境铅暴露的重要途径.从武汉市不同功能区幼儿园采集69个降尘样品,分析了其中铅的含量与空间分布,同时根据体外模拟实验方法(PBET)研究降尘中铅的生物可给行,目的是阐明武汉市幼儿园降尘铅的分布特征、污染程度,评估降尘中的铅对人体(尤其是儿童)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武汉市幼儿园降尘中全铅含量为36.3~1 523mg.kg-1,平均值为169 mg.kg-1;与国内外部分城市对比发现,武汉市降尘中铅含量水平较低.武汉市降尘中铅分布空间差异大,局部污染严重.降尘铅在胃和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35%±15%和7.6%±5.8%.采用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综合暴露吸收生物动力学模型(IEUBK),预测儿童(0~6)岁群体环境铅暴露后血铅几何均值2.73μg.dL-1;超过10μg.dL-1的概率〈0.001%,超过5μg.dL-1的概率为3.32%. 相似文献
959.
为研究采矿活动及其污染事故对家禽养殖的影响,分别采集了金铜矿下游两岸不同村庄农户家养番鸭10只,分析了鸭肉、鸭肝和鸭血样品中Cu、Hg和As的含量,并对番鸭体内重金属的健康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组织中,Cu含量较Hg和As高.在不同组织中,鸭肝样品中Cu含量最高,平均值为17.20 mg.kg-1,而Hg和As在3个组织间含量无明显差异.金铜矿下游两岸不同村庄农户番鸭样品体内3个组织中Cu、Hg和As的含量均未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表明污染事故及正常的采矿活动未对下游两岸村庄农户家养番鸭样品构成明显影响.所研究番鸭体内3个组织中的Cu、Hg和As的含量都处于正常值范围,且番鸭健康状况未表现出异常.但参照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评价结果显示,鸭肝样品中Cu超标率达到100%,最高超标1.74倍,部分鸭肉、鸭血与鸭肝样品中Hg含量也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60.
海河沉积物对菲的吸附解吸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北运河坝河断面、海河干流邓善沽断面及葛沽镇断面表层沉积物及南开花园土为吸附剂,以菲为吸附质进行一系列吸附动力学和吸附-解吸平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菲在各颗粒物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在2~12h内基本可达吸附平衡,刚开始吸附速率很快,然后迅速降低,并逐渐稳定;菲在各颗粒物上的等温平衡吸附可用线性等温线方程及Freundlich方程较好地拟合;不同来源颗粒物对菲的吸附能力随颗粒物中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强;葛沽镇颗粒物经高温灼烧处理后,其吸附能力明显降低;各天然颗粒物及不同温度灼烧处理的颗粒物对菲的解吸行为存在不同程度地滞后,灼烧颗粒物的滞后性远远大于原颗粒物,颗粒物中的有机质组分及性质对菲的解吸滞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