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64篇
安全科学   69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536篇
基础理论   94篇
污染及防治   84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891.
北京秋冬季近地层PM2.5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选取秋冬两季各14 d对北京地区近地层ρ(PM2.5)垂直分布进行监测,获得ρ(PM2.5)垂直廓线;结合同步测得的气象数据,就气象因素对垂直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终拟合了ρ(PM2.5)垂直廓线方程.研究表明:秋冬两季ρ(PM2.5)的垂直分布随高度增加而呈对数递减的规律;风速随高度的变化遵循对数规律;发生逆温时,大气层结稳定,垂直方向上的湍流受到抑制,风速与PM2.5逐时质量浓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呈较好的线性关系,ρ(PM2.5)随高度改变呈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而在非逆温的情况下,PM2.5逐时质量浓度垂直分布与风速线性相关的概率较小,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与高度的对数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892.
洞庭湖湿地有机碳垂直分布与组成特征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0  
以洞庭湖3类湿地的9个典型剖面为代表,研究了洞庭湖湿地有机碳垂直分布和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湖草滩地表层(0~10cm)有机碳含量(>40g/kg)明显高于芦苇滩地(20±2.8) g/kg和垦殖水田(28±8.6) g/kg .0~30cm内,湖草和芦苇滩地有机碳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30cm以下有机碳含量基本稳定.垦殖水田的3个剖面间有机碳含量存在较大变异.湖草滩地表层0~10cm轻组碳占总有机碳的20%以上,而芦苇滩地和垦殖水田表层0~10cm的有机碳以稳定的重组碳为主(>90 %) .同一类型湿地垂直方向上,受有机碳来源复杂性的影响,轻组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分组试验还表明,重组碳与总有机碳、容重与总有机碳、重组碳与重组氮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893.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工程的污染物净化效率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将传统污水处理技术与人工湿地工艺相结合,通过将强化型前处理系统引入到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从而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9个月的实际运行证明,该预处理装置的设置降低了湿地负荷,提高了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率,特别是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改良后的湿地系统对合流制污水污染物净化具有良好效果,且运行成本低,适用于土地资源比较丰富、资金紧张的地区.   相似文献   
894.
河流底泥中DO和有机质对三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大型静态土柱模拟实验,研究氮在上覆水和孔隙水中的分布特性和释放特性,在控制氧气和底泥w(有机质)的条件下,连续观测氨态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简称三氮,三者之和为总无机氮)质量浓度变化,并对其垂向分布特性进行分析,发现水体底泥释放氨态氮与反硝化作用达到平衡的时间受通氧条件影响明显;总无机氮质量浓度(ρ(TIN))在各柱的孔隙水、水土界面处和上覆水中的变化各异;在w(有机质)高的底泥中,有机质是影响总无机氮释放的最大因子,而在w(有机质)低的条件下,DO是影响总无机氮释放的最大因子.   相似文献   
895.
利用SAGE Ⅱ卫星资料分析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垂直廓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5-2002年SAGE Ⅱ卫星资料获取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大气臭氧垂直廓线,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卫星资料与地面臭氧探空资料有很好的一致性;②青藏高原上空大气臭氧垂直廓线存在南北间的差异和季节变化,夏秋季臭氧廓线极大值出现的位置比冬春季高出1~2 km(高原南部)和2~3 km(高原北部);③臭氧数浓度在10~20 km的高度存在明显季节和南北区域差异;④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平均值相比,夏季(6-9月)臭氧低值主要出现在15~20 km的高原对流层顶附近,最低值出现在18 km附近,而冬季这种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96.
老填埋场竖向加高扩容工程的沉降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老填埋场竖向加高扩容时垃圾堆体沉降机理的特殊性,将老垃圾堆体的沉降分为3部分:主固结沉降、次应力沉降、降解沉降,并研究各部分沉降的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对沉降计算公式中有关参数取值进行探讨,并对扩容垃圾荷载作用下原垃圾堆体的沉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扩容工程设计采取相应的沉降控制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97.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资源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梁宏  刘晶淼  李世奎 《自然资源学报》2006,21(4):526-534,677
利用2001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基GPS观测资料、M O DIS卫星遥感资料和N 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大气总水汽量的年变化在0.3~3.0cm之间,高原其它地区大气总水汽量的年变化在0.2~2.0cm之间;青藏高原东南部河谷的导流作用非常显著,是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内部地区的重要途径;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决定了青藏高原地区南湿北干的大气水汽分布特征,而大气环流变化则是造成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8.
Sewage sludge from four publicly-owned treatment works was sampled and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parameters affecting transport at the 106-mile deep ocean disposal site as part of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 site monitoring programme. Samples from treatment plants in Passaic Valley, Rahway, and Elizabeth, New Jersey and New York City wer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dynamic size distribution, suspended solids and density. the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sludge particles were measured using a 2 metre computer-interfaced laboratory settling colum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constant salinity (35 ppt) while varying hydrodynamic mixing, sludge type and concentration using a modified factorial experimental design. Hydrodynamic power dissipation was varied so that the vertical dispersion and rms fluid shear rate ranged between 0-6 cm2S-1 and 0-30s-1 respectively.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 least 80% of suspended sludge particles will eventually settle under mixed conditions. the average settling velocities ranged between 0.05-4.05 × 10-3 cm s-1. Shear rates above 15 s-1 inhibited sludge settling due to aggregate breakup and boundary effects, but at a lower shear rate, differential settling and fluid shear were the dominant transport mechanisms. Sludge dilution (1/500-1/5000) had a limited effect on the settling rat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can be used to calibrate particle transport models to determine the fate of sludge disposed at an ocean disposal site.  相似文献   
899.
本文分析了赤水市山地丘陵气候的垂直变化规律,根据各气侯观测资料和温度垂直分布模型,推算出不同海拔高度各温度要素值。根据热量条件指标的自然分异和果树分布的实际情况,划分出不同农业气候层的高度,并对主要果树在赤水地区种植的适宜高度进行了气候适宜性分析,提出了不同农业气候层次的果树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00.
辽宁省"05-6"龙卷风过程的诊断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2005年6月10日(简称“05—6”)发生在辽宁省的一次龙卷风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然后,利用美国新一代中尺度气候研究与预报模型(WRF)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诊断分析结果显示:低空强辐合与高空强辐散的配置在6月10日14时前后达到鼎盛时期,为强对流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上干冷下暖湿的大气层结不稳定结构和近地面的水汽通量辐合,为龙卷风的发生提供了持续的能量和充足的水汽条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比较成功地再现此次龙卷风过程,其结果与诊断分析相符。模拟的辽西地区的不稳定能量和气柱上升运动的配置关系从10日上午开始,在当日14—15时达到一个峰值,导致了16时龙卷风的发生。另外,不论是在诊断分析还是数值模拟的结果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对流运动和较小的影响范围,都十分符合龙卷风这种小尺度强对流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