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73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methods of reducing elevated-road traffic-noise levels in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by controlling the relative locations and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oise barriers on noise attenuation along elevated roads and building facades in villages. This study selected six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and used noise-mapping techniques to estimate the noise attenuation in 60 village sit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quiet areas’ increase by approximately 10% for each additional 100 m increase i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elevated road and the village. The best strategy for noise reduction is keeping the elevated road 1,000 m away from the village and raising the road height to 20 m. The building façade conditions only affect the traffic noise level attenuation when the buildings are within 100 m of the elevated road.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st-effective length of the road noise barrier is 600 m on both sides of the village parallel to the road.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morphology to improve the traffic noise resistance of villages. The landscape shape indices of buildings and road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that affect the traffic noise attenuation of elevated roads.  相似文献   
32.
探讨了乡村绿色住区污水就地处置技术的可行性,结合西北黄土高原乡村绿色住区示范区建设,设计了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乡村聚居区污水就地处置回用的工艺型式.  相似文献   
33.
对新农村建设中主要存在的生活污染、农业生产活动污染和农村第三产业带来的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就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推进新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4.
介绍了滇池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分析了非点源污染的特性。认为滇池流域农村面源主要由村镇生活污水、农村固体废物、化肥施用、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和流失、畜禽养殖粪便构成。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措施。  相似文献   
35.
对滇池湖滨区农村环境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就工程总体思路、设计原则及主要考核指标体系等进行了探讨,提出沿湖农村非点源污染防治工程技术方案,即通过以沼气池为纽带的农村能源结构改造、村级污水处置处理和配套沟渠系统建设、村内垃圾处理处置以及普及卫生旱厕、村庄道路修缮及绿化等工程和管理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产生量,减少入湖污染负荷,有效地解决滇池环湖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36.
焦林申  张敏  秦萧  孔宇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8):2004-2017
对空置住房进行精准感知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华北X县2019年全县居民用电大数据构建了一种精准的空置识别和空置率计算模型。结果显示:该县出现过空置的住房占比高达33.81%,年空置率为21.64%;月空置率在一年中随月份小幅规律波动,波谷出现在2月和8月,波峰出现在5月和11月;村空置率具有空间自相关属性,县城为空置率高值集聚区;全年性空置为1931种空置节律模式中最主要的一种。将空置成因归纳为举家迁移和入城团聚等新流动模式促使全年空置和春节空置增多;扩展家庭内部住房过滤引发老旧住房空置;县城住房城镇化导致中心城区出现空置。应重视空置识别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基础作用,客观看待乡村住房空置现象,高度警惕县城的高空置率问题。  相似文献   
37.
陈燕  杨常亮 《云南环境科学》2005,24(Z1):122-124
以呈贡县大渔乡为案例,调查分析了区域农村固体废物的来源、产生量、成分和处理处置现状,引入了固体废弃物潜在污染负荷指数。  相似文献   
38.
基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UN-SDGs),融入生态系统服务,建立了面向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村落和农牧户尺度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西藏典型易地扶贫搬迁迁入村——白朗村及村内农牧户在搬迁前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状况变化。结果表明:在村落尺度,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后迁入村在消除贫困(SDG 1)、能源可持续(SDG 7)和可持续住区(SDG 11)三项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数值较搬迁前显著增加,但可持续发展指数总分降低2.91%;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直接影响的农牧户收入、用水和交通等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贡献率从49.4%增加至54.23%,但政策间接影响的生态系统相关的指标,其可持续发展指数贡献率由50.6%降低至45.77%;在农牧户尺度,易地扶贫搬迁显著促进了搬迁农牧户消除贫困(SDG 1)和体面工作(SDG 8)目标的实现,且在村落资源总量有限、大量人口迁入的情况下原住农牧户各项可持续发展指标依然稳定增长。研究为白朗村搬迁后的管理和投入工作提供方向,并为未来其他地区搬迁工作中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迁入人口数量的确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9.
吉林省平原区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村庄空心化聚落形态具有特殊性。以村落空心化为特征的乡村衰落是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阻碍。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吉林省平原区空心村的时空扩展和空心化特征,结果发现:吉林省平原区村落空心化起始晚,但发展快;人口和宅基地空心化严重,耕地质量具有"空心化"趋势。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建议:在村庄整治中,应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机制,中心村实心化发展与零散空心化村落治理相结合,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中心村落职能结构,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重点发展农牧业一体化的产业模式。  相似文献   
40.
邱少明 《林业劳动安全》2010,23(2):37-38,48
从具体的措施出发,阐述了做好新农村防火安全工作的具体内容,对现实的农村消防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