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37篇 |
免费 | 1297篇 |
国内免费 | 468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496篇 |
废物处理 | 371篇 |
环保管理 | 2544篇 |
综合类 | 11094篇 |
基础理论 | 1972篇 |
环境理论 | 11篇 |
污染及防治 | 2505篇 |
评价与监测 | 864篇 |
社会与环境 | 1454篇 |
灾害及防治 | 10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279篇 |
2022年 | 509篇 |
2021年 | 611篇 |
2020年 | 581篇 |
2019年 | 544篇 |
2018年 | 524篇 |
2017年 | 719篇 |
2016年 | 877篇 |
2015年 | 883篇 |
2014年 | 948篇 |
2013年 | 1107篇 |
2012年 | 1407篇 |
2011年 | 1473篇 |
2010年 | 1111篇 |
2009年 | 1125篇 |
2008年 | 943篇 |
2007年 | 1325篇 |
2006年 | 1379篇 |
2005年 | 1056篇 |
2004年 | 882篇 |
2003年 | 973篇 |
2002年 | 754篇 |
2001年 | 629篇 |
2000年 | 584篇 |
1999年 | 570篇 |
1998年 | 440篇 |
1997年 | 351篇 |
1996年 | 284篇 |
1995年 | 251篇 |
1994年 | 254篇 |
1993年 | 215篇 |
1992年 | 173篇 |
1991年 | 134篇 |
1990年 | 87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13篇 |
1977年 | 11篇 |
1974年 | 5篇 |
1973年 | 9篇 |
197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232.
233.
234.
Alkaline and ultrasonic sludge disintegration can both be used as pretreatments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WAS) for improving the subsequent anaerobic or aerobic digestion. The pretreatment has been carried out using different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method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wa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quantity of solubl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SCOD) in the pretreated sludge as well as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following aerobic digestion. For WAS samples with combined pretreatment, the released COD was in high level than those with ultrasonic or alkaline treatment. When combined with the same ultrasonic treatment, NaOH treatment resulted in more solubilization of WAS than Ca(OH)2. For combined NaOH and ultrasonic treatments with different sequences, the released COD were in the order: simultaneous treatment > ultrasonic treatment following NaOH treatment > NaOH treatment following ultrasonic treatment. For simultaneous treatment, low NaOH dosage (100 g/kg dry solid), short duration (30 min) of NaOH treatment, and low ultrasonic specific energy (7 500 kJ/kg dry solid) were beneficial for sludge disintegration. Using combined NaOH and ultrasonic pretreatment with the optimium parameters,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organic matter was increased from 38.0% to 50.7%, 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with ultrasonic (42.5%) or with NaOH pretreatment (43.5%) in the subsequent aerobic digestion at the same retention time. 相似文献
235.
基于微波辐射研究城市污水污泥脱水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沈阳市仙女河污水处理厂和北部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作为微波脱水试验物料,分析物料性质、辐射强度、辐射时间以及添加剂投入量等对污泥脱水率和有机质损失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污泥中水分含量高的脱水效果最好,经过微波处理后的污泥有机质含量仍较高;辐射时间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540 W下辐射2~5 min即可达到良好效果;在合适的辐射时间下540~900 W都能达到良好的脱水效果,但在900 W时有机质的损失率较大,达到65.64%;添加剂投入量对污泥脱水基本不起作用,但可改变污泥微波干燥后的性状. 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决定微波试验运行系统的主次因素,最后建立了影响因素对污泥脱水率和有机质损失率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36.
贵阳市城区路侧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研究了贵阳市城区各交通干线两侧表层土壤中重金属的质量分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基线作为参比值,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交通干道两侧土壤中重金属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除Pb和Cr外,其余重金属质量分数均高于中国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和贵阳市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基线值. 整体上,贵阳市路侧土壤尚未受到Pb和Cr的污染,其w(Hg),w(Cd)和w(Zn)已达中度污染甚至强污染水平,同时各路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As,Cu和Ni污染,但并不严重. 据调查,路侧土壤中重金属质量分数及其分布格局主要受到燃煤、交通运输、地形及路况、气象因素以及城市建设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7.
邻苯二甲酸酯在黄河沉积物上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了黄河兰州段沉积物对水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的吸附动力学,以及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正二丙酯(DnPr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在沉积物上共存的等温吸附行为,探讨了助溶剂甲醇、离子强度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DMP在沉积物上的吸附速率先快后慢;DMP、DEP在沉积物上的等温吸附行为符合线性方程,而DnPrP、DBP的吸附等温线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沉积物对DMP的吸附容量还随着离子强度和溶液中甲醇百分比含量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238.
ⅠⅡ-ASBR中厌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组成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5℃下以奶粉人工合成废水为底物连续运行了两段厌氧反应器(ⅠⅡ-ASBR),且于ⅠⅡ两柱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厌氧颗粒污泥,为了解厌氧颗粒污泥的微生态结构及生物学特性,对ⅠⅡ两柱中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态及微生物组成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测定了其不同基质中的比产甲烷活性、辅酶F420和胞外多聚物的含量。结果表明:ⅠⅡ-ASBR反应器ⅠⅡ两柱中厌氧颗粒污泥形态及微生物组成差异明显,Ⅰ柱的厌氧颗粒污泥大而密实,Ⅱ柱的较小,呈多孔的网状结构,Ⅰ柱中厌氧颗粒污泥以甲烷八叠球菌、球菌及短杆菌为主,丝状菌较少,Ⅱ柱则以丝状菌、短杆菌为主,球菌较少;Ⅰ柱颗粒污泥利用葡萄糖、甲酸、丙酸的产甲烷活性较高,利用乙酸的活性相对较低,Ⅱ柱颗粒污泥利用葡萄糖、乙酸的产甲烷活性较高,而利用甲酸、丙酸的产甲烷活性较低;辅酶F420的含量Ⅱ柱比Ⅰ柱明显要高,而胞外多聚物含量Ⅰ柱比Ⅱ柱的高。 相似文献
239.
240.
气候变化对植物及植被分布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及植被分布的影响趋势对于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对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气候变化对植物及植被分布影响研究在我国广泛展开。文章对这些研究所采用的气候情景、预测方法和气候变化等对植物及植被分布的影响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未来的趋势提出了若干展望。总体上,目前所用气候情景比较单一、不同预测方法比较研究不够,对土壤和生物因素考虑不充分、涉及植物种类太少。气候变化将使一些植物分布范围减少、甚至消失,而使另一些植物分布范围则会扩大。未来研究应加强气候情景改进和不同方法的比较研究,充分考虑土壤和生物等因子、加强预测方法检验,同时开展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对气候变化响应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