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408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677篇
基础理论   116篇
污染及防治   104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27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31.
西北地区戈壁和绿洲风蚀起沙(尘)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敦煌地区戈壁和绿洲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地表下春季的风蚀起沙(尘)情况.研究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由于地表土壤的粒子尺度分布特征、植被覆盖度及地表土壤水分含量等下垫面特征不同,绿洲地表风蚀起沙的临界摩擦速度要大于戈壁地表,其垂直尘粒通量(风蚀起沙率)比戈壁地表小将近一个数量级;但考虑人为的翻耕作用时,绿洲地表风蚀起沙的临界摩擦速度可能会减小一半以上,其垂直尘粒通量也将增加大约一个数量级,甚至比戈壁地表还要大.  相似文献   
83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preventing membrane fouling, by coagulation pretreatment, in terms of fractional component and molecular weight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A relatively higher molecular weight (MW) of hydrophobic compounds was responsible for a rapid decline in the ultrafiltration flux. Coagulation could effectively remove the hydrophobic organics, 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of flux. It was found that a lower MW of neutral hydrophilic compounds, which could remove inadequately by coagulation,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slow declining flux. The fluxes in the filtration of coagulated water and supernatant water were compared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lower MW of neutral hydrophilic compounds remained in the supernatant water after coagulation could be rejected by a membrane, resulting in fouling.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coagulated flocs could absorb neutral hydrophilic compounds effectively. Therefore, with the coagulated flocs formed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the flux decline could be improved.  相似文献   
833.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通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涡度相关技术为基础,研究了青藏高原当雄县高寒草甸生态系统2003-2005年共3个生长季的潜热通量L(E)、CO2通量F(c)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该地区2004和2005年的太阳总辐射最高值可分别达到1563和1640Wm/2,瞬时净辐射最高值分别为896和925Wm/2,瞬时潜热通量最高值分别为592和597Wm/2。净辐射能量的转化形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6-8月份,净辐射能量多用于潜热蒸发,5月和10月净辐射则多用于显热交换。就2004年5-10月份所选6个代表性晴天来说,LE占Rn的比例分别为0.355%、0.916%、0.738%、0.818%、0.609%、0.456%。②该地区的LE从早上8:30左右开始增加,在下午15:00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下降;CO2通量从早上8:00左右通过零值开始上升,在10:30左右达到峰值后下降;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特征是日出后迅速增加或直接达到全天的最高值,其后在一天内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和2005年生长季的CO2吸收峰值都刚接近-0.3mgCO2.m-2.s-1F(c为负值时表示碳吸收),水分利用效率瞬时最大值接近8gCO2k/gH2O。③2004年当雄高寒生态系统白天CO2通量平均值从6月份初就开始表现为净碳吸收,而2005年在6月下旬才表现为碳吸收F(c为负值),但两者均在10月初就表现为碳排放F(c为正值);2004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平均值从6月初通过零点开始上升,在7月中下旬左右达到最大值。相比之下,2005年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平均值在6月底通过零点开始上升。另外,2004年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总体水平上要高于2003年和2005年。就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平均值而言,2003年和2005年的最大值分别为2.0gCO2k/gH2O和2.7gCO2k/gH2O,而2004年可以达到3.2gCO2k/gH2O。④当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在2004年和2005年生长季(5月1日到10月31日)净CO2吸收量分别为0.257kgCO2.m-2和0.153kgCO2.m-2;2004年和2005年整个生长季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0.496gCO2k/gH2O和0.365gCO2k/gH2O,与降雨量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34.
In this study we used high resolution (20 m) land cover maps to deriv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land cover structure within the classes of a regional medium resolution (500 m) land cover map. This enabled improved biomass estimation for the medium resolution land cover classes. Although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land cover maps based merely on medium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data can be used to monitor the extent of forest cover, they also showed that these maps alone are not sufficient to produce reliable regional estimates on above ground biomass in insular Southeast Asia. A quarter of the study area was covered by sub-pixel size (500 m) mosaic of various land cover types containing 14% of biomass. In total, non-forest areas covered over 60% of the study area and included 43% of biomass. In these areas, highly fragmented within class land cover structure was shown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biomass estimates. Therefore we conclude that forest/land cover monitoring based merely on medium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data can no longer be used to sufficiently quantify carbon fluxes connected to land cover changes in insular Southeast Asia, but multi-resolution approaches are needed to perform this task.  相似文献   
835.
垄作覆膜条件下田间氨挥发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密闭法研究了垄沟覆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氨挥发动态过程及相关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生育期内垄沟覆膜处理氨挥发累积量(以N计)为(1.66±0.3)~(3.28±0.51)kg.hm-2,常规栽培为(4.68±0.35)kg.hm-2,垄作栽培比常规栽培减少了29.8%~63.8%,氮肥损失率从常规栽培的1.9%下降到了0.3%~0.8%.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氨挥发速率先升后降,冬前高、冬后低.常规栽培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越冬前,其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82%;而垄作栽培的越冬前挥发量只占挥发总量的49%~61%.越冬前常规栽培土壤氨挥发速率受土壤铵态氮浓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而垄作条件下土壤氨挥发主要受土壤铵态氮浓度影响,地表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通过土壤铵态氮间接影响氨挥发.返青后2种栽培模式下的氨挥发主要受土壤铵态氮浓度的影响.常规栽培和垄沟覆膜高施氮量条件下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动态过程符合对数函数;而不施肥和垄沟覆膜低施氮量条件下的动态过程可以用线性函数表示.垄沟覆膜栽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氨挥发机制和过程,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和氮肥损失.  相似文献   
836.
袁帅  王艳  刘汝海  种习习  刘晓雨  邵龙 《环境科学》2021,42(9):4151-4157
于2017~2018年冬、春和夏季,在黄渤海海域走航采样,采集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分析总砷(As)、As (Ⅴ)、As (Ⅲ)以及水溶性离子,讨论了As在黄渤海气溶胶中浓度、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估算了As的干沉降通量.气溶胶中As含量冬季(6.6 ng·m-3) > 夏季(5.5 ng·m-3) > 春季(4.4 ng·m-3),渤海和北黄海远大于南黄海.冬、夏季As(Ⅲ)/As(Ⅴ)比值分别为0.41和0.21.冬、春和夏季As/TSP平均值分别为95.4、83.9和81.4 μg·g-1,冬季明显高于春季和夏季.冬季在冬季风主导下,携带了环渤海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导致砷含量最高,夏季受东南季风携带的东部沿海地区污染物的影响也较大,而春季受西伯利亚陆地气团和东南远海海洋性气团的共同影响,浓度最小.冬季K+/TSP与As/TSP存在显著正相关(r=0.78,P<0.05),说明受陆地生物质燃烧排放的As的影响明显,而夏季两者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来源不同.冬、春和夏季黄渤海大气气溶胶As的干沉降通量分别为1.15、0.77和0.97 μg·(m2·d)-1,年平均为0.95 μg·(m2·d)-1.  相似文献   
837.
热带森林在全球汞循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面积占全球森林面积的45%以上,且能够贡献全球凋落物沉降汞的50%以上。然而,关于热带森林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匮乏导致了估算过程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全面细致的热带森林汞调查有利于构建更为精准的全球汞循环模型。本研究选取中国云南典型的热带森林——补蚌区域森林开展了5 m分辨率的土壤汞的高空间分辨率的研究,以及开展了相应的凋落物汞沉积通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补蚌区域热带森林有着高达75 μg/(m2·a)凋落物汞沉积通量,但是土壤中汞的浓度仅为71±16 ng/g。方程模型结果指出,表层土壤汞浓度受土壤中碳含量的影响,表现出显著地正效应关系,但凋落物汞沉降输入则对表层土壤汞分布无明确效应。为了克服热带森林的高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建议凋落物采样达到14个/ha,表层土壤的采样应达到20~25个/ha时,能够有效地降低采样过程引起的不确定性。本研究结论强调了即使热带森林存在高凋落物汞输入,但其较快的物质周转促进了凋落物降解过程中汞的丢失,能够有效地减少热带森林中大气汞汇的能力。  相似文献   
838.
以盐渍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试验和室内土壤培养试验,分析生物炭及木醋液酸化生物炭与尿素配施后对盐渍土壤活性氮、脲酶活性和氨挥发的影响,为提高盐渍土壤氮素有效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吸附试验表明,木醋液酸化生物炭提高了对铵态氮的吸附量,与生物炭相比,提高了2.28%~18.18%.土壤培养试验表明,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生物炭和木醋液酸化生物炭与尿素配施处理使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分别减少了0.72%和25.26%、 1.11%和16.93%;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可溶性全氮含量.木醋液酸化生物炭与尿素配施提高了脲酶活性,而生物炭与尿素配施处理则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木醋液酸化生物炭与尿素配施处理氨挥发累积量在不同培养时期均低于单施尿素处理及生物炭与尿素配施处理,且能降低土壤的pH,而未改性的生物炭则提高了土壤pH.因此,在盐渍土区,采用木醋液对生物炭进行酸化后再与氮肥配合施用,不仅有效降低了土壤pH,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以及可溶性有机氮含量,还可以适当降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减少氨挥发,有利于减少土壤无机氮素的损失和提高盐渍土壤氮素有效性.  相似文献   
839.
海河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入海通量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在1993~1997年海河水质监测资料的基础上,计算了各污染因子的污染指数和入海通量.结果表明,海河的污染较严重,各断面的水质等级均在IV级和V级的水平,主要的污染因子为NH3-N、NO2-N以及有机物污染.5年间海河的水质有所改善,综合污染指数由1993年的17.21降为1997年的13.39.前4年中污染物的入海通量加大,尤其以CODMn、BOD、NH3-N、NO3-N和NO3-N最为严重,分别由1993年的1555、655、337、156和25 t·a-1上升到1996年8710、4317、2516、1528和188 t·a-1.而1997年又分别急剧下降至1331、973、572、355和31 t·a-1,这可能主要是由于海河径流量的变化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840.
通过分析2000至2014年菲律宾马尼拉(Manila)和洛斯巴诺斯(Los Banos)大气湿沉降资料,初步探讨近15年湿沉降中无机氮含量特征以及对南海东部海域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湿沉降中NO-3-N和NH+4-N的浓度均为旱季高雨季低;NO-3-N浓度在近15年虽有波动,但并无明显变化趋势;而洛斯巴诺斯区域的NH+4-N浓度自2009后稍有波动上升。NO-3-N和NH+4-N的沉降通量与浓度相反,表现为雨季高而旱季低,年际上总体表现为NH+4-N的沉降通量大于NO-3-N,马尼拉无机氮的沉降通量大于洛斯巴诺斯,并且在2003年之后,马尼拉和洛斯巴诺斯NH+4-N的沉降通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菲律宾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人类活动是主导其上升的主要因素。马尼拉和洛斯巴诺斯湿沉降中NO-3-N/NH+4-N值分别为0.33和0.41,该比值和无机氮浓度与南海东部各海区表层海水的值有明显的差别,因此降水可能改变该海域表层水体无机氮的组成结构,进而影响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及其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