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8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50篇
安全科学   160篇
废物处理   40篇
环保管理   270篇
综合类   710篇
基础理论   405篇
环境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132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127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基于1971—2018年安徽省77个气象站均一化日平均温度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气候变暖对冬季采暖耗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8年安徽省冬季显著增暖,采暖初日推迟、终日提前,采暖期长度缩短,采暖强度显著下降。冬季温度在1989年发生突变,此后进入升温通道,因而将研究序列划分为基准时段(1971—1989年)和变暖期(1990—2018年)。相比于基准时段,变暖期内采暖期长度呈现空间一致性缩短,变化幅度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皖北北部及江淮之间东部缩短程度最大,大别山及皖南山区为全省低值区。全省采暖强度均减少,减少幅度自北向南递减。采暖节能贡献率介于3.6%~8.9%之间,高值区主要位于皖北北部、江淮之间北部和沿江东部,低值区则位于大别山及皖南两大山区。  相似文献   
932.
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鸟类和哺乳动10km×10km物种空间分布数据及1km×1km土地利用数据,引入NDVI、海拔和地理纬度等辅助数据,分别对物种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尺度变换,计算分析了1~10km尺度下的景观指数,并进一步在生态系统层面进行尺度效应研究,以探究表征物种多样性空间异质性的合理尺度.结果表明:新疆总体的景观类型较为丰富,北疆的景观丰富度和破碎度都相对高于南疆,并且各类型斑块分布不均匀,景观中存在具有优势度的斑块.鸟类在聚落、水体和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尺度效应明显,而哺乳动物的尺度效应在农田、森林生态系统比较显著.7~10km尺度下,聚落景观面积越小,分割度越高,水体景观越破碎,越离散,形状越复杂,鸟类丰富度越高.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对哺乳动物丰富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7~10km下,农田斑块越离散、形状越复杂,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越低;4km尺度下,森林景观斑块形状越复杂、连接度越高,哺乳动物物种越丰富.  相似文献   
933.
以2005~2017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动态效应检验和三重差分等方法,考察了碳交易政策对工业碳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异质性,同时利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解析碳交易对工业碳生产率的实现机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显著提升了工业碳生产率,实现了"降碳促经"效果,且该效果保持逐年上升趋势;异质性检验表明,各试点地区对政策的响应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工业碳生产率的提升效果较为显著,而广东、重庆未能对政策做出充分响应;机制分析发现,碳交易政策能够有效激励环境治理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革新效应,进而影响工业碳生产率提升,其中结构优化效应是响应政策最为充分的机制.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未来碳市场运行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34.
探究了3种不同颗粒及絮状污泥比例(高颗粒系统10:1~30:1;等量系统1:1~1:1.5;高絮状系统1:10~1:30)的单级自养脱氮系统(CANON)抵御快速降温的效能和机制.结果表明,CANON系统在30℃稳定运行后快速降温至10℃时,各系统的总氮去除负荷(NRR)均大幅下降,但等量系统的NRR始终高于其他系统.各系统的功能菌活性均与温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AAOB活性的下降幅度大于AOB和NOB的幅度,但等量系统中AAOB活性的下降幅度小于其他系统;快速降温不影响颗粒与絮状污泥功能菌的空间异质性和活性分布情况,但等量系统的空间异质性最为显著,能够较好的发挥颗粒和絮状污泥各自的作用,抵御快速降温的能力优于其他系统.  相似文献   
935.
针对火灾情况下油罐区的保护问题,设计了一种储罐冷却材料喷涂装置。装置通过“动”、“静”结构结合的设计方案,满足了对高吸水性聚合物冷却材料的混配溶胀与喷涂要求。利用FLUENT软件对新型旋流静态混合器的分析结果表明,新型旋流静态混合器切向速度大,径向混合能力和湍流扩散能力强,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混合效果。  相似文献   
936.
杜沛  王建州 《环境科学》2021,42(3):1255-1267
实施PM2.5污染控制后所带来的居民健康经济效益评估,对推进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管、健康预警以及防治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泊松回归相对危险模型和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对2016~2019北京16个辖区年PM2.5污染控制到二级标准限值35 μg·m-3后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及经济效益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016~2019年北京及其16个辖区PM2.5浓度、各健康终端效应、经济效益以及人均经济健康效益等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北京PM2.5浓度值从2016年的73 μg·m-3下降至2019年的42 μg·m-3,年均下降率为16.75%,控制PM2.5污染的健康总受益人数从2016年的439985例(95%置信区间:183987,653476)下降到2019年的77288例(95%置信区间:30483,120905),年平均下降率约为42.67%.健康经济效益占GDP的比重从3.16%(95%置信区间:1.10%,4.73%)下降到0.55%(95%置信区间:0.18%,0.88%),人均健康经济效益从3727.61元(95%置信区间:1303.24,5592.18)下降到906.58元(95%置信区间:295.14,1438.27).此外,由于PM2.5浓度、人口数量和密度以及单位健康终端经济价值的差异使得北京16个辖区的健康经济效益、占GDP比重以及人均效益估算结果各有差异,其中丰台、通州和大兴等远高于其他辖区,健康风险与经济效益问题相对突出.  相似文献   
937.
目的基于火电厂采用"烟塔合一"排烟方式时可能由于污染物下洗造成"空腔区"内地面高浓度等问题,分析空腔区范围,以科学设置环境防护距离。方法采用相似理论,将10个"烟塔合一"火电厂及地形按几何比缩小至风洞实验室内,通过测量冷却塔后方湍流度,并对比背景湍流度的方法,分析不同冷却塔形状以及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冷却塔空腔区的尺寸。结果空腔区的高度、宽度与冷却塔高宽比存在正相关性,山地地形更有利于湍涡耗散,而使空腔区范围较平坦地形更小,厂区内大型建筑物位置会对冷却塔空腔区的范围产生影响。试验分析得出,冷却塔空腔区范围基本在冷却塔高度的2倍以内,高宽比越大,则空腔区范围越小,地形越复杂,空腔区范围越小。结论火电厂采用"烟塔合一"排烟方式时,建议优先选择高宽比大的塔型,以降低排烟冷却塔对周围环境影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38.
目的提高武器系统适应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提升装备的作战效能,提出合理的系统电磁环境效应要求,并开展试验评估,以验证指标是否得到满足。方法采用基于使用需求和标准分析的方法,针对系统级电磁环境效应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通过对电磁环境效应要求和标准的分析,提出采用建模仿真,预测电磁环境,开展缩比模型、1︰1模型试验验证等方法确定电磁环境效应指标和要求。结果提出了系统内自兼容、系统间兼容性和系统与外部电磁环境3大类14小类的系统电磁环境效应要求,分析了每项电磁环境效应要求对四大类典型系统的适用性,提出了开展系统电磁环境效应试验的方法和流程,为开展装备系统级电磁环境效应工程研制、试验和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结论采用提出并确定系统电磁环境效应要求和试验评估方法,实施武器系统的电磁环境效应控制和评估,对装备使用性能的充分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9.
雷电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现象,产生的电磁干扰会对电气设备造成影响,采取仿真分析的手段可提前发现车辆雷电防护设计的薄弱环节。针对某特种车辆热待机工况下,雷电击中附近避雷针时,对车辆所处的电磁环境特点进行了仿真分析,为特种车防雷设计和雷电验证试验提供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940.
雷电对飞行器的损伤作用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间接效应可能导致内部电子电气设备及系统功能紊乱或丧失。本文在分析雷电特性的基础上,应用理论分析和计算的方法,探究了飞行器雷电间接效应的作用机理,并结合GJB 1389A[1]、GJB 2639-1996[2]等标准对间接效应试验和雷电防护方案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