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97篇
  免费   992篇
  国内免费   3229篇
安全科学   848篇
废物处理   257篇
环保管理   4036篇
综合类   8360篇
基础理论   148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155篇
评价与监测   1243篇
社会与环境   835篇
灾害及防治   19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302篇
  2021年   323篇
  2020年   401篇
  2019年   330篇
  2018年   315篇
  2017年   465篇
  2016年   594篇
  2015年   685篇
  2014年   689篇
  2013年   987篇
  2012年   1037篇
  2011年   1121篇
  2010年   818篇
  2009年   816篇
  2008年   619篇
  2007年   1027篇
  2006年   988篇
  2005年   777篇
  2004年   672篇
  2003年   673篇
  2002年   590篇
  2001年   472篇
  2000年   453篇
  1999年   386篇
  1998年   270篇
  1997年   253篇
  1996年   235篇
  1995年   205篇
  1994年   182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82篇
  1988年   73篇
  1987年   69篇
  1986年   44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60篇
  1981年   72篇
  1980年   80篇
  1979年   73篇
  1978年   51篇
  1977年   46篇
  1973年   44篇
  1972年   41篇
  1971年   5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建立了地表水中13种药物及个人护理品的测定方法。水样用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调p H值至7.0左右,过固相萃取小柱进行富集,用14 m L甲醇洗脱。以C18柱为分离柱,0.01%甲酸的甲醇-0.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目标物在10 min内分离,在0.50~250μg/L范围内,13种化合物峰面积与内标物质峰面积之比与质量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0.99),检出限在0.05~0.5 ng/L范围内。基质加标实验结果表明,13种化合物在水中的回收率分别在56.2%~123.2%之间(加标水平5 ng/m L)和58.0%~107.8%(加标水平50 ng/m L),相对标准偏差在1.60%~19.9%(n=6)之间。应用该方法测定了从2条纳污河流采集的10份水样,结果表明,除美托诺尔和普洛萘尔未被检出外,其余11药物的检出频率在30%~100%之间。在13种目标物质中,咖啡因的检测浓度最高达287.5ng/L,舒必利次之,为277.5 ng/L。本方法快速、准确,适用于地表水中PPCPs类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982.
化学混凝法去除稠油废水中的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油田稠油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混凝除硅方法对稠油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锌复合混凝剂的混凝、软化及镁剂除硅相结合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除硅效果。确定了最佳除硅配方:NaOH的加入量为500~600mg/L,除硅剂MgCl2.6H2O的加入量为700~800mg/L,锌复合混凝剂加入量为100~150mg/L,处理后废水中SiO2的质量浓度小于50mg/L,达到热采锅炉的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983.
超临界水氧化处理高浓度丙烯酸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为进  李方  奚旦立 《化工环保》2007,27(5):413-416
采用超临界水氧化(SCWO)技术在连续蒸发壁式反应器内处理高浓度丙烯酸废水。实验结果表明:SCWO能有效地处理丙烯酸废水,废水COD和TOC去除率分别达到99%左右,且反应时间短;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和氧化剂加入量的增加有利于COD和TOC去除率的提高。实验得出的废水处理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693K、反应压力24~26MPa、氧化剂加入量1.0~1.5倍。对反应器出口试样进行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小分子醇、醚类以及CO2和CO是主要的液相产物和气相产物。针对腐蚀和盐沉积问题,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84.
用造纸污泥制备改性木质素磺酸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甲醛作改性剂,用造纸污泥制备改性木质素磺酸钠,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各种因素对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减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木质素磺酸钠进行羟甲基化反应时,在10g粗品木质素中加入甲醛7mL、反应温度为45℃、反应液pH为10—11的最佳条件下,改性木质素磺酸钠的减水率为25.2%。经测试,改性木质素磺酸钠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普通减水剂的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85.
聚丙烯酰胺膨润土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盐酸对膨润土(BNT)进行酸活化改性,改性BNT再与氯化乙醇胺(EACl)进行阳离子交换反应,引入功能基团,得到胺化产物(ABNT-EACl).利用ABNT-EACl作为还原剂与Ce4 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了丙烯酰胺(AM)单体的插层聚合得到了改性膨润土/聚丙烯酰胺无机/有机杂化物(ABNT/PAM).采用1H-NMR和FTIR对杂化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杂化物中存在离子键合作用.通过实验对比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杂化物ABNT/PAM与普通絮凝剂处理工业印染废水的脱色效果,发现ABNT/PAM杂化物的效果优于普通絮凝剂.  相似文献   
986.
阳离子型聚合物对低温低浊水的絮凝效果与形态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絮凝-深床直接过滤工艺,以西安市曲江水厂低温低浊水质为原水(水温低于10 ℃,初始浊度低于10NTU),投加阳离子型聚合物(简称CP)作主混凝剂或助凝剂,借助分形数学理论与图像分析技术,对滤料粒径、原水浊度、原水温度、药剂种类、聚合物分子量及投加量、混合强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不同药剂处理低温低浊水的作用机理、絮凝形态学特征以及絮体结构的分形特性.结果表明,①当温度低于4 ℃、初始浊度小于4NTU时,不宜单独采用Al2(SO4)3或PAC作为絮凝剂;当温度为4~10 ℃、初始浊度小于10NTU时,如果只投加Al2(SO4)3或PAC作为絮凝剂,宜用细砂滤料过滤;低温低浊条件下,无机混凝剂形成的絮体粒径小、结构松散脆弱、有效质量密度低、沉速慢,但表征絮体分形特性的分维值较高.②CP作絮凝剂能显著改善低温低浊水的絮凝效果与过滤性能,但混合强度需增大,宜用粗砂滤料过滤;③单独用CP作絮凝剂时,宜投加分子量较低的弱阳性聚合物或投加低剂量较高分子量的强阳性聚合物;CP用作助凝剂时,能显著减少主混凝剂用量,但宜投加强阳性聚合物或增加弱阳性聚合物的剂量.④CP兼备电性中和与吸附架桥絮凝作用,能形成粒径较大、吸附性能与过滤性能良好的网状絮体构型,其有效质量密度高,产生的污泥量少,污泥沉降速度快,脱水效果好,但分维值低.⑤各种水处理药剂的处理效果为:Al2(SO4)3(或PAC) CP>CP>PAC>Al2(SO4)3,这种差别由絮体的形态学特性与构型特征各异引起.  相似文献   
987.
含溴水源水臭氧处理时溴酸盐的产生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南方某含溴水库水(溴离子浓度15~38μg·L-1),利用连续运行实验装置研究了臭氧氧化时溴酸盐的产生条件,同时初步考察了后续生物活性炭(BAC)对溴酸盐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单独采用预臭氧方式时,在臭氧消耗量控制为2.0mg·L-1以内的条件下,溴酸离子浓度低于6 μg·L-1;而采用预臭氧与后臭氧联合处理时,在总臭氧消耗量为2.0mg·L-1的条件下,出现了溴酸离子超标(10μg·L-1)情况.长期运行结果表明,尽管新炭对溴酸离子没有去除效果,但系统连续运行3个月后,BAC上的微生物对溴酸盐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988.
珠江口水、沉积物及水生动物中氯苯类有机物的含量及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珠江口水、沉积物及水生动物体内氯苯类有机物(CBs)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该类污染物在水体多介质体系中的转移分配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1.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水中CBs的总浓度为16.44~963.20ng·L-,DCBs(二氯苯)对污染的贡献较为突出,占74.4%;表层沉积物(干重)中CBs总含量为7.83~40.09 ng·g-1,DCBs、TCBs(三氯苯)、TeCBs(四氯苯)、PeCB(五氯苯)和HCB(六氯苯)分别占总量的71.4%、11.1%、13.0%、1.2%、3.6%;水生动物中贝类的CBs平均含量是38873.0ng·g-1、鱼类为2360.3ng·g-1、虾类则为565.0ng·g-1,DCBs和TeCBs是水生动物体内的主要污染物.CBs在水、沉积物及生物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富集和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989.
基于IWCPA模型的工业节水关键技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斌  温宗国  李高  陈吉宁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0):1753-1760
通过建立工业节水潜力分析和技术综合评价模型(IWCPA模型),筛选了影响高耗水行业用水的关键技术.选定2002年为基准年,在2010年和2020年高耗水行业取水零增长的情景设定下,进行了分行业和行业耦合的技术综合评价及技术选择,确定了重要工业用水技术实施的优先序,建立了高耗水行业重要用水技术的优选清单.结果表明,未来15a内是否能够在若干工业用水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方面取得突破,是挖掘工业节水潜力、提高工业用水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0.
松花江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1999—2005年对松花江下游江南屯断面及支流梧桐河断面进行了11次底栖动物生态调查.调查期间共发现底栖动物39种,其中水生昆虫21种,软体动物12种,环节动物4种,甲壳动物2种.江南屯与梧桐河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呈现显著差异,在发现的39种底栖动物中,仅有14种于两断面都有分布.分布于江南屯断面的主要底栖动物及其出现率为:纹石蚕100%,箭蜓80%,黑龙江短沟蜷80%,钩虾80%,二尾蜉60%,细蜉60%,灯蛾蜉60%,东北田螺60%.分布于梧桐河断面的主要底栖动物及其出现率为:黑龙江短沟蜷100%,东北田螺100%,扁蛭100%,珍珠蚌60%.从栖息密度来看,梧桐河断面中软体动物密度最大, 优势种为东北田螺,江南屯断面则以水生昆虫占优势.此外,两断面的底栖动物数量在不同年份也存在显著变化.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梧桐河断面多年处于中污染状态,江南屯断面的污染状况在总体上较梧桐河断面轻,这主要是由于梧桐河断面高负荷的耗氧有机物引起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匮乏,从而导致底栖动物的生存条件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