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基础理论   7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多硫化钙对铬污染土壤处理效果的长期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化修复技术逐渐成为我国现阶段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技术,其修复后验收主要通过分析土壤重金属的浸出浓度来评价修复效果,然而该验收指标未反映土壤重金属在不同情景下的长期稳定性.本研究以经稳定化药剂多硫化钙(CPS)处理前后的某电镀厂铬(Cr)污染土壤为对象,开展多pH浸出、模拟酸雨淋溶、冻融循环和干湿交替作用下土壤重金属Cr的长期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多pH浸出实验中,稳定化处理后达标土壤(CPS-D-3)在pH大于6.92时,Cr(Ⅵ)浸出浓度大于0.05 mg·L~(-1).在整个试验模拟酸雨淋溶作用的过程中(30年),稳定化处理可以有效抑制Cr向环境中释放,CPS-D-3中的总Cr和Cr(Ⅵ)的累积释放量比未经稳定化处理的Cr污染土壤(CPS-D-1)分别显著减少了91.86%和99.61%.在冻融循环的过程中,稳定化处理可有效降低土壤中浸出总Cr的含量.经过15次干湿交替后CPS-D-1和CPS-D-3分别比未经过干湿交替作用时浸出总Cr浓度减少了99.96%和96.88%.多pH浸出试验可以作为检验土壤安全的较为敏感的指标,冻融循环、模拟酸雨淋溶和干湿交替评估方法可协助评价重金属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矿井目前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运用子域分区单元子系统通风方式、不同类型的中段通风网路、风流净化、入风流预冷、自然风压的合理利用等技术对通风系统进行 了优化改造.系统改造后,风量充足,风流稳定,通风能力与生产能力相适应,较好地解决了深部通风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效果和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厘清某型引信在贮存14 a后的失效模式,研究温度周期性交变对引信及其薄弱零件的影响。方法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基于时间硬化的蠕变仿真方法。以某型引信为研究对象,开展周期性温度交变的蠕变仿真,根据仿真计算结果和实物的对比分析,找出薄弱零件,分析其老化失效模式。结果 在每个周期内环境温度循环条件下,仿真时长设定为14 a,结果显示,引信整体蠕变应变率超过1%,平均压紧应力下降21%,松弛稳定性变弱,密封性在一定程度上变差。其中,引信电机外壳、电机扇叶、底部线路对接板为薄弱零件,容易发生失效行为。结论 引信贮存在典型西南湿热环境14 a后,周期性温度交变应力将导致引信出现缺陷,缺陷集中在电机外壳、电机扇叶、底部线路对接板处,应重点对这些部位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14.
特许物权是自然资源用益物权。特许物权变动是指特许物权的设立、变更和终止行为。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特征是为其变动过程被政府管制的重要原因,我国法律即采取特许物权变动行政许可制度,是国家为减少自然资源开发中的外部性问题而对私人权益实施的强制性干预。特许物权变动行政许可制度弱化特许物权人的最大化收益,产生了价格不菲的经济租。部分特许物权人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做出各种努力旨在影响特许物权变动中行政许可的向度与强度。一旦寻租行为得逞,自然资源的法定变动路径将备受扭曲,社会总体福利下降。寻租行为在特许物权变动中的发生类型呈现出独占型寻租和竞争型寻租两种,但其有着共同的衍生路径。追踪寻租行为的发生脉路,可以洞察到自然资源特许物权变动中寻租衍生的特殊动因。可以通过合理化特许物权结构、规范特许物权变动秩序和强化行政许可权力制衡力度等措施来对寻租的动因加以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浅层地下水氮浓度及水位波动对土壤剖面中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以洱海近岸农田原状土壤剖面为对象,研究了模拟常规氮浓度的浅层地下水进行水位波动(SND)和持续淹水(SNF),以及无氮浓度的浅层地下水位波动(0ND)后土壤剖面氮浓度和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变化,探讨了土壤因子与功能基因丰度的关系。结果表明:SNF、SND和0ND处理较试验前土壤剖面中溶解性总氮(TDN)浓度分别降低了44%、21%和30%,NO3-N浓度分别降低了55%、28%和38%。同时,0ND和SNF处理较SND处理土壤剖面中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分别降低20%和1%,厌氧氨氧化功能基因丰度则分别增加68%和7%,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分别降低34%和增加23%,土壤含水率(MC)、NH4+-N、NO3-N和TDN均为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土壤剖面持续淹水会显著降低溶解性氮浓度,浅层地下水波动及水中氮浓度引起的土壤剖面干湿交替和氮浓度变化是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海洋干湿交替环境下电偶腐蚀及其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主要分析了海洋干湿交替环境下干湿比、间浸频率、盐分浓缩、腐蚀产物等因素对电偶腐蚀的影响。简单介绍了电偶腐蚀研究方法如浸泡法、电化学实验法,以及近年来电偶腐蚀研究新技术,指出电偶腐蚀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并对今后电偶腐蚀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The typical parameters of acid precipitation are evaluated in the forest of Vallombrosa (Tuscan Appennines) during the dry period 1988-89. Individual rain events (dry and wet deposition) were sampled in a clearing of the forest and below the canopy of an evergreen tree as well as a deciduous broadleaf tree.

I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the pH values usually vary around 4.4, with neutralization in the hot season due to calcareous material from distant sources. Relatively large concentrations of Pb and Cd are found in rain, but only in a small amount in canopy leachate. Aluminium, manganese and iron are more significantly washed off than Pb and Cd.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消落带甲基汞变化特征的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寻三峡水库消落带在干湿交替条件下甲基汞的变化规律,以库区典型消落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试验,研究了干湿交替条件下消落带土壤和水体甲基汞含量和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淹水过程会促进土壤无机汞向有机汞转化,土壤甲基汞含量在淹水和落干过程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随着干湿交替周期的增加,土壤甲基汞含量增加,第二次淹水后土壤甲基汞平均含量比第一次淹水增加了22.13%,第二次落干后土壤甲基汞平均含量比第一次落干增加了58.17%.第二次淹水过程土壤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明显高于第一次淹水,土壤中汞的甲基化主要与干湿交替循环有关.土壤淹水后会迅速向水体释放甲基汞,水体中甲基汞含量明显增加,两次淹水过程增幅分别为119.42%和334.72%,水体甲基汞和土壤甲基汞之间无显著相关.干湿交替环境土壤甲基汞含量主要受pH值、有机质含量、Eh和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水体中甲基汞含量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有水体pH值、DO、DOM、水温等.  相似文献   
19.
干湿交替灌溉具有节水高产特性,但在重金属Cd污染稻田,干湿交替灌溉常导致稻米Cd含量>0.20 mg·kg-1,通过添加钝化剂可能对水分高效利用及优质稻米生产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为此,本研究以吸收能力较强的籼型亚种为试材,在前期筛选出的高积累品种(深两优1813)和低积累品种(两优6206)基础上,于Cd轻度污染稻田设置灌溉制度和钝化剂双因素多水平处理开展大田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下,成熟期土壤有效态Cd含量较移栽前降低17.13%~61.01%,而传统淹灌水稻的降低幅度为-43.45%~21.07%,干湿交替灌溉较传统淹灌表现出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P<0.05).水稻植株地上部各器官Cd含量则表现为干湿交替灌溉处理明显高于传统淹水灌溉处理.不同钝化剂处理相比较,多孔纳米陶瓷+石灰处理对于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籽粒Cd含量效果最好,显著优于多孔纳米陶瓷、石灰+有机肥、石灰+生物炭、石灰及不施任何钝化剂处理(P<0.05).深两优1813和两优6206在多孔纳米陶瓷+石灰组合修复模式下的籽粒Cd含量分别为0.23~0.24 mg·kg-1和0.16~0.21 mg·kg-1.产量在灌溉制度、品种、钝化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干湿交替灌溉的籽粒Cd含量在多孔纳米陶瓷+石灰组合模式下存在超标风险(深两优1813品种为0.24 mg·kg-1;两优6206品种为0.21 mg·kg-1),但通过选用低积累品种,籽粒Cd含量具有可预见性的达标(<0.20 mg·kg-1)潜力.因此,干湿交替灌溉+多孔纳米陶瓷和石灰组合修复模式+低积累品种可视为Cd轻度污染稻田节水高产优质稻米的调优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20.
The characteristic of phosphorus removal and appropriate change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tion modes were investigated in UniFe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laboratory-scale apparatus (40 L), treating actual domestic wastewater with low ratios of C/N (2.57) and C/P (30.18), 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actual application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UniFed SBR system with its unique operation mode had the distinct superiority of phosphorus removal. On this occasion, the effect of volumetric exchange ratio (VER) and the method of influent introduction for phosphorus removal were studied. When the carbon source became the limiting factor to phosphorus release, the higher the VER, the lower the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in the effluent. Three different influent patterns, including one-time filling, four-time filling, and continuous filling with the same quantity of wastewater could increase the release rate of anaerobic phosphorus from 0.082 to 0.143 mg·P·(L·min)-1. Appropriate change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tion modes could optimize the efficiency of phosphorus removal. When the feed/ decant time was extended from 2 h to 4 h, the phosphorous removal efficiency increased from 59.93% to 88.45% without any external carbon source. In the mode of alternation of anoxic-aerobic (A/O) condition, phosphorous removal efficiency increased from 55.07% to 72.27% clearly. The carbon source in the influent can be used adequately, and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was carried out in anoxic stage 2 (A2). This mode was optimal for the treatment of actual domestic wastewater with low C/N and C/P rati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