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7篇 |
免费 | 631篇 |
国内免费 | 8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00篇 |
废物处理 | 141篇 |
环保管理 | 345篇 |
综合类 | 1410篇 |
基础理论 | 716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352篇 |
评价与监测 | 133篇 |
社会与环境 | 85篇 |
灾害及防治 | 3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65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105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94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116篇 |
2014年 | 176篇 |
2013年 | 200篇 |
2012年 | 193篇 |
2011年 | 218篇 |
2010年 | 189篇 |
2009年 | 143篇 |
2008年 | 122篇 |
2007年 | 191篇 |
2006年 | 177篇 |
2005年 | 133篇 |
2004年 | 107篇 |
2003年 | 107篇 |
2002年 | 93篇 |
2001年 | 91篇 |
2000年 | 70篇 |
1999年 | 75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石油化工装置检修安全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光山 《安全.健康和环境》2003,3(8):6-7,19
针对石油化工生产装置检修复杂、危险性大的特点,从组织领导、检修方案制订、安全教育、装置停车处理、直接作业环节管理、检查监督和后勤服务等7个方面提出了其安全检修对策。 相似文献
992.
气候变化对珙桐分布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分类和回归树 (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生态位模型,设定A1,A2,B1和B2 4种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气候变化,珙桐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将减小,但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将扩大;珙桐适宜分布范围在模拟时段呈缩小趋势,在A1情景下减幅最大,B1情景下减幅最小. 气候变化后,由于珙桐目前适宜分布范围的东部、南部、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缩小,而新适宜分布范围将主要向我国西部及西南部地区扩展,因此,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将被破碎化. 气温变化对珙桐分布范围的影响大于降水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996.
997.
植物不同器官水、碳、氮、磷等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能够反映植物的生态策略及其环境适应性。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两种乡土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柴松(Pinus tabulaefirmis f.shekanensi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区两种树种水、碳、氮和磷在不同器官的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了两种树种基于水、碳、氮和磷分配格局的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油松和柴松对水分和碳素的分配格局总体表现为根和叶最大,其次为枝和干,树皮最小;对氮、磷的分配格局则表现为叶片显著高于其他器官。(2)油松将更多的水和氮分配给叶、根等生产性器官,而柴松将更多的水和碳分配给枝、干等防御性器官,反映了柴松较油松具有更加保守的生长策略,能够更好适应逆境条件。(3)植物器官不同元素间通过相互耦合后可以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反映了植物元素之间具有高度复杂的协同关系,这种协同关系的体现形式可能与植物类型及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生长适应策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8.
人工湿地亚表层介质的堵塞问题一直是湿地系统持续有效运行的障碍,极大地限制了人工湿地技术的大规模工程应用.通过白洋淀自然湿地现场研究,发现由大型水生植物所形成的根孔异常发达,径级不等的死活根孔混合在一起,组成了庞大的湿地根孔网络.人工湿地生态根孔技术通过模拟白洋淀湿地自然的芦苇根孔系统,以人为填埋的植物秸秆作为湿地的填料/介质,有效地改变了土壤亚表层大孔隙结构,为人工湿地建设和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通过构筑根孔和自然根孔之间的过渡和湿地根孔的不断更新,实现湿地填料/介质的自我更新,克服了一般潜流人工湿地其填料/介质易发生堵塞的缺点.构筑根孔有效填补了人工湿地运行初期大量自然根孔尚未形成的空白期.该技术在小试湿地中获得了成功应用.以玉米秸秆和地肤秸秆作为小试模拟湿地的填埋介质,其填埋量体积比为2%~4%.与未填埋秸秆的基质土壤处理单元相比,填埋秸秆处理单元其导水效率和营养盐去除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填埋秸秆腐烂后形成的构筑根孔其水分侧向入渗率是基质土壤的20倍左右.在中、低营养盐负荷情况下,填埋秸秆处理单元对溶解性总氮(DTN)去除率平均提高4.5%~27.1%;对溶解性总磷(DTP)去除率平均提高7.0%~20.4%. 相似文献
999.
目前组合生物技术治理黑臭水体存在效率低、周期长、易复发等问题,进一步提高组合生物技术对黑臭水体净化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分析比较了不同促生剂、曝气方式、填料、植物对黑臭水体的净化效率,并通过高通量测序从微生物角度理解不同条件净化效率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条件对黑臭水体净化效率存在差异,其中净化效果较佳的为生物促生剂(BE)、持续曝气、弹性立体填料及水花生,且各实验组优势菌门、优势菌属及其相对丰度不同。说明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差异是不同条件对黑臭水体净化效率产生差异的原因。持续曝气,刺激了好氧菌与兼性菌的大量生长;弹性立体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为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尤其是后两者的生长提供了必需条件,刺激了厌氧菌、兼性菌的大量生长繁殖;水花生也有其独特的有利于污染物净化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组合生物技术选取高效的条件参数提供参考,为强化组合生物技术高效净化黑臭水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