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0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90篇
基础理论   58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e concentration of six HMs (Cd, Cr, Co, Pb, Hg and Ni) was analysed in 321 organically grown winter and spring wheat genotypes from six genotype groups, i.e. selections, old landraces, primitive wheat, spelt, old cultivars and cultivars. Also the potential risk of individual toxic HM to human health was estimated by using the Hazard Quotient (HQ). Significantly the lowest grain concentration of Cd was found in primitive wheat as compared to all other investigated genotype groups. Intake of HM by consumption of whole wheat grain was not found to pose a health risk to human for any of the investigated genotype groups. The bio-concentration factor of Cd for the different genotype groups indicated a lower ability to accumulate Cd for primitive wheat as compared to other genotype groups. The primitive wheat was found the most promising and might be of interest in future wheat breeding programs to develop wheat genotypes with low HMs concentration in the grain.  相似文献   
102.
冬季生态浮床对浮游藻类数量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生态浮床在冬季的运行效果,选择世博园区白莲泾生态浮床工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冬季生态浮床对浮游藻类数量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取样期间浮游藻类生物总量逐月增加,且对照区明显高于浮床区;浮床区与对照区浮游藻类的种群结构差异明显,浮床区以硅藻门为主,而对照区以绿藻门为主。并且,小环藻与细微颤藻的优势度指数均有明显的下降。同时,浮床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对照区。以上结果均证明,虽然在冬季较低温的情况下水生植物新陈代谢缓慢,但生态浮床仍会影响浮游藻类的数量及生物多样性,从而对水质净化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我国营养体产业发展及种植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发展营养体产业是高效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的有效途径的观点,比较了营养体产业和传统农业在光能利用和产量等方面的差别,指出了营养体产业和技术关键是科学利用S-型生长曲线。  相似文献   
104.
2010年冬、夏两季,利用大流量采样器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D),分析了福州市大气中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福州城郊冬、夏两季大气(颗粒相+气相)中ΣPAHs浓度范围分别为115.45~187.76ng.m-3和45.55~59.20 ng.m-3,整体而言,气相显著高于颗粒相,冬季高于夏季;冬季城区高于郊区,夏季城区则低于郊区,但城郊区差异不显著;气相中PAHs比例夏季高于冬季.整体而言,气相中PAHs主要以2~4环化合物组成,颗粒相中则以4~6环化合物为主.冬季气相中PAHs主要以3环化合物为主,夏季主要以3环和4环化合物为主;颗粒相中PAHs组成无明显的季节特征.毒性当量因子法分析表明福州市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来源解析表明,福州大气PAHs主要为燃烧源,福州机动车燃料以柴油为主.  相似文献   
105.
优良菌种是微生物肥料的基础,研究微生物肥料中低温适应型菌株在低温条件下的促生性,对于提高南方冬闲时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形态观察及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在此基础上进行植物盆栽试验,分析了3株不同根际促生菌单独施加及其与肥料(鸡粪+微量元素)配施对镉砷复合污染土壤中巨菌草迁移累积Cd、As的影响.分离菌株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3株根际促生菌(M1、M2、M3)分别为云南木霉(Trichoderma yunnanense)、卵形孢球托霉(Gongronella butleri)、越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vaccinii).纯培养试验表明,M1、M2、M3均可在南方冬季低温条件下生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单独施菌或肥料及菌株与肥料配施均能提高巨菌草茎叶生物量,分别提高14.12%~84.35%、13.36%、57.25%~143.13%.在所有处理中,M3与肥料配施后,植株茎叶生物量达到最大.不同处理可影响巨菌草对Cd和As的吸收累积,但对巨菌草各部位影响不同.单独施菌时,M3对巨菌草茎叶Cd、As积累量提升最多,分别提高145.83%、64.03%;当菌株与肥料配施时,M3与肥料配施对巨菌草茎叶Cd、As积累量提升最多,分别提高94.17%、142.45%.可见,3株根际促生菌在南方冬季均能提高巨菌草生物量,其中,菌株M3与肥料配施具有开发为有效治理镉砷复合污染土壤的微生物肥料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06.
典型季风型温冰川消融期融水化学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区2009年8月29日~9月3日4 750 m处冰雪融水的pH、电导率、无机离子和δ18O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消融期日尺度上pH值受气温变化影响较大.碱性尘埃中的可溶盐溶解导致融水电导率增大.一天中消融速率快时δ18O值较低,消融速率慢时δ18O值较高.受岩石岩性和海洋水汽影响,研究区Na+、K+的平均浓度高于Μg2+的平均浓度.融水中阳离子主要来源于石灰岩风化,属典型的碳酸盐溶滤水.融水中无机离子的总含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是不同可溶性离子对气温变化所导致的消融速率响应幅度不一致.局地岩石岩性、季风输送和人类活动是白水1号冰川融水中无机离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7.
冬季污泥堆肥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污泥堆肥处理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污泥稳定化技术,但堆肥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我国关于污泥堆肥,特别是低温环境下的堆肥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和基础数据还很缺乏.本实验采用城市脱水污泥,考察低温环境条件下不同调理剂混合污泥堆肥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低温环境条件下污泥堆肥能够顺利进行,但高温期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腐熟期温度降低过快.木屑处理的总氮损失低于秸秆处理,然而温室气体总排放当量却高于秸秆处理,木屑和秸秆处理总的CO2排放当量(以干污泥计)分别为169.45 kg·t~(-1)、133.13 kg·t~(-1).木屑与秸秆CH_4累积排放量(以干污泥计)分别为0.648 kg·t~(-1)、0.689 kg·t~(-1),N_2O累积排放量(以干污泥计)分别为0.486 kg·t~(-1)、0.365 kg·t~(-1).CH_4的排放75%以上集中在堆肥前2周,而N_2O则90%以上出现在后腐熟期.整体而言,冬季堆肥高温期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腐熟期温度低,出现CH_4排放量相对较低而N_2O较高的现象,CH_4排放量均低于IPCC推荐值,N_2O则均高于IPCC推荐值.因此针对低温环境堆肥工艺,温室气体的减排应重点关注堆肥后期N_2O排放的降低策略.  相似文献   
108.
中国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基于中国839个国家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观测数据和778个农业气象站点农作物生长发育数据,提取并统计了中国冬麦区265个国家气象站点麦收期连阴雨频率、最长连阴雨日数和最大过程雨量。通过构建“灾害胁迫-暴露-适应”的麦收期连阴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采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14年中国166个地级市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灾害风险主导因子进行风险防范分区。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连阴雨灾害胁迫的带状递减特征明显,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灾害胁迫等级整体高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灾害暴露和适应等级呈现出高低交错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华北西部、黄淮西部和西南地区东南部的暴露等级相对较高,适应能力相对较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直辖市及其周边区域。2)处于麦收期连阴雨灾害中等以上风险的区域占冬小麦播种地市的73%,2 226.23万hm2的冬小麦处于麦收期连阴雨的胁迫中。3)中国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灾害风险热点区域以灾害胁迫-适应主导和适应能力主导为主,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及提升区域适应能力是降低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9.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建立了一个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数值模式,该模式可以模拟瞬时光合作用并充分考虑了冬小麦叶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与抽穗前10天至成熟期辐射量相关性最大,年际之间存在4年和9~10年的变化周期。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变幅在9000~10950kg/hm之间,其中河北石家庄地区和山东胶东半岛为两个高值区,超过10500kg/hm。模拟结果与当前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高产实践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该地区作物高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0.
为了明确黄河北干流的径流变化规律以及和季风的关系,研究将黄河北干流划分为3个河段(上游:河口-吴堡、中游:吴堡-龙门,下游:龙门-潼关),并将时间尺度分为小尺度(<10 a)、中尺度(10~20 a)和大(≥20 a)尺度,应用该区域1919~2006年4个水文站的年天然径流数据、亚洲季风指数和踞风指数,采用线性回归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