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9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40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3篇 |
废物处理 | 10篇 |
环保管理 | 154篇 |
综合类 | 623篇 |
基础理论 | 286篇 |
污染及防治 | 95篇 |
评价与监测 | 15篇 |
社会与环境 | 37篇 |
灾害及防治 | 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78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49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72年 | 2篇 |
197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黄淮地区冬小麦霜冻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淮地区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的主产区,易受霜冻灾害的影响,研究该区的霜冻灾害风险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结合分区的冬小麦物候期及其霜冻指标,以该地区56个气象站点1951—2005年日最低气温为基础数据,提取霜冻日记录。并基于年霜日数-年减产率曲线,以信息扩散理论为指导,通过IDW插值得到减产率≥10%、2... 相似文献
942.
在对测定可同化有机碳(AOC)所需接种液中荧光假单胞杆菌P17及螺旋菌NOX的浓度随培养时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两种细菌培养后其浓度与标准乙酸碳(Ac-C)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Ac-C浓度75μg·L~(-1)时,标准乙酸碳溶液的浓度与细菌浓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当Ac-C浓度75μg·L~(-1)时,两者的线性关系减弱;传统AOC检测方法选取[Ac-C]=100μg·L~(-1)作为产率对照在低浓度条件下是不准确的.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率系数的优化计算方法并确定其适用范围(AOC-P17:0~75μg·L~(-1);AOC-NOX:0~75μg·L~(-1)),该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该范围内AOC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AOC测定过程中3种接种方式的对比研究,发现分别接种法误差较大;同时接种法在平板计数阶段两种细菌菌落之间存在掩盖现象,结果不稳定;先后接种法测定结果较为准确,可较好地反映水中AOC的浓度.将优化后的产率系数测定方法应用于先后接种法并与传统测定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证明,优化后的测定方法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943.
利用2015年冬小麦和水稻主要生长季期间江苏省各城市逐时O3浓度观测资料,分析了O3浓度和AOT40的变化特征,评估了O3对冬小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并估算了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①冬小麦和水稻主要生长季期间,江苏省平均O3浓度分别为80.1μg/m3和83.8μg/m3,呈单峰型的日变化规律.空间上,O3呈现南低北高,东部沿海地区高于西部内陆地区的特征.②冬小麦主要生长季期间,江苏省各市AOT40指数范围为3.08~14.47μL/L·h.水稻主要生长季期间,江苏省各市AOT40指数范围为10.79~21.67μL/L·h.③在当前O3浓度水平下,近地层O3对江苏省冬小麦和水稻平均相对产量的损失率分别为23.9%和16.5%,产量总损失分别为368.7万t和385.8万t,经济总损失分别为87.01亿元和106.48亿元.因此,急需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降低O3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 相似文献
944.
冬水田转稻麦轮作对小麦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川中丘陵地区典型冬水田(RF)及冬水田转稻麦轮作处理(RW)在小麦生长季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并同步测定了土壤温度、水分和可溶态碳氮含量.结果表明,RW在小麦生长季的CH4、生态系统呼吸CO2和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0.05、117.01 mg·m-2·h-1(以C计)和77.19μg·m-2·h-1(以N计),而RF相应通量分别为1.43、7.85 mg·m-2·h-1和-0.61μg·m-2·h-1.RW施氮肥后出现N2O的排放峰,其N2O直接排放系数为1.28%.土壤可溶态有机碳含量与CO2通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42,p0.01),与CH4、N2O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硝态氮、可溶态总氮含量与N2O通量的关系为显著正相关,但与CH4通量呈显著负相关.RF的综合增温潜势(以CO2-eq计,下同)为3.03 Mg·hm-2,大于RW(-1.66 Mg·hm-2),暗示冬水田转稻麦轮作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综合增温效应. 相似文献
945.
横断山区产水量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运用InVEST模型产水模块开展横断山区1990-2015年产水的量化评估,并开展相应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横断山区产水量均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垂直方向上,产水能力随着海拔的增加呈减小趋势。(2)1990-2015年产水深度表现为先小幅增大后明显减小再小幅增大的波动变化趋势。(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产水能力差异较大。其中以建设用地产水能力最强,约为550~920 mm;林地、草地居中,分别为438~650 mm和412~580 mm;未利用地和水域产水能力最弱,分别为273~457 mm和56~237 mm。(4)产水量空间分布与海拔及草地比例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降水量及林地比例呈显著正相关;时间变化上产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研究有助于推进山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发展,其结果可为横断山区流域水资源管理、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46.
不同生物炭对酸性农田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为研究不同原料生物炭对农田土壤酸度、交换性能、磷素养分以及作物产量的综合动态影响,试验设置空白(CK)、水稻秸秆生物炭(RSB)、玉米秸秆生物炭(MSB)、小麦秸秆生物炭(WSB)、稻壳生物炭(RHB)和竹炭(BCB)这6种处理,生物炭按质量分数0.1%施入农田进行长期定点试验,测定水稻、油菜和玉米这3季作物产量和作物收割后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原料生物炭可有效提高土壤pH和交换性能,降低交换性酸含量,作用效果随时间下降.生物炭对盐基离子组成的影响为提高交换性K+、Ca2+和Mg2+含量,降低Na+含量.生物炭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有机质(SOM)、速效磷、总磷和无机磷(Al-P和Fe-P)含量,作物产量较当季对照显著提高(P<0.05),稻壳生物炭在改良酸性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作物产量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47.
948.
949.
950.
温度三区间理论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平均温度法往往无法表征极端温度事件对作物产量的作用,导致气候变化对产量影响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鉴于此,论文提出了温度三区间理论.该理论基于作物生长发育各阶段的生物量指标以及最终产量随温度变化呈现出三区间的响应关系,分别评价正常温度、极端低温以及极端高温对产量的影响.为了验证温度三区间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论文以黑龙江省玉米为例,通过构建包括三区间积温指标和降水量指标的统计模型来评价气候变化对玉米单产的影响,并将此结果和平均温度法相比较,研究发现温度三区间评价法更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