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72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89篇
综合类   762篇
基础理论   134篇
污染及防治   123篇
评价与监测   88篇
社会与环境   299篇
灾害及防治   11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采用1998~200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耕地数据,分析了近10 a来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及空间差异。然后运用Moran I指数验证了耕地资源分布空间相关性的存在,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江苏省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8~2008年,江苏省耕地面积净减少2969×104 hm2,平均每年减少270×104 hm2。耕地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无锡、苏州、常州、南京和镇江5个地区耕地资源减少最为严重;(2)全省耕地资源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1998~2008年,耕地面积Moran I值由0400 3增加至0452 4,呈逐步增强的趋势;(3)人口、经济增长和粮经作物比是江苏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803、-0070、0069;(4)相邻地区各因素的空间扩散效应对耕地数量变化存在显著的影响,其弹性系数为0779,因此,未来在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应考虑区域耕地资源分布的空间相关性,推进跨区域耕地保护机制的形成,建立一体化的区域耕地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992.
在阐述区域经济、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经济 旅游 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安徽省1990~2008年经济 旅游 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 旅游 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属于中等水平的勉强协调类型。近年来三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颉颃状态,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相似文献   
993.
陕北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陕北地区2003-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动态度、程度以及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陕北地区延安市、榆林市土地利用程度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陕北地区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总量及其比例减小,园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程度不断降低,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递减。论文还分析讨论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4.
995.
喀斯特自然环境的垂直性导致了喀斯特地区的聚落存在垂直空间分布的现象.掌握喀斯特地貌区聚落的垂直分异规律对区域城镇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喀斯特面积分布最广的贵州省为研究区域,选取三个具代表性的典型地貌类型区,运用GIS相关软件和分析方法,通过对等高线数据的空间转换和与居民点数据的叠置等技术得到各个研究区的居民点在不同高程、坡度和坡向上的分布情况,依此分析喀斯特高原盆地区、高原山地区、高原峡谷区聚落的垂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地貌类型区的聚落垂直分布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可循,且不同喀斯特地貌类型下的聚落有不同的垂直空间分布特点;喀斯特地区聚落垂直分异与区域喀斯特地貌密切相关,表现在地貌垂直空间差异越大,聚落垂直空间差异越大;并且,垂直性加剧了喀斯特聚落空间差异的复杂性.最后得出结论,垂直分异是喀斯特聚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喀斯特地貌是形成喀斯特地区聚落垂直分异规律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96.
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环境效率分解为与产业系统运行过程相对应的源头预防效率、清洁生产效率和末端治理效率,从系统整体协同视角构建整合不同过程效率的生态效率度量模型,并以吉林省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吉林省在推进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实践中,末端治理仍是优先选择,其次为清洁生产,最后为源头循环,具有清晰的次序性;②不同类型城市在生态效率路径选择方面存在差异,综合型城市侧重于源头循环,而资源型城市更依赖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③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水平从2002年的0.40增长到2008年的0.49,增幅为23.59%,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处于脱钩状态;④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质量指数整体水平较高,而且在波动中趋于上升,增幅为7.19%;⑤吉林省产业系统生态效率从2002年的0.35上升到2008年的0.46,增幅为32.48%,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发展水平对生态效率进步的贡献度为72.64%,未来应重视提升生态效率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997.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东省能源消耗量逐渐增大,2008年山东省能源消耗占全国的11.3%.因此研究山东省能源消耗对促进节能减排有重要的意义.能流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能源流动情况,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应用.能源统计数据是能源分析的基础,但我国的能源统计体系与国外有较大区别.按国际准则的能源供需体系和有关专家的意见,适当调整了山东省能源平衡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绘制山东省2008年能流图,在此基础上分析山东省能源现状和能源利用效率.得到如下结论:①煤炭是山东的主要能源,占一次能源供应的71.84%;②山东省电力以火电为主,火电占总发电量的99.9%;③山东雀2008年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5.83%;④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占终端能源消耗的74.9%.进一步说明能流图不但能够直观、定量地展示能源供应、转换和使用数量的全貌,而且可以揭示各个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998.
湖北省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湖北省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况,包括种类、分布及入侵途径。揭示湖北省外来物种入侵的原因,在小区域自然环境急剧变化与外来物种入侵耦合的理论基础上,由于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与全国其它省市相比,湖北省有它自己的特点和严重程度。通过北京、辽宁、甘肃、山东、重庆、四川、江西、云南、安徽、湖南10个省,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3个时段,累计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或密度)数据分析,然后对不同地域、不同年代各省区外来物种入侵的增长速度,先后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剖析出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的一般趋势和区域差异。最后,阐述了湖北省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战略,提出了湖北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99.
山区生态旅游开发初步研究——以粤西北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复杂但旅游承载力弱,因此山区旅游开发具有区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殊的发展模式,也使研究山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以及山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分析出发,讨论了粤西北山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以粤西北旅游区的核心区怀集县为重点,探讨了经济基础较薄弱的粤西北山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给出了在开发与管理方面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本地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情况的工具。通过对一般生态足迹法的调整,运用本地生态足迹模型,对浙江省本地生态足迹的时空特性和环境生态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2006年浙江省人均本地生态足迹 2.763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 0.437 9 hm2,人均本地生态赤字 2.325 9 hm2;(2)1991~2006年浙江省的本地生态足迹都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环境生态的不可持续性;(3)2005年浙江省11个城市的本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表现出一定的差异;(4)浙江全省生态足迹强度指数从1991年的2078上升到2006年的5952,16年间生态强度指数增大了近3倍,单位可承载面积内的实际生态压力越来越大,环境生态的潜在危险性有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