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9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1109篇
安全科学   53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2599篇
基础理论   510篇
污染及防治   129篇
评价与监测   143篇
社会与环境   81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70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77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51.
本文对渤海和黄海海域沉积物柱样中239+240Pu数据进行了整理,综合分析了柱样中239+240Pu的来源、分布特征与沉积通量,同时也初步估算了渤海湾和南黄海海域沉积物中239+240Pu 的绝对含量。结果表明,渤海和黄海中的239+240Pu主要来源于全球大气核试验沉降与太平洋核试验场的输入。沉积物柱样中239+240Pu的比活度主要呈3种分布模式,分别为双峰(多峰)、单峰和无峰。沉积物柱样中240Pu/239Pu原子比值分布呈稳定型和非稳定型(单周期型与多周期型)两种分布模式。渤海湾沉积物柱样中239+240Pu沉积通量平均值高于南黄海239+240Pu的平均值,表明渤海湾属于淤积型海域。本文的结果可以为渤海、黄海沉积物柱样中239+240Pu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物来源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52.
河口湿地作为陆地与海洋之间的重要缓冲地带,是陆海微塑料的潜在储库。本文研究了辽宁双台河口湿地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情况,涵盖海水养殖区、旅游景区、芦苇沼泽区和碱蓬滩涂区。研究结果表明:4个研究区域的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296.89 ± 139.07)个/kg(dw)、(171.56 ± 62.82)个/kg(dw)、(1...  相似文献   
953.
随着海洋石油开发及运输的不断发展,溢油事故时有发生,给潮间带生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潮间带原油污染生物暴露室内模拟试验及数据统计检验,结合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星状图,探讨潮间带沉积物原油污染对泥蚶鳃和消化腺中不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筛选最优生物标志物. 结果表明:①受低浓度原油污染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体表现为被诱导,受高浓度原油污染时总体表现为被抑制,且其在消化腺中的平均活性(132.29 U/mg)约为鳃中(69.34 U/mg)的2倍. ②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时间-效应上与SOD活性变化规律相似,但其响应时间具有滞后性. ③鳃中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在受污染第1天总体表现为被抑制,而消化腺中GST活性在第3、12天时被抑制的效果更明显. ④鳃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在污染第3天较早被激发,且消化腺中GPx活性最大诱导率和抑制率都出现在低浓度(500 mg/kg)原油污染时. ⑤泥蚶鳃和消化腺的IBR值均随暴露时间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与4种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研究显示,4种主要抗氧化酶在消除活性氧自由基(ROS)上具有协同作用,GST可作为原油污染短期监测的生物标志物,而IBR可作为综合生物毒性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954.
闭文妮  洪鸣  彭梦微  蓝文陆 《海洋环境科学》2022,41(3):416-422, 429
为了了解近15年来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状况,本研究应用2005-2020年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数据,运用统计、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及风险评价等方法,对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特征、变化趋势及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0年,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99.0%的As、98.1%的Cu、99.0%的Pb、99.6%的Cd、100%的Hg、97.9%的Zn、100%的Cr含量低于《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 18668—2002)的一类标准限值要求,且58%的站位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近15年来无统计意义上的年际变化。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广西近岸海域约37.5%的站位表层沉积物存在轻度?中度污染,Hg、As及Cd是主要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体处于低风险状态。  相似文献   
955.
956.
为了解马鞍列岛海域沉积物特征及重金属污染状况,于2017年6月采集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并对表层沉积物pH值、氧化还原电位(Eh)、粒度(D[3,2])等地球化学指标进行了同步原位调查,采用改进后的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的连续提取法(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 (BCR))分析了7种重金属(Cr、As、Ni、Zn、Pb、Cu、Cd)各形态含量,并结合富集因子系数(EF)、地累积指数法(Igeo)等方法初步探索了马鞍列岛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结果显示,马鞍列岛海域沉积物呈中性-弱碱性,属还原环境;近岛礁区以粉砾和粘粒为主,而远岛礁区以砂砾和粉砾为主;7种重金属总量均满足我国海洋沉积物质量I类标准;Cr、As、Ni以原生相为主,而Zn、Pb、Cu、Cd均以次生相为主;Cd以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F1)以及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F3)为主要赋存形态,Zn、Pb、Cu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F2)为主要赋存形态,而Cr、As、Ni以残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以Fe作为参比,7种重金属的富集程度顺序为Cd > Cu > Ni > Zn > Pb > Cr > As;通过空间污染状况分析发现,Cu、Cd在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近岛礁区存在富集污染现象,其他重金属则主要表现为天然来源,除Ni外,Cu、Pb、Cd、As、Cr、Zn含量均呈近岛礁区>远岛礁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马鞍列岛国家级特别海洋保护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生态环境保护与底质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57.
选择赣南桃江河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BCR提取法分析桃江上、中、下游及支流表层沉积物中钨的含量及赋存形态,并利用富集系数法(EF)和风险指数编码法(RAC)对桃江河表层沉积物中钨的富集程度与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桃江河表层沉积物钨的总量范围为1.21~39.73mg/kg,均值为18.21mg/kg.研究区域58%的采样点沉积物中钨总量高于江西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桃江河沉积物中钨的主要赋存形态是残渣态(B4态),沉积物中各形态钨占总钨的比例大小顺序为残渣态 > 可氧化态 > 可还原态 > 弱酸提取态,空间上有效态钨占总钨的比例大小为支流 > 下游 > 上游 > 中游,平均比例分别为22.44%、21.03%、14.45%及10.91%.相关性分析显示,pH值和阳离子交换与钨的各形态及总量呈正相关.EF法分析表明桃江河上游与支流沉积物中钨富集严重;RAC法分析结果显示采样点沉积物中钨含量呈低、中、高生态风险占比分别为33.33%、46.67%、17.78%.上述结果表明,桃江河表层沉积物钨富集程度及环境风险较严重,应引起重视并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58.
巢湖水域四溴双酚A的多介质迁移与归趋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Ⅲ级逸度模型,模拟并研究了不同水动力条件下四溴双酚A(TBBPA)在巢湖水-沉积物系统中各环境相的浓度、储量以及相间的迁移通量.结果表明:TBBPA在水相、再悬浮颗粒相和沉积物相中的模拟计算浓度与实测平均浓度吻合度较高,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通过灵敏度分析探讨了模拟关键参数.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沉积物是TBBPA最大的储库(占系统总储量86%以上).同时,由于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会改变系统再悬浮特征以及降解半衰期等关键参数,进而降低了各环境相中TBBPA的浓度值,增加了水相和再悬浮颗粒相中的储量比例,并增加了水体-再悬浮颗粒、沉积物-再悬浮颗粒的相间交换通量.此外,TBBPA在巢湖水-沉积物系统中损失的主要途径为沉积物相的降解(占入湖总量87%以上).  相似文献   
959.
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污水的生物处理存在着处理不彻底、效率低和出水水质难以达标等难题。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利用反硝化细菌培养基对26个站位的北极海洋沉积物进行富集培养,且纯化菌株,获得了克隆到16S rRNA基因有效序列的菌株达59株;基于16S r RNA基因的相似性分析与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属于细菌域,门、纲、目、科、属、种的数量分别是3、4、8、13、16和23,γ-Proteobacteria占比例最大(57.63%);得到1株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最高为96.44%,可能为新种。大部分菌株(95%)的温度和耐NaCl浓度的生长范围分别为0~30℃和0~6.0%,能利用多种碳源生长,并且具有产胞外水解酶的能力;利用简并引物从菌株Pseudomonas sp. C22-DN-54、Pseudomonas sp. P13-DN-7、Marinobacter sp. P12-DN-1和Pseudomonas sp. E24-DN-52克隆到了亚硝酸盐还原酶基因(nir S)。该研究将为北方寒冷地区的低温污水生物处理提供新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960.
以江汉平原冲积相地层不同深度的黏土沉积物有机碳的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粒径和黏土矿物组成分析沉积环境和孔隙水化学成分对有机碳形态的影响,并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微生物的种类和含量及对有机碳的分解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黏土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含量范围为1.77~19.57 g/kg;重组有机碳(HFOC)含量范围为1.60~17.79 g/kg;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范围为0.03~3.06 g/kg;黏土层孔隙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范围为12.42~97.71μg/L。相对深层的沉积物有机碳以HFOC为主,HFOC对深层碳库的积累起着重要作用;(2)LFOC是孔隙水中DOC的来源之一;(3)微生物对LFOC的利用效率较高,微生物更偏向利用小分子有机酸和氨基酸(LFOC的组成成分)作为碳源,与LFOC呈显著负相关;(4)TOC和HFOC与黏粒组分呈正相关关系,它们与粉粒和细砂粒无相关性,黏粒是沉积物固定有机碳的重要组分;(5)蒙脱石与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良好,存在较强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