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265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688篇
基础理论   115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111篇
社会与环境   67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6 毫秒
921.
地统计学在太湖水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采样数据的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尝试研究太湖水质参数空间的分布特性。结果显示,太湖水质量参数的空间结构变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各水质参数都具有块金效应,对太湖参数进行克立格插值。并进行污染水平分类,可以提供更为直观的环境信息,研究结果对太湖的水环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22.
研究大气湿沉降对湖泊水质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对于探讨湖泊富营养化形成机理及其治理和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控制其是否接受湿沉降来探讨其对湖泊水质及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湿沉降以N沉降为主,两次湿沉降中N沉降分别占9912%和9893%,其中N沉降中NH4+ N含量较高,分别为190和269 mg/L,P沉降以及Si沉降相对较少;(2)湿沉降所携带的高浓度NH4+ N使得接受湿沉降围隔水体中NH4+ N浓度在降雨前后变化十分显著,在两次湿沉降中分别增长了231倍和187倍,而风浪促使沉积物DSi释放使得未接受湿沉降围隔水体中DSi浓度在降雨前后变化显著,在两次湿沉降中分别增长了158倍和162倍;(3)正常接受湿沉降围隔组在降雨前后其初级生产力有显著差异,初级生产力增长明显:第一次湿沉降实验中,3个时间段分别增长了19130%、5208%和10000%,第二次湿沉降中,3个时间段的初级生产力分别增加了10542%、7396%和6162%;而未接受湿沉降的围隔组其初级生产力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湿沉降对湖泊水体水质、初级生产力及其日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23.
于2010年10月~2012年3月期间4次采集江苏WX和SZ地区长江、太湖水源水及相关自来水厂出厂水共43个水样,通过XAD-2树脂吸附、洗脱、浓缩其中的非挥发性有机物(non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NVOCs);应用重组酵母雌激素筛检试验(recombinant yeast estrogen screen,YES试验)检测和比较水中有机物雌激素活性水平.结果表明所有长江、太湖水源水样均具有雌激素活性,太湖水源水的雌二醇当量(EEQs)为0.04~2.07 ng.L-1,EC25-E2水样量为5.78~207.98 mL,长江水源水的雌二醇当量(EEQs)为0.69~1.15 ng.L-1,EC25-E2水样量为9.06~31.62 mL;SZ地区太湖水源水中具类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程度(0.69 ng.L-1)高于WX地区(0.44 ng.L-1);长江、太湖水源水经自来水厂常规净水工艺处理后,58.3%的出厂水样未检出雌激素活性,长江水源自来水厂可降低雌激素活性80.3%~100%,而太湖水源自来水厂可降低55.5%~100%.  相似文献   
924.
基于沉积物磷释放的WASP水质模型改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物释放是水体磷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鉴于一般水质模型对沉积物释放项的模拟过于简单,无法充分体现实际河道污染物迁移转化等情况.本研究通过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室内沉积物释放模拟实验探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磷释放规律,以此修正现有的水质模型,使沉积物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释放项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在模型中得到体现,并将其应用于太湖苕溪入湖口的水质模拟中.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物释放速率与流速呈现指数增长关系.而采用动态底泥释放修正后的水质模拟效果要比采用模型默认值的水质模拟效果好,从而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合理性,也表明水动力对沉积物释放的影响是水质模拟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925.
蓝藻水华对太湖水柱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反硝化作用是湖泊水体最主要的脱氮过程,对减轻湖泊的氮素污染和富营养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蓝藻水华暴发和衰亡可能会通过改变水体氮素循环途径及微环境来促使反硝化作用直接在水柱中发生,加速氮的去除.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取太湖湖水添加不同生物量的蓝藻和连续10 d的NO_3~--N、PO_4~(3-)-P营养盐,进行蓝藻生长与降解对反硝化影响的模拟实验,测定蓝藻水华期水体藻类生物量和各形态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同时利用~(15)N同位素添加培养结合膜进样质谱仪(MIMS)实时定量测定反硝化速率.结果表明,蓝藻在生长期吸收氮素转变为颗粒氮,在衰亡期藻细胞通过降解矿化释放了大量的NH_4~+-N,继而转化为NO_3~--N,为反硝化作用提供底物,是大幅度促进水体反硝化作用的关键;反硝化速率(以N2计,下同)最高达到(1 614. 52±301. 57)μmol·(m~2·h)~(-1),是同时期最低蓝藻生物量组反硝化速率[(534. 45±242. 18)μmol·(m~2·h)~(-1)]的3倍,实验结束时添加初始蓝藻生物量倍数最高组的TN去除率达最高(40. 02%),是未添加蓝藻组TN去除率(17. 72%)的2. 26倍,说明蓝藻堆积会显著促进反硝化作用的强度,加速水体氮素的去除.蓝藻衰亡时反硝化速率的快慢受NH_4~+浓度的影响显著,表明附着在藻团的微生物的耦合硝化-反硝化作用是氮盐去除的主要途径.本研究结果表明,水华蓝藻生长期快速吸收氮素转变为颗粒氮,蓝藻死亡降解后通过耦合硝化-反硝化作用加速氮素去除,这可能是太湖夏季氮素浓度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26.
基于GOCI影像的太湖水体漫衰减系数遥感反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珊珊  李云梅  王桥  吕恒 《环境科学》2015,36(10):3620-3632
漫衰减系数是水体光学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采用2006~2009年的太湖野外实测数据,分析了太湖水体漫衰减系数光谱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结合GOCI传感器数据,分别构建漫衰减系数经验模型和半分析模型,寻找适合GOCI影像的太湖漫衰减系数反演模型,并分析太湖水体漫衰减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太湖水体漫衰减系数主要受非色素颗粒物吸收主导,以GOCI第4、5、7波段构建的多元线性模型反演漫衰减系数,效果最好;2太湖水体漫衰减系数值域主要分布在0~15 m-1,大体可以分为3个等级,低值区:0~4 m-1,中值区:4~8 m-1,高值区:8~15 m-1,部分高值区高于15 m-1;3太湖水体漫衰减系数存在一定时空差异性,从空间上来说,太湖水体漫衰减系数呈现一定的梯度性,从东部到西部逐渐变高;从时间上来说,早上太湖漫衰减系数相对较高,从上午到下午,大体上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27.
基于稀疏表达的水体遥感反射率高光谱重构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光谱重构技术可以有效地突破多光谱卫星传感器波段设置的限制,获得更多更有效的地物光谱信息.本研究基于稀疏表达方法提出了一种针对水体遥感反射率的高光谱重构算法,以太湖、杭州湾的原位水体光谱数据为数据源,在5种常用水色传感器(Sentinel-2A MSI、MERIS、MODIS Aqua、GOCI以及ⅦRS)上进行了高光谱重构实验,最后将该算法应用于GOCI数据,进行了算法适用性验证.结果表明:(1)基于稀疏表达的高光谱重构算法可以在不利用实测光谱数据的情况下实现高光谱重构,光谱重构精度高于多元回归光谱重构算法;(2)基于稀疏表达的高光谱重构算法在5种水色传感器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平均相对误差均在10%以下,均方根误差均在0.005 sr-1以下;(3)相比于原始GOCI多光谱数据,经稀疏表达高光谱重构后的GOCI数据在叶绿素a浓度和总悬浮物浓度估算精度上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对叶绿素a浓度估算而言,平均相对误差从80.6%减少至51.5%,均方根误差从12.175μg·L~(-1)减少至7.125μg·L~(-1);对悬浮物浓度估算而言,平均相对误差从19.1%减少至18.8%,均方根误差从29.048 mg·L~(-1)减少至28.596 mg·L~(-1).  相似文献   
928.
太湖附泥藻类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营养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富营养化浅水湖泊附泥藻类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营养盐之间的关系,于2015年6月9—15日对太湖进行高密度布点采样,研究了太湖表层沉积物上附泥藻类生物量及表层沉积物和水柱中氮、磷等营养盐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太湖附泥藻类生物量(以叶绿素a表征)空间异质性明显,最小值为0.07μg·g-1,最大值为1.66μg·g-1,平均值为0.34μg·g-1.附泥藻类生物量在太湖西北部及东太湖较高,其次是贡湖湾、梅梁湾及东部沿岸,在西南部湖区较低;太湖水体中氮、磷等元素含量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水体中氮、磷含量在竺山湾、梅粱湾及太湖西部明显高于其它湖区;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氮、磷等元素含量空间异质性显著,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及各种形态磷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水体中总氮、总磷分布特征类似,表层沉积物总氮及TOC的含量在太湖西北部(包括竺山湾)、梅梁湾、东部湖区(包括东太湖、胥口湾)较高,在西南部湖心区较低;太湖附泥藻类生物量与水体氮、磷含量、沉积物氮、磷及不同形态磷(Ca-P除外)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18,p0.05).由此可见,太湖附泥藻类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既受水体氮、磷浓度的影响,也受沉积物氮、磷等营养水平的制约.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附泥藻类在太湖生态系统中功能,以及深入探求太湖富营养化治理途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9.
太湖西部入湖河口区表层沉积物磷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SMT法对太湖西部主要入湖河流河口区大港河、乌溪港、庙渎港、大浦港、陈东港、社渎港、沙塘港以及太滆运河表层沉积物磷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河流河口区总磷分布由南向北含量逐渐升高,为300.84~824.89 mg/kg。其中,最高值出现在陈东港,比平均值高约35%;无机磷为表层沉积物磷的主要存在形态,其中西北部河口区铁铝磷含量较高,占TP含量为61%~80%;西部河口区钙磷含量较高,可能与其入湖河流沿岸土地利用类型有关;有机磷在西北部河口区所占比小于20%,可能由于西北部蓝藻爆发,有机磷被大量利用导致。  相似文献   
930.
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是水质基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地区的生态体系存在差异,所需要推导的水质基准也存在不同。目前太湖流域的水质基准研究刚刚起步,国内外制订的水质标准并不能代表太湖流域的水生生物和环境特征。因此,开展基于太湖流域的水生生物和环境特征的水质基准研究,对于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和水质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的物种选择方面,选择了两种鱼类、两种浮游动物、3种底栖动物以及一种水生植物或浮游藻类,可以全面的代表太湖流域的水生态结构和营养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