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265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688篇
基础理论   115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111篇
社会与环境   67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991.
东洞庭湖是洞庭湖最大湖泊群,是我国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为了解禁渔初期东洞庭湖鱼类资源现状,于2021年5月和8月采用回声探测仪(EY60,200 khz)对湖南省东洞庭湖鱼类资源进行了昼夜全覆盖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在日尺度上,5月和8月夜晚的鱼类密度均大于白天,8月份昼夜密度差异显著(F=4.498,P<0.05),5月和8月的昼夜目标强度差异均不明显(P>0.05);在季节尺度上,5月鱼类平均密度显著大于8月(P<0.05);鱼类目标强差异不显著(P>0.05)。空间尺度上,鱼类密度水平分布不均,5月鱼类主要分布于东北湖区和东部湖区,8月鱼类主要分布于东部湖区和鹿角;垂直分布上5月份鱼类主要分布于水体中上层,8月份主要分布于水体中下层。应用资源密度体积法估算8月东洞庭湖昼夜鱼类资源量约为7.69×108尾和1.78×109尾,与历史数据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首次研究了禁渔初期东洞庭湖鱼类的时空分布特征,东洞庭湖的鱼类资源量的增长将为禁渔后东洞庭湖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92.
论水稻土肥力进化与土壤质量--以太湖地区为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太湖地区是我国古老农业区之一。在六七千之前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随着耕作培肥措施不断加强,与土壤肥力进化同步伴随着耕作轮作制的不断演进,由轮荒-沤田-水旱轮作-三熟制的变化,土壤基础肥力稳步提高,稻麦单位面积产量逐年上升。该区水稻土历经数千年的耕耙与平田整地等人为活动,在起源土壤背景上发育成五类水稻土,这五类水稻土经过培肥改良均达到水旱轮作高产稳产阶段,尽管地力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不能不说是人为定向培育的成果。在一般情况下,土壤质量是由土壤肥力决定的,基础肥力高低是农业生产优质高产低耗的关键,在评价土壤质量时必需首先予以关注。当然,随着工业的发展,土壤污染所波及的农产品超标问题,也应在评价土壤质量时予以关注,并作为评价因素在综合评价体系中占有应有的份量。  相似文献   
993.
对2015年以来的太湖TP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对TP升高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9年,太湖TP浓度由0.059 mg/L上升至0.079 mg/L,涨幅34.1%.太湖TP上升的原因可能为:随入湖大量泥沙的带入而累积;东太湖水生植被覆盖面积急剧下降,使得湖体TP上升幅度明显;太湖磷营养盐浓度影响着蓝...  相似文献   
994.
东太湖水生植物的促淤效应与磷的沉积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文朝 《环境科学》1997,18(3):9-12
东太湖水生植物促进淤积效应显著,硬度小于5kg/cm^2的淤积物了平均深度0.96m,总淤积量149370000t,东南沿岸茭草分布区淤积尤为严重,生物有机物质只占总淤积量的1.52%,水生植物并非淤积物的主要来源,但生物有机物质引起的淤积物疏松效应使得全湖淤积深度增辑0.20m,占总淤积深度的20.8%,表层沉积中生有机物含量3.77%,疏松效应占淤积深度的64%,淤积物中总磷平均含量0.023  相似文献   
995.
柯润辉  李剑  许宜平  王子健 《环境科学》2006,27(11):2309-2313
采用被动式采样器SPMD结合H4ⅡE鼠肝癌细胞离体EROD测试的方法来评价水体中Ah受体效应物质的污染水平.以多环芳烃(PAHs)为目标化合物,在太湖梅梁湾地区选取了5个站点,同时放置SPMD采样器和笼养鲫鱼进行32 d的现场原位暴露实验,然后对SPMD样品提取液进行化学分析和离体EROD测试,对鱼肌肉样进行化学分析和对肝胰脏样进行活体EROD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SPMD样品提取液诱导EROD酶的能力逐渐增强,经过32 d暴露的SPMD样品的提取液其诱导的EROD酶活相当于TCDD的毒性当量值为3.8~6.2 pg/g,而且根据化学分析结果计算的PAHs相当于TCDD的毒性当量值与离体生物测试结果之间相关性很好(R2=0.88),说明PAHs是引起该地区水体EROD效应的一个重要诱导因子;根据化学分析结果而配制的模拟样品的离体EROD测试结果表明,多环芳烃类物质对梅梁湾地区水体Ah受体效应的贡献约为40%~50%.研究还发现,SPMD提取液离体EROD测试结果与同时暴露的鱼体肝胰脏的活体EROD测定结果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R2=0.62).因此认为,SPMD结合离体EROD测试的方法能够很好的用于评价水体中Ah受体效应物质的污染水平,并能够用于揭示特定化合物与相应的生物效应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996.
在前置库中构建固定化微生物-水生生物强化系统处理太湖入湖河道污水,以减少入湖污染负荷.在驯化期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30 mg/kg,驯化期后每月投加1次(20 mg/kg),强化微生物的活性.监测期间(5-11月)库水进水ρ(TN)为0.54~1.59 mg/L,ρ(TP)为0.079~0.172 mg/L,ρ(CODMn)为5.41~13.40mg/L,前置库水力停留时间约为9 d,TN,TP和CODM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5.0%,42.2%和50.8%.固定化微生物区域微生物数量高于水生植物根际区1~2个数量级,反硝化菌数量达到109,水生植物根区微生物数量也高于示范区自然水体2~3个数量级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水生生物强化系统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效果明显,但其在前置库中的长效运行,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97.
概述了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及性能,我国最长的西气东输新疆轮南至上海管线工程的概况及进行,沿线各地对天然气进行了准备与利用情况,分析了输气管道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98.
太湖水体中悬浮物研究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8  
为了全面了解太湖水中悬浮物的物质组成、变化规律,选取了太湖站近10年来各测点的连续观测资料及2次定点观测资料,分析了太湖水体中悬浮物的无机和有机颗粒成份、时空分布、垂直变化、与风速、风向的关系以及与重要光 学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悬浮物中有机物大概占30%;浓度大小的湖区分布大致是:湖心区>河口区、梅梁湖、贡湖、五里湖>东太湖;悬浮物浓度的季节变化是:湖心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东太湖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其他湖区则没有明显季节变化;垂直分布是:深层>表层并且底泥悬浮的临界风速在5~6.5 m/s之间;悬浮物浓度的增加是引起湖水透明度降低和光学衰减系数增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太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4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也是流域的重要水体。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高速发展,人为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水资源系统受到很大冲击,水质变劣,湖体富营养过程加剧,生态环境受到明显损害,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快水污染综合治理。除陆域实施严格的达标治理、河网水质调控、农业面源及生活污水治理外,太湖湖体生态修复和富营养化治理已为当务之急。目前应尽早实施:①太湖重污染区底泥的生态疏浚,减少底泥释放二次污染。②利用浮床陆生植物治理太湖典型富营养化水域,利用生物吸收、降解,继而富集营养盐,净化水质。③建立环湖湿地保护带。④恢复和重建湖滨带水生植被,实现长效生态管理和调控。⑤生态渔业工程,有效控制过度养殖,恢复湖泊生态良性循环。⑥藻类采集和资源化再利用。⑦强化流域管理。  相似文献   
1000.
对长江中下游洪湖、巢湖和太湖沉积物采用210Pb和137Cs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沉积速率。洪湖钻孔中210Pbex随深度的增加没有呈现指数衰减分布,因此获得的平均沉积速率并不可靠;而根据137Cs蓄积峰计算得出洪湖钻孔在1963~1986年沉积速率最大,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大规模开垦导致湖区周围水土流失,大量的侵蚀物质被带入湖中,从而导致沉积速率上升。对巢湖钻孔用210Pb法和137Cs得到的沉积速率具有可比性,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深度的减少,巢湖钻孔中沉积通量在增加,说明巢湖流域内水土流失逐步加重,可能与土地开发、植被破坏等人为活动有关。对太湖钻孔利用137Cs 1963年对应的蓄积峰进行校正,采用210Pb计年的CRS模式获得不同时段的沉积速率发现在80年代末尾沉积物堆积通量最高,达到0.6 g·cm-2·a-1。两种计年方法的结合有助于认识沉积速率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