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87篇 |
免费 | 511篇 |
国内免费 | 55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16篇 |
废物处理 | 48篇 |
环保管理 | 177篇 |
综合类 | 1978篇 |
基础理论 | 312篇 |
污染及防治 | 239篇 |
评价与监测 | 194篇 |
社会与环境 | 30篇 |
灾害及防治 | 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2篇 |
2023年 | 103篇 |
2022年 | 129篇 |
2021年 | 144篇 |
2020年 | 144篇 |
2019年 | 129篇 |
2018年 | 107篇 |
2017年 | 108篇 |
2016年 | 114篇 |
2015年 | 127篇 |
2014年 | 252篇 |
2013年 | 171篇 |
2012年 | 147篇 |
2011年 | 203篇 |
2010年 | 128篇 |
2009年 | 137篇 |
2008年 | 159篇 |
2007年 | 168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125篇 |
2004年 | 92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61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31.
532.
533.
534.
长江感潮河段水流与污染排放引起的浓度场复杂多变,基于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 Code)模型,采用正交曲线网格拟合自然河道边界,建立了长江常州段的水动力和水质模型。采用现场同步实测资料,与计算结果比对,证明该模型在水动力和水质两个方面都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满足了实际工程的需要;同时由于长江水流运动较快,一阶降解动力学已经满足了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总磷(TP)浓度计算要求,可以不考虑它们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535.
分别在冬季及夏季选取具有典型气候特性的天气,采集空气中TSP和PM10.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标况体积,计算TSP质量浓度,分析了TSP和PM10在大气中污染状况,研究了TSP和PM10的相关性及PM10占TSP的比例,并得出结论:在冬、夏二季TSP和PM10的浓度值变化趋势非常相似,在冬季时TSP和PM10... 相似文献
536.
我国14个站点降水中甲酸和乙酸浓度及对酸性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较全面地掌握我国大气降水中有机酸含量及其对降水酸性的贡献,于2007年全年在我国14个区域代表性较好的站点采集了降水样品,利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析了样品中的甲酸和乙酸2种重要有机酸的浓度,对所得各站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2种酸的湿沉降通量和对降水酸性的相对贡献.观测到的14个站点甲酸和乙酸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0.96~3.43μmol/L和0~5.13μmol/L,接近国外偏远地区观测结果,也接近我国过去短期观测结果的低端值.比较显示,偏远地区有机酸含量低于城市附近地区.估算的甲酸和乙酸湿沉降通量范围分别为0.38~4.18mmol/(m2.a)和0.06~5.87mmol/(m2.a),南方站点有机酸湿沉降通量大于北方.有机酸对降水酸性的贡献范围是0.02%~51.6%,总平均贡献为2.95%,这一结果表明,虽然我国酸雨主要是硫、氮排放造成的,但有机酸在部分地区及部分时段甚至有很显著的致酸作用,应该成为酸雨观测研究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37.
以重庆主城建成区范围内的9个环境监测点的日均监测数据为例,采用GIS技术,选取环境空气质量评价SO2监测的浓度值,将空气质量自动站每日实测的SO2浓度值进行空间模拟分析研究,反映出主城建城区SO2浓度评价值在空间地图上连续分布,可为环境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8.
利用GIMMS和MODIS两种遥感数据,分析了1982~2008年东北冻土区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不同类型冻土区和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对气候变化和CO2体积分数增加的响应.研究表明.不同冻土类型区植被生长季NDVI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连续多年冻土区>大片多年冻土区>季节性冻土区>岛状多年冻土区.东北冻土区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平均NDVI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森林>灌丛>沼泽>农田>草地,其中森林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值为0.61,草地为0.46,过去27年间,东北冻土区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年际变化曲线可分为3个变化阶段:①1982~1990年,小幅上升阶段;②1990~2000年,缓慢下降阶段;③2000~2008年.明显上升阶段.1982~2008年期间,连续多年冻土区及大片多年冻土区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值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对于不同植被类型而言,除森林植被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外(P<0.05),其它植被类型NDVI值无显著变化趋势.过去27年间,东北冻土区年均气温显著升高,年降水量显著下降,CO2浓度显著升高.研究区全区平均NDVI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气温是影响东北冻土区生长季植被NDVI的主要气候因子.森林和沼泽湿地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5种植被类型中仅森林植被受CO2浓度影响显著.年平均气温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森林>沼泽湿地>灌丛>农田>草地;降水的影响为:森林>沼泽湿地>草地>灌丛>农田;CO2浓度的影响为:森林>沼泽湿地>草地>农田>灌丛.关健词:NDVI;气候变化;CO2浓度增加;东北冻土区 相似文献
539.
Cu2+和Cd2+对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技术,测定Cu2+和Cd2+ 2种重金属对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 以24 h致死和72 h胚胎孵化抑制为毒性终点,2种重金属的剂量-效应曲线可用Weibull函数或Logit函数有效描述,由最佳拟合函数计算得出半数致死浓度(LC50)或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毒性效应的评价标准,2个毒性终点的重金属毒性大小顺序均为Cu2+>Cd2+. 应用浓度加和(CA)与独立作用(IA)2种模型,对72 h孵化抑制率的无观测效应浓度(NOEC)配比混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进行了预测,通过混合物试验观测数据的95%置信区间与CA模型和IA模型预测的剂量-效应曲线进行比较分析表明,2种模型都可以有效预测斑马鱼胚胎孵化的联合毒性. 相似文献
540.
UV/H2O2光催化氧化法处理表面活性剂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UV/H2O2光催化氧化法处理含表面活性剂废水,考察了反应时间、体系pH值、表面活性剂初始浓度、H2O2投加量、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表面活性剂降解的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当初始pH值为4、H2O2投加量为1mL/L,反应时间为20min时,表面活性剂DBS的去除率为96%,AOS的去除率为93%,且UV/H2O2体系中,表面活性剂DBS和AOS的降解反应均符合表观拟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