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413篇
安全科学   82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701篇
基础理论   228篇
污染及防治   105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从好氧活性污泥微生物和纯种大肠杆菌中提取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考察光化学和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对SMP官能团,组分和光化学活性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活性污泥微生物SMP(Ae)与大肠杆菌SMP(E)的SUVA254和E2/E3分别为4.03与0.79和1.60与3.04,表明SMP(Ae)比SMP(E)芳香性和分子量更高,光照和电化学改性过程明显降低了蛋白类组分的荧光响应,进行改变了SMP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两种改性过程可以增强SMP在光照条件下活性氧化物种(3SMP*、1O2和·OH)的浓度,其中[1O2]ss由改性前的1.70mol/L提高到改性后的18.47mol/L,[·OH]ss由改性前的3.57mol/L提升到438.25mol/L.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的光降解效率在改性SMP的介导下最高提升了近5倍.本研究完善了污水处理厂出水中SMP的环境转化过程及其介导痕量有机污染物的自然光降解过...  相似文献   
992.
基于2017~2018年美国国家营养调查与健康调查数据集(NHANES),探究血清全氟化合物(PFAS)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影响以及在不同人群中的效应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评估各污染物的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结果表明:单污染物模型发现血清全氟辛烷磺酸(PFOS)、全氟己烷磺酸(PFHxS)、全氟癸酸(PFDA)与MAFLD患病风险呈负向关联,OR值分别为0.64(95%CI:0.45~0.91)、0.65(95%CI:0.46~0.93)、0.45(95%CI:0.30~0.67);多污染物模型中,与最低四分位数浓度(Q1)相比,血清全氟壬酸(PFNA)浓度处于Q2、Q3、Q4水平时,患MAFLD风险分别增加62%(OR=1.62,95%CI:1.10~2.39)、62%(OR=1.62,95%CI:1.01~2.60)、172%(OR=2.72,95%CI:1.53~4.84),且呈正向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overall=0.002).血清PFDA处于Q2、 Q3、 Q4水平时,可导致MAFLD风险分别减少39%(OR...  相似文献   
993.
周名  钟晨  赵赫  曹宏斌 《环境工程》2023,(9):187-193
磺胺类药物(SAs)是目前最常见的抗菌类抗生素之一,已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和自然水环境等检出,对水生动植物、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但是目前水中微量SAs采用常规生物法降解处理效果并不显著。氧化法作为有效去除水体中SAs的方法之一,是水处理的研究热点。针对水中磺胺类抗生素的药效机理和危害,系统综述了水中磺胺类抗生素的氧化降解的研究进展,阐明了不同氧化方法、反应途径与产物毒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指出了高级氧化方法在加速磺胺类抗生素去除转化方面效果更好,而直接氧化在减少高毒性中间产物累积和减少抗生素抗性基因方面更具有优势。因此,开发高效的氧化方法需要密切关注磺胺类抗生素中间产物的累积和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解武汉市政水厂水源水和出厂水中阿特拉津及降解产物的浓度水平和去除率,该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10家市政水厂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的水源水和出厂水中的阿特拉津及降解产物进行检测,检测物质分别为阿特拉津(ATZ)、异丙基阿特拉津(DIA)、二丁基阿特拉津(DEA)、二氨基氯代阿特拉津(DACT)和羟基阿特拉津(OH-ATZ)。研究结果显示,水源水中ATZ的浓度中位数是37.2 ng/L,降解产物浓度依次为DEA(5.88 ng/L)、OH-ATZ(5.07 ng/L)、DIA(3.12 ng/L)和DACT(1.26 ng/L),阿特拉津及降解产物在汉江水中的含量是长江水的3~5倍。水源水和出厂水中DIA和DEA在丰水期7月浓度较高,而DACT在枯水期5月浓度较高。经过常规水处理工艺流程后,ATZ几乎未被去除,DIA和DACT出现去除率负增长,建议在常规水处理工艺中增加颗粒活性炭和臭氧等工艺,以降低饮用水中阿特拉津及降解产物的浓度。  相似文献   
995.
以实验室培养的大型潘为受试生物,参照OECD推荐的化学品对水生生物的标准试验方法,测定了普萘洛尔(PRO)母液及其光解产物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和21 d慢性毒性,综合评价二者对大型溞的生长繁殖毒性效应.结果表明,PRO母液对大型溞的24 h-LC50和48 h-LC50分别为5.88 mg/L和4.91 mg/L,属高毒物质.PRO对大型溞的安全质量浓度为0.86 mg/L.21 d慢性毒性结果显示,PRO母液对母潘的产溞时间、产溞量、产溞胎数都有显著影响,且效果随PRO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大型溞F1 (1st)和F1 (3rd)代在恢复条件下的产溞时间无明显影响,但产溞量显著下降.通过GC/MS鉴定,PRO在光解过程中产生5种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物,包括萘、萘酚及邻苯二甲酸酐等.随光解时间延长,PRO光解溶液的毒性下降,其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是PRO母液及其光解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6.
为探究微量Cu2+对微生物代谢产物及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以含Cu2+原水作用下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质量浓度Cu2对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代谢产物(SMP)的影响,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总细菌在不同质量浓度微量Cu2+驯化前后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的EPS质量浓度受Cu2+的影响呈波动下降趋势,反应中后期趋于稳定,稳定区间与Cu2+质量浓度成反比.Cu2+加入反应体系后会造成SMP质量浓度短暂下降,随后微生物释放SMP来缓解环境压力,SMP质量浓度有所回升;中后期由于Cu2+积累导致细胞自溶、释放SMP,SMP质量浓度突增,增长幅度与Cu2+质量浓度成正比.不同质量浓度Cu2+会造成特定菌群的消亡,还会促进耐受力强的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种.含Cu2+原水会使微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降低,当Cu2+质量浓度为3.5 mg/L时SDI由1.92下降至1.23,而由于新优势菌种的产生,Cu2+质量浓度为5.0 mg/L时SDI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997.
引起膜污染的因素主要有污泥特性、运行参数、膜材料和进水特性。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膜污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其影响因素仍然感到非常困惑,主要是因为膜污染物和活性污泥特性异常复杂。膜污染现象增加污水处理运行和维修费用,是限制膜生物反应器(MBR)在污水治理方面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其中微生物代谢产物(EPS、SMP)是引起膜污染的主要物质。在论述了溶解性代谢产物(SMP)对膜污染影响的基础上,着重从减少SMP的角度介绍了缓解膜污染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98.
曾在厦门、大连、宁波等地引来广泛争议的PX项目,近日再次在彭州、昆明掀起舆论波澜。PX项目为何被妖魔化?究竟该如何化解公众的环境焦虑?又该如何避免"一闹就停"和"迁址复出"的拉锯战再次上演?迈过PX这道坎,我们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999.
为了解决无机和高分子絮凝剂处理的水体对人体有害、且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本文采用富集培养、稀释平板分离法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具有稳定、高絮凝活性的细菌XN-5作为生物絮凝剂菌株,并通过试验研究了该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初始pH值、装液量和絮凝剂投入量条件下的絮凝率以及絮凝活性分布。结果表明:通过生化显色反应初步确定该菌株产生的絮凝剂主要是多糖类胞外产物;在初始pH值为7、絮凝剂投入量为2mL/100mL高岭土悬浊液、培养时间为48h、装液量为50mL/250mL三角瓶的最佳培养条件下,该菌株产生的絮凝剂的絮凝率达到了93.1%。  相似文献   
1000.
红霉素降解菌的筛分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生素药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被频繁检出,其迁移分布特征和污染危害影响已引起相关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该研究从活性污泥中筛分出一株能够有效降解红霉素的菌株Ery-E,并对其降解特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根据菌株的菌落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及其16S rDNA基因序列对比分析鉴定,菌株Ery-E属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该菌株能够以红霉素作为唯一碳源生存,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30℃、pH 7.07.5、初始红霉素投加浓度30 mg/L。在此条件下,菌株Ery-E对红霉素的5 d降解率可达76.6%。研究发现,红霉素的生物降解属于共代谢机制,外加碳源能够提高菌株Ery-E对红霉素的降解效果,当加入10 mg/L酵母粉时,菌株Ery-E对红霉素的5 d降解率可达8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