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0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79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古人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呀,“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最基本的道德伦理,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通行证。很多人在看到别人身处险境的时候,往往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甚至会奋不顾身。但我们要知道在很多情况下,一些盲目或不当的施救不但不能救人于危难之中,反而会让自己也丢掉性命。  相似文献   
62.
环境伦理--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工业生产速飞猛进。由于工业化而产生许多环境问题,例如:空气、水和土壤污染、放射性废物及其它毒性物质之泛滥。尤其是环境灾难的频繁发生,使世人深感环境危机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环境危机,各国政府及国际环境组织最初均强调训练与再训练专家及技术人员,但是,各国逐渐发现环境问题涉及到社会大众、各层人士的行为,非环境专家所能解决,除非人人对环境有正确的认识和行为,方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教育的目的在改变人类思想和行为,因此,解决环境危机还得发展环境教育。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会中建议联合国应发展国际环境计划  相似文献   
63.
通过论述构建人与自然新型伦理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结合阐述人与自然新型伦理关系的内涵,提出了建立一种包括文化伦理观、经济价值论、实践价值观在内的新型人与自然伦理关系。最后,作者对如何建立这种新型伦理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向各界同仁请教。  相似文献   
64.
生态文化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文化建设对深化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化公众的环境伦理观念,体现人文道德精神,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环保人员素质。本文就这些问题,阐述了生态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65.
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分析安全生产责任危机含义和安全生产责任概念基础上,指明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的"四要素",即道德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与管理责任,重点阐明道德责任是该体系的基础要素及其意义。根据对我国现有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分析,提出一个关于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设的伦理框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用人权伦理原则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伦理化;以特定的安全生产责任的伦理规范和准则构建责任规则系统;强化责任主体道德素质培养与监察制度建设,促使其自觉履行好自身应负的安全生产责任。总之,该理论框架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提供一个新的伦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66.
杨通进 《环境教育》2009,(12):10-12
2009年是一个"气候变化年"。12月7日至18日,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商讨《京都议定书》第一个承诺期(2008年~2012年)结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何去何从,为后京都时代定下行动的基调。哥本哈根达成的协议将影响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进而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地以及食物。在伦理层面上,温室气体减排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杨通进给我们做了解答。  相似文献   
67.
环境伦理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向度。基于对环境伦理教育实践向度的理解和追求,我国高校对环境伦理教育走向实践做出了多方位、多视角的探索和努力;同时,国外在环境伦理教育领域的成就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8.
环境决策是指决策在环境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即依据需求、偏好和价值观等一系列因素对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等多项行为进行思考和评估,进而选择出最优决策方案的过程。相比一般的公共政策决策,环境决策表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延展性以及广泛的社会性等特点。其实质是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利益的协调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它的深层根源在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价值冲突,而化解这些多元价值冲突离不开伦理判断。在实际环境决策中,主要有功利主义、道义论和美德伦理三种伦理形式作为支撑,但是作为一种人际伦理,它们在处理环境决策问题时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局限与束缚。环境伦理是对人际伦理的一种深度融合,它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与社会等多个层次的关系,主张环境正义、代际平等、尊重自然和环境协同等多项原则。其优势在于,它纳入了对动物、植物、整个生态系统的道德关怀,力图通过对自然内在价值的确立去消除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从而更能为化解多元价值冲突提供合理有效的判断标准和衡量尺度。因此,从人际伦理走向环境伦理,是应对环境决策困境的应然之路,也是其最终伦理归宿。环境决策需要环境伦理的指导,而环境伦理也必然要对当前的环境决策困境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69.
郑易生 《绿叶》2010,(4):34-39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正处在第一阶段,人们希望在不影响自己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做那些“环境与赢利双赢”的事:有优势的国家尤其愿意用商业智慧——商业交易加慈善(或交易加补偿),来应对气候变化这样的人类系统的大问题。当小智慧的潜力被挖尽而世界环境态势(包括气候变化)依然整体恶化时.人类才可能步入第二阶段——深度公平与新生态文明的崛起。为此,权利的哲学及其公平观需要进化,人类的伦理观包括消费伦理等需要改变。这自然不是某一个国家的事情.也不是某一个国家能完成的。  相似文献   
70.
王礼 《环境教育》2010,(8):44-45
环境美学是以环境审美为对象的美学。在学校开设的美术课中,强化美学教育,尤其是环境美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们的生态观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形式,也是培养学生们的环境道德伦理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