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59篇
安全科学   74篇
废物处理   49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509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156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4 毫秒
321.
偏肿拟栓菌共代谢降解芘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中国东北土著白腐真菌偏肿拟栓菌(Pseudotrametes gibbosa)对高分子量多环芳烃芘的共代谢降解效果,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共代谢基质、接种量、装液量及2,2¢-连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的最佳配比,同时采用浓度梯度法考察芘的初始浓度对偏肿拟栓菌共代谢降解芘的影响.结果表明,偏肿拟栓菌Pseudotrametes gibbosa共代谢降解芘的最佳培养基为:麸皮浓度为20g/L,接种量为3片直径为10mm的菌片,装液量为50mL,不加ABTS,在该培养条件下,酶活可达53.41U/mL,对芘的降解率达到88.8%.初始浓度小于10mg/L的芘对菌体产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于10mg/L时抑制漆酶的分泌,同时菌体对初始浓度小于90mg/L芘的降解率在22.24%~93.54%之间.  相似文献   
322.
低碳背景下,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是实现污水处理厂有机固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厌氧共发酵技术则是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剩余污泥与其他有机固废厌氧共发酵产生的高值产物(如挥发性脂肪酸等)可广泛应用于工业产品生产中,在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同时,降低了碳排放。然而,现有研究主要聚焦在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产酸效能的探讨,在共发酵产酸的机理及优化调控手段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总结与分析。因此,基于以往研究,系统分析了剩余污泥与餐厨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共发酵产酸效能,讨论了C/N值、pH值、温度以及污泥停留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产酸的下游应用,并从能源与经济角度对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技术的低碳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3.
以改性的有机膨润土为原料,制备Ti、Zr共柱撑有机膨润土(Ti-Zr-OPILC),并通过浸渍法负载Mn、Ce,制备得催化剂Mn-Ce/Ti-Zr-OPILC,运用XRD、BET分析了催化剂的物理化学特性,并考察了催化剂对NO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得到很大提高,Mn和Ce在载体上分散性较好;在反应温度为220℃、体积空速为40 000 h-1、n(NH3)∶n(NO)为1、初始NO体积分数为0.06%、O2体积分数为3.6%时,对NO去除率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324.
王震  孙德智  高明 《环境工程》2010,28(5):102-106
随着我国废塑料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资源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以生命周期评价为研究方法,对废聚苯乙烯共焦化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废聚苯乙烯共焦化过程对酸化、烟尘和粉尘、全球变暖3类环境问题的影响较大,分别占了总影响的34.0%、27.5%和23.3%。从共焦化过程的3个阶段来看,入炉炼焦阶段的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混合颗粒制备阶段和PS颗粒制备阶段,对炼焦阶段环境污染的控制是废塑料共焦化技术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25.
可见光下氮掺杂二氧化钛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好丽  安娅  古国榜 《生态环境》2010,19(3):513-517
温和条件下以碳酸铵为氮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氮掺杂二氧化钛粉末,以XRD、UV-Vis漫反射吸收光谱以及BET等手段对掺杂二氧化钛进行了表征。通过吸附等温线的计算以及可见光催化活性的测定,考察了氮掺杂二氧化钛对巯基苯并噻唑的降解动力学。结果显示,实验范围内所制备的样品均为锐钛矿相,样品粒径随N/Ti配比的增加而增大;氮的掺杂产生更多的孔结构和多样孔型,增大了光催化剂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且氮的掺杂增强了二氧化钛在可见光区的光吸收。通过Langmuir-Hinshelwood积分动力学模型对表观速率常数、吸附平衡常数及反应速率常数的分析,表明氦的掺杂有效地改善了二氧化钛的可见光活性,其中吸附能力的增大对表观速率常数的提高有更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326.
碳酸化对模拟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重金属浸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煅烧试验制取水泥熟料(重金属以一定的比例掺入水泥生料)并制备混凝土样品,研磨至粒径小于1mm,并使部分样品发生碳酸化作用.并分别对未碳酸化样品和碳酸化样品进行pH静态试验,研究了碳酸化作用对混凝土样品酸中和容量以及重金属(Cr,Ni,As,Cd和Pb)浸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碳酸化样品在碱性范围内(pH=7~12)酸中和容量较大,而碳酸化样品则在弱酸性范围内(pH=5~7)酸中和容量较大;碳酸化作用不影响混凝土中Cr、Ni、Cd、Pb的释放曲线的变化趋势,仅改变了浸出量最小值出现的pH值区间,但是碳酸化作用改变了混凝土中As的吸附相,使其释放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碳酸化作用降低了混凝土中Cr、Ni、Cd、Pd的浸出量,但在较大pH范围内(pH=3~7和pH>11),增加了As的浸出量,因此,对混凝土中重金属溶出的安全性评价应重点关注As.  相似文献   
327.
富N条件下白腐菌对联苯的降解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探讨了在富N条件下白腐菌降解芳香化合物酶的活性变化和对联苯的降解.研究结果表明,m(C)/m(N)比值对白腐菌的LiP和MnP活性有明显的影响;黎芦醇提高了LiP和MnP的活性及培养基中·OH基数量,白腐菌在富N条件下能降解黎芦醇和联苯  相似文献   
328.
邻苯二酚对环境和人体具有危害作用,本实验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银掺杂氧化锌复合材料(Ag-ZnO),通过负载酪氨酸酶(Tyr)制备酪氨酸酶/银掺杂氧化锌/壳聚糖/玻碳生物电极(Tyr/Ag-ZnO/CS/GCE).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N2吸附脱附法对材料形貌、元素组成及比表面积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交流阻抗法(EIS)对Tyr/Ag-ZnO/CS/GCE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利用计时电流法(IT)研究该电极对邻苯二酚(CA)的检测能力.结果表明,加入少量Ag可明显减小ZnO的颗粒尺寸,提高了复合材料导电性,Tyr/Ag-ZnO/CS/GCE对邻苯二酚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00—47.00μmol·L-1,灵敏度56.35μA·(mmol·L-1)-1,检测限0.91μmol·L-1(S/N=3),且电极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抗干扰性.  相似文献   
329.
综述了炔雌醇(EE2)的主要危害以及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厂对其的处理能力,指出现有污水处理厂对EE2的去除效率仍较低,微生物降解是去除EE2等类固醇雌激素的主要途径。总结了EE2微生物降解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EE2在异养代谢降解、硝化共代谢降解、异养共代谢降解、微生物协同降解和降解功能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共代谢是EE2的主要去除机制,未来可开展微生物学共代谢机制研究,以提升EE2的去除效率,有效控制水生态和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330.
工业溶剂三氯乙烯 (TCE)是地下水污染物中发现的最普遍的氯代化合物。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以葡萄糖为初始基质时好氧条件下TCE生物降解的可行性 ,以及以TCE为单一基质时的生物降解情况。微生物培养是在好氧条件下以驯化好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体。实验结果表明 ,在 2 5℃时 ,葡萄糖可以在好氧条件下作为共代谢基质使TCE发生生物降解 ,其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 0 32 12d-1,半衰期为 2 16d ;TCE可以作为单一基质发生好氧生物转化 ,其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 0 2 6 2 4d-1,半衰期为 2 6 4d ;降解过程中无二氯乙烯 (DCE)和氯乙烯 (VC)等中间产物的形成 ;表明葡萄糖共代谢降解TCE的速率大于TCE作为单一基质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