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44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327篇
基础理论   271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311.
桂西北肯福环境移民示范区园地土壤肥力变化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树业作为肯福环境移民示范区的一项长期的云集产业,在示范区移民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为了解示范区园类用地(主要是宜果类用地)开发利用对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移民进行合理的综合性开发,特对开垦前(1996年上半年,此时移民也开始迁入)和开垦后第三年(1998年下半年)示范区的园类用地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耕层土样的8个土壤养分指标,结果表明:示范区园类用地土壤肥力整体上基本保持不变,但表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其中的长绿果树地土壤肥力略有下降,而落叶果树地土壤肥力有极微的上升趋势;不同的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变化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312.
通过对西乌珠穆沁旗境内不同类型伏沙地的土壤剖面特征和土壤粒径的分析认为:伏沙地土壤具有两层结构,其平均粒径大于地带性土壤.腐殖质层从上至下的粒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由松散的沙物质组成的母质层能够提供充足的水分,促进了矿物质的循环,使伏沙地的养分输出加快,不利于积累.良好的通气状况便有机物质矿化速度加快,不利于腐殖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313.
314.
本文从群体水平上研究了蒙古栎林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循环与养分循环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雨是系统养分的重要输入。降雨对林冠的淋洗淋溶作用有助于养分的归还及缩短养分循环的途径。蒙古栎树干茎流量大,且其中含有的养分元素较多,从而使蒙古栎的根系能获得更多的水分与养分,有助于适应干旱、瘠薄的立地环境。径流是系统的水分输出,也是养分输出。蒙古栎林的下渗流约占整个径流的90%,且养分元素含量较低,从而有助于养分的积累。降雨在蒙古栎林内的分配格局不一,导致系统养分积累的明显差异。本文还探讨了干扰对养分循环与水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采伐森林导致水分分配的变化,也使系统的养分发生亏损。只有把养分循环与水分循环结合起来,才能较完整地评价森林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315.
为评价两种草本植物修复5年后的土法炼锌废渣剖面上养分及重金属分布特征,以废渣堆场上人工种植的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草本植物剖面(0~60 cm)上不同粒径废渣中养分和重金属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废渣剖面深度增加,废渣中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逐渐降低,表层废渣(0~10 cm)中有机质含量大多显著(p<0.05)低于深层废渣(10~60 cm);而表层废渣(0~20 cm)的有效态氮磷含量大多显著(p<0.05)高于深层废渣(20~60 c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着废渣粒径增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含量在粒径为0.25~0.5 mm的废渣中最高,而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则随废渣粒径增大逐渐降低.三叶草修复作用下其剖面不同粒径废渣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含量高于黑麦草.As、Cu、Pb、Zn含量随着废渣深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其在表层废渣(0~20 cm)中的含量高于深层废渣(20~60 cm).除As外,Cd、Cu、Pb、Zn的含量总体表现为随废渣粒径增大而降低.两种植物修复作用下,酸可交换态As、Cd、Cu、Zn占比均随废渣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加,酸可交换态Cd、Cu、Pb、Zn占比均随废渣粒径增大而增加.综上,三叶草和黑麦草参与下垂直剖面上不同粒径废渣养分及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16.
人工造林被认为是增加碳汇、保持水土和提高水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造林林种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通过调研土壤、气象及生态化学计量参数等对CENTURY模型进行本地化,模拟冀西北水源涵养区主要针叶造林树种 [落叶松(dahurian larch)、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侧柏(oriental arborvitae)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l)] 的生态效应,并结合文献数据评价模型拟合精度。模型模拟结果显示:与幼龄林相比,落叶松、油松、侧柏和樟子松中龄林的土壤C、N、P总储量分别增加了3.37%、3.98%、2.84%和1.82%,土壤含水量增加了151.25%、73.62%、41.83%和94.98%。不同林种两个林龄平均蒸发量比较显示,落叶松(338.85 mm)<油松(399.86 mm)<侧柏(400.52 mm)<樟子松(401.82 mm)。落叶松可以作为水源涵养区造林的优选树种。樟子松和落叶松具有较强的N、P吸收能力,建议在农业污染的下游区域推广樟子松和落叶松的种植。  相似文献   
317.
为了更加准确地判断出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下的每个因子的影响程度,根据神经网络可以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特点,利用MISO多元广义神经网络对各个因子逐个进行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首先选用上海市20130101-20141231之间的各空气污染物分指数作为原始数据序列,对MISO多元广义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并测试。然后利用测试合格的MISO多元广义神经网络对2014年11月和8月的中度雾霾天气影响因子进行等距对比分析。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中度雾霾中PM_(2.5)的实际影响力远大于其他影响因子,其次影响力由大到小依次是CO、SO_2、O_3、NO_2和PM_(10)。此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18.
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减少稻田氮磷流失的有效耕作措施,以南方典型黄壤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连续7 a(2008—2014年)秸秆还田(RFS)替代38.7%的N、40.8%的P2O5和42.7%的K2O晚稻化肥投入与常规化肥(RF)处理对双季稻产量、地表径流中ρ(TN)、ρ(NH4+-N)、ρ(NO3--N)、ρ(TP)、ρ(DP)(DP为溶解态总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不仅可从源头上减少晚稻化肥投入,还可降低稻田径流液中氮、磷养分含量,分别使TN和TP流失量减少12.6%、9.7%;氮流失主要以DIN(可溶性无机氮)为主,DIN/TN(DIN输出量在TN输出量中所占比例)为66.2%~70.8%;磷流失主要以DP(可溶性磷酸盐)为主,DP/TP(DP输出量在TP输出量中所占比例)为60.1%~65.9%;秸秆还田处理下早稻较常规化肥处理有增产趋势,增幅为4.5%~10.1%,晚稻有减产风险,但减产差异不显著,平均减幅为6.3%.因此,秸秆长期还田是一种秸秆资源有效利用和节肥增效减失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319.
水稻田非点源污染原位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野外水稻田的非点源污染,本试验采取一种新的原位观测方法:即在不改变水稻田原有出流特征前提下,在水稻生长季采集田面水水位和降雨信息,通过水位变化曲线计算水稻田每日的蒸散发和渗漏损失量,再根据水量平衡关系计算径流量.观测期间定期采集田面水测定总氮(TN)、总磷(TP)浓度,根据径流量和浓度估算非点源污染流出负荷量.试验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某村水稻田试验田块,通过1年的试验观测得到在生长季内的37场降雨中共有9场降雨产生了出流.另外,还有2次人工排水和1次农田回归流形成了非点源污染.经计算试验区水稻田每个生长季TN输出系数为8.8 kg·hm-2,TP输出系数为0.47 kg·hm-2.该观测方法针对具有多出水口且最低田埂高度动态变化的野外水稻田的非点源污染观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20.
本文介绍的机械式弯管机,采用电机提供动力并采用蜗轮减速机、齿轮组等传动减速和提高输出转矩,使用可调式限位开关进行调整,采用多组弯管轮组合完成多种规格管子的弯制。该工具结构简单,实用、易于操作,实用性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