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13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324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70篇
灾害及防治   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红壤丘陵区晚稻生长期间CO2的排放与固定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静态箱法对红壤丘陵区稻田生态系统CO2排放与固定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晚稻生长期间稻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随天气条件(晴天、雨天、阴天)的变化而变化,CO2日净固定量在晚稻生长期间波动性很大,最高达10.35 g·m-2·d-1,在晚稻成熟期表现为CO2负固定,为-0.92 g·m-2·d-1;整个晚稻生育期,稻田生态系统CO2累积排放量和土壤呼吸CO2排放量分别为20.4和6.3 t·hm-2,稻田生态系统CO2累积排放量与水稻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幂函数关系.在整个晚稻生育期,稻田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吸收碳量为3.85 ~4.00 t·hm-2.  相似文献   
92.
抚育间伐对栓皮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抚育间伐是一种重要的改善林木生长条件的经营措施,对林分结构和动态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抚育间伐对林木种群空间结构与格局影响的内在机制,以间伐和未间伐的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2个100 m×100 m样地并进行每木定位和调查,在采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方法将栓皮栎种群划分为幼树(2 cm≤DBH<5 cm)、小树(5 cm≤DBH<13 cm)和大树(DBH≥13 cm)3个生长阶段的基础上,分别采用Ripley’s K函数衍生的g(r)函数和双变量g12(r)函数,对栓皮栎种群空间分布点格局及不同生长阶段栓皮栎种群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和未间伐样地栓皮栎种群空间分布点格局分别在0-16 m和0-33 m距离尺度内呈聚集分布,而分别在大于16 m和33 m距离尺度内呈随机分布;间伐和未间伐样地栓皮栎幼树、小树和大树的株数比分别为8?741?699和261?1134?683,且间伐样地栓皮栎幼树、小树和大树种群分别在0-14、1-16、0-6 m距离尺度内呈现均匀或聚集分布,而在其他距离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栓皮栎幼树、小树和大树之间仅在间伐样地0-6 m距离尺度内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而在未间伐样地更大的距离尺度内有显著的关联性,如栓皮栎幼树和大树之间在6-38 m距离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抚育间伐一定程度上使得栓皮栎种群在更大距离尺度上呈现出随机分布状态,并弱化了不同生长阶段的林木栓皮栎种群的关联性,这调整了栓皮栎种群空间竞争关系,有利于大径级林木个体的培育。该研究可以为开展抚育间伐对林木种群的影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抚育技术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地统计学在土壤重金属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勇  郭庆荣  任海  万洪富 《生态环境》2004,13(4):681-684
从采矿学与地质学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地统计学是应用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与传统的统计学相比,地统计学可应用于土壤重金属研究中,能探索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地统计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区域化变量、半方差函数、克立格空间插值技术。半方差函数可以用来描述研究土壤重金属分布的空间相关性;而克立格插值可以对未采样区土壤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无偏最优估计。在对地统计学理论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回顾了近些年在土壤重金属研究的采样设计、空间结构分析、空间插值等方面的应用,并就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4.
根据地震的特点,用P─Ⅲ型分布函数来估计工程建筑抗震设计中具有一定重现期的设防烈度,这种方法概念明确,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95.
海水水质评价的物元分析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探索物元分析方法用于海水水质综合评价的可能性,通过计算海不水质对各评论评价等级的综合关联度,进行海水水质综合评价。用物元分析法对5个监测站位的海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它用于海水水质综合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6.
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物元分析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祚泳 《环境工程》1996,14(3):46-49
为了探索物元分析法在环境监测优化布点中应用的可能性,在确定了最佳和最次理想点基础上,建立了标准事物和节域事物的物元矩阵,并根据监测点对标准物元的关联函数值分布对采样点进行优化。实例表明物元分析法用于环境监测优化布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7.
以全国47个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为输入变量,翌日上海API值为响应输出,建立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沙尘暴影响上海的情况:结果表明,选取合适的模型结构可以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98.
中国城市PM2.5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2015-2017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雾霾事件频发.采用2015-2017年全国32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每小时监测数据,利用全域空间自相关法、自然正交函数和空间描述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时空视角来揭示PM2.5浓度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①从全国范围内来看,PM2.5浓度均值逐年降低,降幅最高为夏季,最低为冬季,PM2.5浓度位于40~60 μg·m-3之间的城市降幅较大.PM2.5浓度年内表现为"冬高夏低,春秋居中"的时间动态变化规律,且各年PM2.5浓度达优良率不断提高.②细颗粒物污染改善程度最大的为德州,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改善程度居中.全国PM2.5污染范围逐年缩小,但新疆西部和冀鲁豫仍为高污染区,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为低污染区.各区域污染的空间集聚逐年缩小.优良达标率在空间分布特征上无显著变化.③"大气十条"部分指标已完成,未来细颗粒物污染治理重点区域仍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在防治空气污染方面,必须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相似文献   
99.
南方丘陵山区典型地物景观特征尺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景观的特征尺度反映了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空间过程,合理识别景观空间结构及其特征尺度有助于遥感影像景观空间异质性分析。论文以地处南方丘陵山区的福建省福州市为研究区,针对城市、农田、森林与水域4种地物景观,基于SPOT 10 m影像,分别利用半方差分析、小波分析与平均局部方差方法,开展景观特征尺度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异质性差异较大,其中森林景观空间异质性最大,其次为城市、农田景观,水域的空间异质性最小;②小波方差分析和半方差分析分别检测到两个不同的特征尺度,而局部方差仅仅检测到较小的空间结构;③森林景观特征尺度比通常偏小,与南方丘陵山区破碎地形有关,城市景观更多体现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南方丘陵山区城市景观至少具有两种不同的空间结构,其特征尺度均较小,农田景观特征尺度最大。基于小波分析与半方差各自的特点,总结提炼出综合两种方法合理识别景观特征尺度的基本流程,即:首先开展小波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半方差分析多种理论模型组合从而获得更详细的特征尺度信息,模型组合个数与参数初始值依据小波分析的结果而定。  相似文献   
100.
赵楠  刘毅  陈吉宁 《环境科学》2009,30(11):3190-3195
同一工业行业内的企业存在排污强度个体差异,从数量有限的企业环境统计数据得出行业平均排污强度,并用其代表该行业在区域层面的经济-环境水平,会带来一定偏差.因此以嵌入环境消耗投入的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了企业运营决策的微观模拟模型,从机制上描述企业排污强度的差异.以2005年德阳市机械制造行业为案例,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了率定,使其较好地描述了2005年环境统计口径内各企业的COD排放强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由环境统计口径内企业计算的区域平均COD排放强度(万元固定资产排放0.002 6 t,万元工业产值排放0.001 5 t)小于由区域内全部企业计算的区域平均COD排放强度(万元固定资产排放0.003 0 t,万元工业产值排放0.002 3 t),市域内6个县级行政区的排污强度也体现出了明显差异.以上的排污强度区域特征主要源自行业内部结构(企业的规模分布,技术分布),及其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