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383篇
安全科学   31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863篇
基础理论   230篇
污染及防治   99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01.
陈俊  李大鹏  朱培颖  黄勇  王忍 《环境科学》2015,36(12):4509-4515
为了阐明反复扰动下,不同初始浓度藻对沉积物中各形态磷释放的影响.以太湖梅梁湾沉积物和上覆水作为研究材料,探讨了扰动和藻类共同作用下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扰动状态下,NH4Cl-P和Res-P均有所降低,而Fe/Al-P和Ca-P则有所增加.其中,Ca-P随藻类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分别增加48%、66%、74%.但是,扰动状态下,NH4Cl-P和Res-P也明显降低.Fe/Al-P明显增加,其占总磷的百分比为66.2%(3组试验的平均值)高于不扰动状态(53.4%,3组试验的平均值);此外,Ca-P占总磷的百分比为24.1%(3组扰动试验的平均值)明显低于不扰动状态(33.0%,3组试验的平均值).这暗示了扰动和藻类共同作用下促进了Fe/Al-P的形成,而无扰动下藻类却促进了Ca-P的形成.  相似文献   
302.
纳米二氧化钛(n Ti O2)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同时,其潜在的环境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深入探讨n Ti O2与环境中现有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生物效应,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受试生物,按照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和混合毒性指数法,研究了n Ti O2与双酚A(BPA,一种常见的环境类雌激素)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显示,n Ti O2与BPA对S.obliquus生长的72 h半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28.7 mg·L-1与1.81 mg·L-1。而n Ti O2与BPA共存时,在不同毒性比(4:1,3:1,2:1,1:1,1:2和1:3)下,其联合毒性作用(以BPA计)的72 h EC50值分别为2.198,1.58,1.153,0.428,0.306和0.189 mg·L-1。两者的联合毒性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随着两者毒性比的变化,由拮抗作用转变为相加作用,继而转变为协同作用。这表明,n Ti O2进入环境后与现有污染物的毒性比(浓度比)可能是其联合毒性作用模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03.
近年来,抗癌药的环境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引起了广泛关注。为获取典型抗癌药5氟尿嘧啶的基础生态毒性数据,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羊角月芽藻(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为受试生物,考察了5氟尿嘧啶对2种绿藻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氟尿嘧啶对蛋白核小球藻和羊角月芽藻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暴露浓度升高,细胞生长抑制率增强。5氟尿嘧啶对2种绿藻的96 h半数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450.36 mg·L~(-1)和692.30 mg·L~(-1),属于低毒性物质。暴露96 h后,低浓度5氟尿嘧啶(32 mg·L~(-1))对蛋白核小球藻和羊角月芽藻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5氟尿嘧啶(32~500 mg·L~(-1))则抑制了2种绿藻的叶绿素含量,且两者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和叶绿素b相比,叶绿素a对5氟尿嘧啶胁迫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04.
以高温活化改性钢渣颗粒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机械搅拌条件下对水体中不同种属藻的去除效果和对藻类的光合作用活性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并对其除藻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改性钢渣颗粒对水体中各藻属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对藻类的光合作用活性具有很好的胁迫抑制作用;改性钢渣颗粒在100 r/min的搅拌强度下,对藻类的去除主要以吸附为主,在400 r/min的搅拌强度下,对藻类的去除以吸附和机械损伤为主.  相似文献   
305.
为探究某种杀菌灭藻剂对高盐废水处理系统中生化污泥的降解性能的影响,按污水站生化池内污泥浓度向试验装置接种厌氧污泥、好氧污泥,控制与污水站系统相同的运行工况,以出水COD值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的杀菌灭藻剂投加浓度下生化污泥的降解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探索的投加范围内,杀菌灭藻剂会杀灭或抑制部分生化污泥中微生物,并且杀灭或抑制的速率大于微生物自身增殖的速率;厌氧和好氧反应的COD去除率与投药浓度呈线性关系,与试验时间也呈线性关系,试验进行越久、投加杀菌灭藻剂量越大的试验出水COD越高。  相似文献   
306.
溶藻细菌L7代谢物对水华鱼腥藻的溶藻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等体积不同密度的溶藻细菌L7菌液中提取胞内、胞外代谢物,分别加入等体积等密度的水华鱼腥藻中连续培养7d,研究L7代谢物对水华鱼腥藻的溶藻效应。2.78×105~2.78×10 7cfu/mL的L7胞内代谢物能显著促进藻生长和异形胞分化,到培养结束藻密度为对照组的1.7~1.98倍;异形胞数最大可为对照组的2.31倍。2.78×10 8、2.78×10 9cfu/mL的L7胞内代谢物能抑制藻生长,藻密度最低为对照组的58%;能极显著抑制异形胞分化,可不形成异形胞。2.78×10 5~2.78×109 cfu/mL的L7胞外代谢物能极显著抑制藻生长和异形胞分化,藻密度最低为对照组的0.63%,不形成异形胞;藻丝的藻细胞间隔变模糊,藻细胞变大变形,并有大量的单个球形藻体散落。L7主要通过分泌胞外代谢物溶藻,菌胞内代谢物对藻生长有"低促高抑"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7.
通过配制不同浓度(0、60、120、180、240、300 mg/L)纳米氧化硅(nSiO2)悬浊液,对3种绿藻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进行连续胁迫10 d的毒性试验,测定nSiO2对3种绿藻蛋白质、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表明:(1)nSiO2胁迫对3种绿藻的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在同一时间段内具有剂量效应;(2)nSiO2胁迫对3种绿藻的毒性效应表现在蛋白质减少,MDA升高,抗氧化性降低。  相似文献   
308.
采用藻类生长抑制实验测定了苯酚、2,4-二氯酚与6种苯胺衍生物对斜生栅列藻的单一毒性和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得到化合物单独存在时的半抑制浓度EC50和共存时的半抑制浓度EC50mix。采用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混合毒性指数法和相似性参数法进行联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苯酚+2,4-二氯胺、苯酚+二苯胺及苯酚+苯胺等毒性混合时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而其它二元混合物采用不同方法评价联合毒性结果有差异。当苯酚与苯胺按照不同毒性配比混合时(1︰4,4︰1,1︰1,2︰1),表现为协同作用。以辛醇/水分配系数法为结构描述符,分别建立了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结果表明,苯酚、2,4-二氯酚与苯胺类化合物对斜生栅列藻的毒性主要与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分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09.
建立了可用于微量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毒素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分析方法,并于2009年4月从青岛近海团岛湾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应用所建立的LC-MS方法对手工挑取的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细胞产毒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精密度,能够对30个鳍藻细胞中的毒素成分进行检测。运用该方法从渐尖鳍藻样品中检测到了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 1,DTX1)和扇贝毒素2(pectenotoxin 2,PTX2)等毒素成分,细胞中OA,DTX1和PTX2毒素的含量分别为2.54 pg/cell,4.04 pg/cell和1.73 pg/cell,这是首次对我国近海鳍藻产毒状况的报道。  相似文献   
310.
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藻毒素与营养盐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凤眼莲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现状,考虑到大面积控养的凤眼莲与暴发的水华蓝藻(尤其是产毒铜绿微囊藻)会在湖湾区短期内密集共存的情况,开展了凤眼莲对产毒铜绿微囊藻生长、生理特性、藻毒素生产与释放影响的研究,另外,也考察了短期共存下藻类营养盐释放与凤眼莲对藻毒素积累的情况.半连续共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凤眼莲能够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促进藻细胞的衰亡.虽然凤眼莲未对铜绿微囊藻光合系统Ⅱ的电子传递产生影响,但减少了其光合系统中的藻蓝蛋白(PC)含量和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PC/APC)水平,10%和20%水体交换率处理的PC/APC水平第8 d时分别降至相应空白对照的54.93%±7.07%和55.81%±1.97%.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形成了一定的氧化伤害,最终促进其抗氧化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比活显著下降,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10%和20%水体交换率处理的丙二醛含量第8d时分别升至相应空白对照的2.95倍±0.074倍和2.22倍±0.086倍.凤眼莲通过促进蓝藻的衰亡和分解,加速了营养盐的释放.12 d内,可溶性总氮浓度回升到初始水平,而水体可溶性总磷的释放速度比氮营养盐更快.另一方面,凤眼莲并没有促进铜绿微囊藻毒素的生产,也没有使水体藻毒素含量显著提高.相反,和自然衰减不同,短期内显著促进了水体藻毒素的降解,第12 d时10%和20%水体交换率处理的水体藻毒素分别下降至12.07μg·L-1±0.63μg·L-1和11.36μg·L-1±0.04μg·L-1.而凤眼莲整株的藻毒素短期积累量(FW)仅为5.95 ng·g-1±0.76 ng·g-1.增加水体交换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凤眼莲对铜绿微囊藻的伤害,减缓营养盐的释放速度,但对水体藻毒素消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