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农药单甲推荐防治植物虫害浓度1000倍(25%单甲脒水剂的稀释液)对棉株无药害反应,100倍以下各处理浓度对棉株有不同程度的药害,以10倍最严重,常出现死株,株高和生物量仅分别为对照的26%和5.6%,1.000倍和500倍处理的株高和生物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为对照的117% ̄125%和126% ̄144%,吐絮明显增加,其物候期与对照相近。 相似文献
22.
研究了杀虫剂单甲脒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的短期和长期毒性。用细胞密度计算出的48hEC_(50)分别为1.42和1.41mg/L,96hEC_(50)分别为1.67和1.62mg/L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经试验初期的抑制后,杀虫剂单甲脒能促进藻类繁衍。 相似文献
23.
发光菌法研究镉离子、草甘膦和啶虫脒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费氏弧菌( Vibrio fisheri )发光原理研究了3种环境毒物对费氏弧菌的单一毒性与联合毒性的影响.结果显示,Cd2+、除草剂草甘膦、除虫剂啶虫脒单独存在时,均对发光菌产生毒性作用,其光抑制率随测试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三者对费氏弧菌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的影响有所不同,Cd2+及啶虫脒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趋于S型,而草甘膦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为直线型.Cd2+、草甘膦和啶虫脒对费氏弧菌的联合毒性与作用时间和体积比密切相关.当体积比为1∶1时,Cd2+与草甘膦的联合作用在5 min时表现为相加作用,15~45 min时表现为拮抗作用;Cd2+与啶虫脒的联合作用在5 min时表现为拮抗作用,15~30 min时表现为相加作用,45 min时表现为协同作用;草甘膦与啶虫脒的联合作用在整个测试时间段均表现为弱相加作用.从整个测试时间不同体积比来看,Cd2+与草甘膦按0.1∶0.1和0.2∶0.5混合表现为拮抗作用,按1∶1混合表现为相加作用;Cd2+与啶虫脒按各比例混合均表现为相加作用;草甘膦与啶虫脒按各比例混合均表现为弱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24.
25.
土壤和叶际微生物对啶虫脒的降解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了土壤、叶际原位和叶际可培养微生物对啶虫脒的降解作用及各条件下降解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对啶虫脒有不同程度的降解效果.原位叶际微生物对啶虫脒降解影响的程度较小,在灭菌处理与对照叶面中啶虫脒的半衰期分别为8 1 d和6 6d.相对而言,土壤和叶际分离培养微生物对啶虫脒降解作用更加显著,在自然土壤和灭菌土壤中啶虫脒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0 d和39.6d,相差为8倍;和原位叶际微生物相比,在油菜叶培养基中微生物的生物量大幅度提高,同时,对啶虫脒的降解效果也更加显著;在灭菌处理的豆叶培养基中(CK),啶虫脒42d的降解率为16.5%,相同时间内非灭菌处理的叶际分离微生物降解率高达95%,其降解速率与培养基中的微生物量呈正相关性,叶际和土壤中都存在能降解啶虫脒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26.
27.
单甲脒在大鼠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鼠经口灌喂单甲脒后,通过测定实验动物不同时间的血、尿及内脏中单甲脒和代谢产物2,4-二甲基苯胺的含量,研究了单甲脒在大鼠体内的呼收、代谢和排出的变化规律。单甲脒经消化道被迅速吸收,48h内90%在肝脏代谢转化。72h内90%以代谢产物的形式随尿液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28.
本文研究了大鼠肝脏中单甲脒及其代谢产物2,4-二甲基苯胺残留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肝脏匀浆用1mol.1^-1hHC1加热回流提取,等分为A,B两份,A份溶液调pH至13后用石油醚萃取定容;B份加两倍体积的10mol.1^-1NaOH溶解后用石油醚萃取定容。分别经七氟丁酸酐衍生化,用带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2,4-二甲基苯胺的含量,最后计算单甲脒的残留量。该方法对2,4-二甲基苯胺的最低检 相似文献
29.
30.
在天津、浙江和山东三地开展了两年田间试验研究,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水稻、土壤及田水中啶虫脒和仲丁威残留量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005—0.5 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啶虫脒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4.21%—106.5%,变异系数为5.6%—14.2%;仲丁威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1.12%—108.6%,变异系数为2.31%—10.9%.啶虫脒和仲丁威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3.8×10-11 g和2.3×10-11 g;在稻米、稻壳、植株和土壤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1,在田水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05 mg·kg-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和仲丁威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啶虫脒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0—20.4 d、2.8—7.62 d和6.7—15.0 d;仲丁威在水稻植株、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7—10.0 d、10.8—15.2 d和2.6—9.5 d. 以推荐施药剂量60 g/亩和1.5倍推荐施药剂量90 g/亩,在水稻灌浆期开始第1次施药,最多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21 d时,啶虫脒和仲丁威在稻米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42 mg·kg-1和0.054 mg·kg-1,低于我国农业行业标准规定的小麦中啶虫脒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1和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糙米中仲丁威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