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单甲脒水中溶解度及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有毒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WS)及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_(ow)),是描述其在环境中行为的两个重要物理化学参数。本文用溶解度平衡曲线法和振荡法,测得单甲脒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1.8±1.3mg/1(25℃),其在正辛醇/水中的分配系数lgK_(ow)为2.92±0.06。 相似文献
42.
单甲脒杀虫剂的污染生态效应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扼要地介绍了我国90年代农药污染现状及新型农药单甲脒杀虫剂在果园、棉田中的杀虫效果,评价了该杀虫剂对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农药污染的生态调控与对策。 相似文献
43.
44.
单甲脒农药对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条件下应用换液的方法研究单甲脒农药对大型溲方形网纹溲,老年低额溲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结果表明,单甲脒对溲类的毒性中等,48hEC50值为5.52-15.14mg/L之间,老年低额溲比较敏感,大型溲耐性较强。21d繁殖实验结果获得单甲脒对老年低额溲的最大无影响浓度为0.032mg/L,最低有影响浓度为0.063mg/L,其最大允许浓度估计为0.05mg/L,应用系数为0.01。 相似文献
45.
利用光催化技术通过单因素和中心复合实验对啶虫脒的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实验中,探讨了催化剂浓度、底物浓度、温度和p H对其降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啶虫脒光催化降解动力学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模型,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底物浓度的降低其降解速率增加,而弱酸和碱性条件有利于啶虫脒的光催化降解.中心复合实验通过研究上述4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啶虫脒的光催化降解最优条件为:Ti O2浓度2.30 g·L-1,底物浓度90.0μmol·L-1,温度37.5℃,溶液初始p H值为5.0.最后,HPLC检测到啶脒虫光催化降解产物主要有7个,其中6个降解产物极性大于啶虫脒. 相似文献
46.
研究了臭氧氧化、紫外/臭氧(UV/O3)和电催化臭氧(electro-peroxone, EP)3种技术降解啶虫脒的机制,比较了3种技术降解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啶虫脒的效率和能耗(使用EEO指标表征)。发现啶虫脒为臭氧难氧化物质,与臭氧(O3)和羟基自由基(·OH)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5±0.01) mol/(L·s)、(2.8±0.2)×109 mol/(L·s)。经6 min臭氧氧化后,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啶虫脒去除率仅为26%和64%。与之相比,UV/O3和EP技术可以完全去除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啶虫脒。臭氧氧化、UV/O3和EP技术降解啶虫脒的能耗分别为0.11~0.27,1.22~1.24,0.12~0.24 kW·h/m3。结果表明,EP技术是一种去除饮用水中啶虫脒的高效低耗技术。 相似文献
47.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对啶虫脒在水溶液中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啶虫脒的光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表面活性剂不直接参与啶虫脒的光反应.SDBS和CTAB对啶虫脒的光反应均有抑制作用,CTAB的抑制作用大于SDBS.当SDBS浓度低于400mg·L-1时,随着浓度的增加,SDBS的抑制作用有增强的趋势,在400mg·L-1时达到最强,而后,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弱.而CTAB的加入量为25mg·L-1时,即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62.90%;加入量为50~150mg·L-1时,抑制作用趋于稳定,抑制率为80.36%~87.03%. 相似文献
48.
草莓蚜虫防治用药对蜜蜂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草莓蚜虫防治用药对蜜蜂的影响,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和《化学品测试方法》要求测定了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的急性毒性,并采用危害商值(HQ)法进行了风险评价。急性毒性结果显示: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48 h-LD50值)分别为4.47μg a.i.·蜂~(-1)、11.2μg a.i.·蜂~(-1)和0.0601μg a.i.·蜂~(-1),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试验结果(48 hLD50值)分别为11.0μg a.i.·蜂~(-1)、13.9μg a.i.·蜂~(-1)和0.643μg a.i.·蜂~(-1)。按《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毒性等级划分标准,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的毒性等级分别为中毒、低毒和高毒。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存在中等风险(HQ值为1 622),20%啶虫脒SP和10%氟啶虫酰胺WG对蜜蜂的风险为低风险,其HQ值分别为40.3和6.70。因此,草莓生产中可优先选用10%氟啶虫酰胺WG来防治蚜虫,20%啶虫脒SP次之。而使用22%氟啶虫胺腈SC时,应注意采取措施降低其对蜜蜂的毒性风险,以免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将脒基硫脲(GLA)接枝到交联聚乙烯醇(SPVA)/细菌纤维素(BC)制备了一种新吸附剂(GLA-SPVA/BC),并研究其对铜离子的选择性吸附。FT-IR中C=N和—(C=S)—N特征吸收峰的出现以及mapping图像中N和S元素的均匀分布表明脒基硫脲成功接枝在SPVA/BC表面;TG-DSC的结果表明吸附剂GLA-SPVA/BC在吸附过程中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该吸附剂GLA-SPVA/BC对Cu(Ⅱ)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30 ℃时最大吸附容量为91.86 mg·g−1;Elovich动力学模型拟合显示在吸附剂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作用;XPS谱图中N、S特征峰值的变化进一步证实是主要通过配位作用完成吸附。GLA-SPVA/BC吸附剂在铜锌铅镍4元离子体系中,对Cu(Ⅱ)表现出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50.
啶虫脒(acetamiprid,ACE)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残留积累,对哺乳动物产生神经毒性作用,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环境污染物.为清晰认识啶虫咪在生物体中的作用过程,本研究利用荧光、紫外可见光(UV-vis)、圆二色光谱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了 ACE和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BSA和ACE的荧光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能够形成基态复合物,且存在至少1个结合位点;热力学研究表明,二者结合过程中的吉布斯自由能(ΔG)为负值,说明ACE与BSA的结合是一个自发过程;焓(ΔH)和熵(ΔS)为负值,表明ACE与BSA相互作用的驱动力是氢键或范德华力;通过荧光光谱法和UV-vis光谱法算出结合距离小于7 nm,表明ACE与BSA之间能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同步荧光光谱显示ACE对BSA的构象产生影响,主要是对其中酪氨酸残基的影响更为显著;圆二色光谱结果显示ACE使BSA的构象发生一定变化,增加了 α-螺旋结构的稳定性和蛋白整体的有序性,使蛋白质的微环境比其天然状态更具疏水性.综上所述,ACE与BSA在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能够自发结合,形成稳定的基态复合物,且结合后会影响BSA的结构.本研究为探究ACE在生物体中的致毒过程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