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3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12篇 |
综合类 | 97篇 |
基础理论 | 68篇 |
污染及防治 | 20篇 |
评价与监测 | 8篇 |
社会与环境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1.
采用2,4-二硝基氟苯为柱前衍生试剂,建立测定三七中三七素含量的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Luna-C18柱(4.6×250mm,5μm)、乙腈和HAc-Na Ac为流动相(17∶83),检测波长360nm,柱温40℃,20μL进样,在0.40μg/m L—1.2mg/m L浓度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三七素含量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123.5×103c+136.7,R=0.9987,RSD=1.5%,三七幼苗叶中三七素含量最高。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选择性好,可用于植物、药物和食品中三七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8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技术,以太湖某饮用水源地水体中甲基异莰醇-2和土臭素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对异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和来源作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水源地2013年的主要异味物质为甲基异莰醇-2,超标时段主要集中在夏秋高温季节(5—9月);水体中的硅藻可能是异味物质的重要产生者,底泥中的藻类和微生物次生代谢活动可能是水体产生异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3.
固定化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捷安肽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吸附固定化细胞技术发酵生产捷安肽素.首先对7种不同的吸附性固体载体进行筛选,发现木屑作为载体效果最好;然后通过正交优化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确定载体木屑的最佳条件为:粒度0.5~0.6 mm,添加浓度10 g L-1发酵液.为避免吸附法固定的菌体细胞从载体上脱落,尝试在木屑固定化细胞体系中加入粘稠剂以增强吸附性能,运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粘稠剂的种类和浓度,即为15 g L-1海藻酸钠.最后应用响应面方法优化固定化细胞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接种量为10%、黄豆粉水解液总氮浓度为1.7 g L-1发酵液、葡萄糖浓度为33.7 g L-1发酵液时捷安肽素的生物效价最大,达到7 282.08 U,比非固定化细胞培养提高了53.9%.图3表7参17 相似文献
85.
86.
水体沉积物中有效砷的测试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种氧化铁/醋酸纤维素复合膜(FeO/CAM)被用于太湖沉积物中砷的生物有效性评估.结果发现,在水介质中,FeO/CAM对沉积物中砷的富集量随土水比增加而呈乘幂函数减少,在土水质量比为0.025(即1:40)之后趋于某一平台值;在土水比为0.025并得到充分振荡的条件下,沉积物中释放的有效砷被FeO/CAM富集至膜中,并随时间增加而增加,至24 h后逐渐趋于平衡,这一过程恰当地模拟了生物对砷的吸收.因此,FeO/CAM可以用于有效砷的体外测试.利用FeO/CAM对12个总砷含量为6.4~34.6 mg·kg-1的太湖沉积物样品中的有效砷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FeO/CAM提取的有效砷含量与磷酸盐缓冲液提取的有效砷含量之间显著相关.太湖沉积物中的有效砷含量与总砷、总磷、有机质和吸附磷含量以及磷吸附饱和度显著相关,说明沉积物理化属性对有效砷含量有重要影响.FeO/CAM克服了化学试剂提取过程中引起的非有效态砷释放的根本缺陷,因此,FeO/CAM方法在沉积物有效砷含量的测定时比化学试剂提取法可能更准确. 相似文献
87.
罗通元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1,17(8):177-182
为厘清安全科学的本质问题,探究系统科学思维下的安全基本定义和学科体系。以刘潜安全定义和“3要素4因素”系统原理为基础,探讨其科学逻辑。通过文献调研阐述主流安全定义,分析人类安全认识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解释刘潜安全定义及其内涵。基于刘潜安全定义的内涵,推断出其具有的4大外延,同时提出刘潜安全定义的特征。根据科学哲学、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的基础理论,刘潜建立安全“3要素4因素”系统原理,对系统原理的内涵进行阐述。最后,分析刘潜安全定义的科学价值。结果表明:刘潜安全定义能够为安全科学奠定系统性、科学性和共性的认识基础,在安全基础概念中起到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8.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螺旋鱼腥藻在氮限制和磷限制条件下生长与土嗅素的产生特征.在磷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的生长速率降低,不易生成异形胞;而在氮限制下鱼腥藻生长良好,并生成异形胞,异形胞形成的比例为3.5%~4.4%.在磷限制和氮限制条件下,单位细胞土嗅素的浓度在培养的前20d内都处于急速下降的趋势,之后开始趋于平缓,分别维持在3.18×10-5,3.68×10-5ng/cell左右.氮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单位细胞土嗅素的生成量略高于磷限制条件下.氮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单位细胞叶绿素a的生成量高于磷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单位细胞产生的土嗅素与叶绿素a的质量比(geosmin/Chl a)在磷限制条件下要高于氮限制条件下. 相似文献
89.
90.
植物铜素毒害及其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Cu是植物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广泛参与各种生命活动;但过量Cu胁迫将诱导植物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引起膜脂过氧化,膜透性增大,细胞内容物大量外渗,甚至发生细胞死亡。Cu^2 扩散到细胞核内会诱发DNA之间、蛋白质之间以及DNA和蛋白质之间发生分子内和分子间交联,DNA链的断裂、重排和脱嘌呤作用等前诱变损伤以及DNA期外合成、DNA甲基化异常等遗传毒害。植物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抗Cu素毒害机制,如细胞壁的固着作用、质膜的限制作用、有机小分子(有机酸、植物螯合肽、金属硫蛋白)螯合作用等。文章综述了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