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89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60篇
综合类   377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83篇
灾害及防治   3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古滑坡在一定内外力作用下可能复活,对区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存在威胁,因此,古滑坡群的准确识别对其细节特征剖析、稳定性评价和隐患早期判别等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文中以云南永胜县金官盆地东缘山地地区为研究区,利用GF-2遥感影像数据和DEM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植被覆盖度与目视解译区分植被后,结合光谱、地形和纹理等特征识别古滑坡滑源区的方法,进而建立古滑坡滑源区识别特征规则集,最后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目视解译对识别结果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1)在程海-宾川断裂带北端的金官盆地东缘地区共计识别出古滑坡群13处,分布受程海-宾川断裂带控制明显,具有明显的下盘效应,在龙潭滑坡西北方向约4 km范围内沿断裂带连续分布。(2)正确识别的古滑坡滑源区总面积为3.09 km2,其中以龙潭滑坡最为典型,滑坡特征清晰,圈椅状地形明显,滑源区后缘高程为2 360 m,滑坡后壁崩塌堆积体坡度达30°以上。(3)结合识别结果、目视解译和野外实地调研,采用文中的方法识别古滑坡滑源区的正确识别精度高达91.54%,识别质量百分比为86.26%。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可为类似古滑坡识别与古滑坡...  相似文献   
592.
近些年来,受市场需求拉动和追逐商业利益的驱动,我国各地的生态旅游活动迅猛发展.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的宏观调控,其过滥的规模与速度以及不适宜的发展策略已严重威胁着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为保障旅游区的生态安全,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生态旅游的产业尺度、时空尺度、技术尺度和建筑尺度等领域,分层面严格规范我国各地的生态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593.
陈鹏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0):1744-1752
依据PSR概念模型,建立了景观尺度的区域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2004年SPOT5影像及其派生数据作为基础信息源,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获取了生态健康评价相关宏观生态指标,评价的指标体系划分为5个等级.采用空间单元网格(2km×2km)作为评价单元,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制作出各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的空间分布图,并完成对区域生态健康自综合评价.得到了区域生态健康的空间分布,综合评价结果划分为很健康、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和疾病5个等级.结果表明,生态健康处于亚健康及其以下类型的面积占整个区域的52.76%,生态系统退化有在整个研究区域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594.
地下水溶质在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过程并不总是遵循Fick定律,因此称为反常扩散或反常运移,其本质上是非马尔可夫非局域性过程.分数阶对流扩散模型可以对含水层中溶质的这种运移进行充分而准确的描述.本文在阐明多孔介质溶质反常运移基本问题及其动力学机理基础上,综述了三类分数阶对流扩散模型,即空间分数阶对流扩散模型、时间分数阶对流扩散模型和分布式分数阶对流扩散模型,并详细讨论了分数阶对流扩散模型在地下水溶质反常运移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相似文献   
595.
近年来,臭氧已经成为影响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县域作为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单元,其臭氧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文章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南通市所辖县域2016-2020年夏季5-9月臭氧日最大8 h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了其与主城区臭氧浓度的差异,并探索了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显示:(1)南通市所辖县域2016-2020年臭氧浓度明显呈波动中上升趋势,区域平均浓度从113.1μg/m3上升至123.1μg/m3,增幅超过8.8%。夏季臭氧浓度峰值出现在5月,6-7月浓度下降,8月浓度最低,9月有所上升;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从空间分布看,所辖县域臭氧浓度呈现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分布特征。(2)5-7月和9月臭氧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受长江中下游梅雨和台风带来的降雨和大风等气象条件影响,与气温的相关系数较低。(3)与主城区臭氧浓度相比,县域整体上臭氧浓度相对较高,二者年均浓度差值为1.1μg/m3,同时存在区县差异和年际差异。(4)进一步分析显示,一方面县域NO  相似文献   
596.
文章基于2006-2017年山西省118个县域碳排放数据,采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山西省县域碳排放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2006-2012年山西省县域碳排放量增长迅速,高碳排放区逐渐扩大;2012年之后各区县碳排放量较为稳定,且稳中有降。空间上,山西省县域碳排放呈中间高、东西低的分布格局;县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平等性和集聚性,表现为逐渐下降的特征;在局部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空间依赖格局,大部分碳排放高(低)的县域相邻,且汾阳市、孝义市、介休市和大同市城区存在“高碳锁定”效应。各影响因素呈现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是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对山西省县域均为正向影响,且产业结构的影响逐年上升;城镇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山西省县域碳排放影响较小,且对大部分区县具有负向影响。因此,分析山西省县域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各因素对不同县域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可为实现区域差异化碳减排政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97.
城市热环境的规划改善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热环境的恶化,城市中极热现象频率逐步增高。对于在城市尺度下提出的概念性的规划策略,因其缺乏可操作性并不能及时有效的缓解城市热岛现象。然而,在局部尺度下的策略一直难以提出,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对现有的关于城市微气候的研究缺少标准。在OKE教授团队提出的局部气候区(LCZ)概念的基础上,以武汉市为例提出一个通过量化的措施在局部尺度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流程。方法上,利用ArcGIS和envi软件从Landsat-7的ETM+影像数据和武汉市的建筑矢量数据中提取出9个最常用的影响地表温度(LST)的地表指标,进而利用这9个指标通过K均值聚类的方法对武汉市研究区域进行LCZ划分。接着,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分析地表指标与LST的关系。以LCZ为框架,结合各地表指标与LST的相关性关系,从改善局部LST过高的角度出发,以分层结构和优先级的思路提出规划缓解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案例中的武汉市研究区域被划分为7个LCZ,同时也定位出各LCZ中温度最高的热点,发现地表指标在不同的LCZ与地表温度有独特的相关性关系,因而针对不同LCZ中的热点提出了具体的地表指标参数值调整建议来改善热点的热环境状况。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目标性的降低局部热岛的温度,同时至少在2个方面有助于城市微气候和规划的研究:(1)减小了城市热环境的研究尺度;(2)从规划角度提出了优化城市热环境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598.
高秀青 《灾害学》2020,(4):13-16
为了获得泥石流对建筑物结构损伤情况,提高泥石流下建筑结构损伤检测精确性,针对共生型泥石流对建筑物结构损伤进行多尺度分析。结合LiDAR点云数据和航空摄像数据,提取泥石流灾害建筑物结构相关信息;分析泥石流的冲击机理和地貌形迹。结合实际观测和基础信息,计算泥石流的冲击力和建筑结构最大位移,获得共生型泥石流对建筑物结构冲击作用下的影响因素。利用简化泥石流作用力,对一个二层建筑结构在共生型泥石流冲击下的损伤位移情况进行模拟,设计四种工况,通过不同工况在泥石流下的冲击响应实现结构损伤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柱产生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泥石流整体作用力,一旦遇到大石块,位移会有增加趋势;建筑结构最大位移和泥石流密度、刚度等因素相关;结构最大位移模拟值与理论值拟合度高;泥石流中比较大的石块为建筑物结构受到损伤的关键因素,可利用减小结构刚度减缓冲击力。  相似文献   
599.
浙江省县域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制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省级生态功能区划的具体落实,是县域环境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阐述了制定县域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县域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定位、规划原则与方法、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以期为浙江省开展县域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0.
流域景观特征对流域河流氮(N)磷(P)迁移输出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景观组成与配置与河流N、P输出负荷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亚热带典型农林混合流域金井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长期水文、水质定位观测数据定量估算了河流N、P输出负荷。将景观指数分类结合传统统计分析筛选出的不同景观尺度的核心景观指数,采用冗余分析(RDA)和方差分解分析(VPA)明确不同尺度景观格局特征对于河流N、P输出负荷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流域丰水期、平枯水期N、P输出负荷呈显著时空差异,丰水期流域河流TN、NH4+-N、NO3--N、TP、DIP输出负荷分别为2.61~9.03、0.34~5.34、1.26~5.03、0.15~0.50、0.09~0.23 kg/(hm2.a);平枯水期分别为1.55~6.68、0.29~2.91、0.74~2.91、0.10~0.46、0.05~0.20 kg/(hm2.a)。不同景观尺度水平及土地利用类型,景观特征对于N、P输出负荷的影响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