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83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采用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 Cl和Na2SO4两种无机盐对发光细菌青海弧菌Q67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过高或者过低浓度的Na Cl对青海弧菌Q67具有毒性抑制作用,Na2SO4对青海弧菌产生的抑制作用不如Na Cl显著,Na Cl和Na2SO4协同作用下对青海弧菌Q67的毒性抑制作用比同浓度的Na Cl和Na2SO4单独作用下的毒性抑制作用显著。本试验结果结可以用于为高盐废水的排放限制浓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测定环境污染物对青海弧菌发光强度抑制的微板发光法研究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21  
以新型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sp.—Q67)为检测生物,以VeritasTM微孔板光度计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建立了测定环境污染物对发光发光强度抑制毒性的微板发光测试新方法.系统地研究了pH值、菌密度、反应时间等实验条件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应用该方法成功地测定了7种取代酚环境污染物对Q67的发光抑制毒性效应.提出应用非线性迭代最小二乘拟合法模拟环境污染物对Q67毒性的剂量-效应曲线(DRC),拟合效应与实验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通过拟合的DRC参数,准确地计算了污染物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对比有关文献方法,微板发光法具有更简便快捷,节省试剂药品,便于多次平行测定从而提高准确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苯甲酸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及定量构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9种苯甲酸类化合物在pH=7时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15min-EC50)。应用两种理化参数TSA和ELUMO对毒性数据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QSARs)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苯甲酸类化合物的毒性机制。结果表明,苯甲酸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随取代基团的种类及取代位置不同而不同;苯甲酸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致毒机制中可能有亲电作用发生,毒性可用TSA和ELUMO来联合描述。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发光菌和大型蚤对北方某城市再生水急性毒性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发光菌和大型蚤作为受试生物测定了北方某城市5个再生水原水(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和2个再生水处理系统的各工艺出水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各再生水原水对大型蚤和发光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其中工业废水占较大比例的K和B厂再生水原水的大型蚤48 h总抑制率分别高达90%和100%,发光发光抑制率分别达到74.2%和46...  相似文献   
15.
药物水环境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药物。文章应用水质毒性快速检测仪测定一系列磺胺类药物的发光菌毒性,建立发光菌毒性QSAR模型,从而解决ICE模型的基准物种毒性数据缺失的问题。基于发光菌毒性测试和QSAR、ICE毒性估算方法获得更多毒性数据,初步推导了保护水生生物的磺胺类化合物的水质基准,并为建立更加具有生态统计学意义的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模型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同时,结合国内外水环境中磺胺类药物的暴露水平,对我国磺胺类药物的风险水平做了初步评估,其中磺胺甲恶唑、磺胺嘧啶和磺胺喹恶林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电场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别对大豆种子进行低压电场长期处理和高压电场短时处理 ,测定了不同电场处理后种子发芽势、浕 -淀粉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种子超弱发光的变化 .发现低压长期处理 (± 0 .2~ 1.0kV/cm ,每天 8h)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没有明显影响 ,高压短时处理 (2~ 6kV/cm ,30min)能促进种子萌发 ,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势、浕 -淀粉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高压短时处理吸胀种子比处理干种子的效果更为明显 .短时高压电场处理后 ,种子的超弱发光明显增强 ,并且种子超弱发光的变化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 ,提示超弱发光有可能成为一种准确、快捷、灵敏筛选种子最佳电场处理剂量的物理指标 .图 1表 3参 17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发光菌的最适发光条件及其发光光度随毒物浓度的增高而呈线性降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实验室内人工静养植物的镉离子胁迫,与环境自然生长植物进行对比研究,发现Cd2+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植物叶绿素发光,植物在受Cd2+胁迫后,叶绿素发光及细胞SOD活性有较明显变化.应用超微弱化学发光分析叶绿素可有效反映植物受污染后生产能力的变化.因而叶绿素和SOD可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反映重金属对生物体毒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分别测定了苯酚、硝基苯和间硝基苯胺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以及等浓度配比和等毒性配比的二元及三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采用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等浓度比和等毒性比混合体系的联合作用结果一致:苯酚+间硝基苯胺二元体系为协同作用,其他各体系为相加作用。为简化联合毒性实验方法,建议在研究相关系列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机制中,可采用等浓度配比方法。  相似文献   
20.
明亮发光杆菌毒性试验在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为保障救灾部队及灾区群众的饮水安全,成都军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成都军区联勤部设在北川的供水站进行了水质监测,采用明亮发光杆菌毒性试验测定饮用水的急性综合毒性。结果表明,该供水站出水对生物体的急性综合毒性为低毒。测定结果与pH、氰化物、挥发酚、六价铬、砷、汞、硝酸盐氮等理化指标的监测结果有可比性,建议将两类监测方法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