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431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504篇
基础理论   325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二氧化硫对小鼠肺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又称彗星试验)研究了SO2吸入对小鼠肺细胞DNA的损伤。结果发现,SO2可引起小鼠肺细胞DNA损伤,随SO2吸入浓度的增高而DNA损伤加重,具有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指出,即使在低浓度SO2吸入(7mg/m^3)的条件下,有DNA损伤的肺细胞也达96.8%,表明肺细胞对SO2的毒作用非常敏感。结果还指出,SO2对雌性小鼠肺细胞的DNA损伤比雄性小鼠弱,其原因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422.
为有效治理蓝藻水华,采用溶气法制备了混凝型胶质气泡,高效去除蓝藻并抑制其再生.实验在0.4 MPa压力下溶空气于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和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l)的混合溶液,产生混凝型胶质气泡,并考察了该气泡在不同初始细胞密度下对蓝藻细胞的去除及对其再生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与相同...  相似文献   
423.
鉴于PM_(2.5)组分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毒性组分尚不清楚.由于采样地区、季节和污染源的不同,PM_(2.5)不同组分的占比也会有巨大差异,但不同浓度无法比较其不同组分间的毒性差异.因此,为了揭示大气PM_(2.5)引起心肌毒性作用的关键组分,分离复合型PM_(2.5)的3种主要组分(有机组分、金属组分和水溶性组分),综合两种浓度暴露方式,即实际占比浓度和与复合型PM_(2.5)相同的暴露浓度,染毒H9C2大鼠心肌细胞24 h和48 h,选择心肌细胞的细胞存活和炎症反应为主要评价指标,旨在揭示PM_(2.5)对心肌造成毒性损伤的关键性成分.CCK-8法检测存活结果显示,不同组分在实际环境比重下,对心肌细胞存活率没有造成显著影响.相同浓度暴露下,高剂量组分(30μg·cm~(-2))引起心肌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且有机组分毒性大于其他组分.根据细胞活力测定结果,选择低染毒浓度(10μg·cm~(-2))暴露细胞,采用qRT-PCR和ELISA试剂盒检测炎症因子变化.与对照组相比,金属组暴露后,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显著升高,而有机组则显著升高TNF-α的含量.结果表明,造成心肌细胞存活毒性和炎症损伤的主要PM_(2.5)组分可能为有机组分和金属组分,而炎性反应对这两种组分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24.
采用一次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对不同浓度PM2.5染毒大鼠进行训练,通过测定含量的变化,研究运动、PM2.5染毒及24 h恢复对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克拉拉细胞蛋白(Clara Cell Protein,CC16)的影响机制,选取雄性SD大鼠64只(每组8只),随机分为运动即刻组(EC)、24 h恢复组(ECR)、7.5 mg·kg-1(LPE)、15 mg·kg-1(MPE)、30 mg·kg-1(HPE)、7.5 mg·kg-1+24 h恢复组(LPER)、15 mg·kg-1PM2.5+24 h恢复组(MPER)、30 mg·kg-1+24 h恢复组(HPER).采用气管滴注法PM2.5染毒然后进行一次性递增负荷跑台进行训练,运动即刻组与恢复组分别于训练后即刻及恢复24 h后处死,提取血清后通过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TNF-α、hs-CRP、CC16,并进行有关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与运动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PM2.5染毒组大鼠运动后,即刻血清TNF-α及hs-CRP水平升高,而CC16水平在染毒组运动后即刻降低,24 h后TNF-α、hs-CRP、CC16基本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且与染毒浓度有剂量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25.
云南省阳宗海湖心浮游藻类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阳宗海湖心浮游藻类进行19次定性、定量采样的基础上,分析了藻类组成及优势种,共观察到藻类8门67属;研究了藻细胞密度的变化及其与总磷、总氮、叶绿素a的关系,探索了阳宗海湖心全年的优势种——蓝藻细胞密度与TN/TP的变化。  相似文献   
426.
427.
发展了一种水生脊椎动物蝌蚪肠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分析方法,可作为诱变剂污染水源的早期报警系统。该方法的优点:1)灵敏度高;2)蝌蚪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捕捉方便、费用低、易饲养管理。尤其是蝌蚪的核型由22条大的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适于毒理遗传学研究;3)蝌蚪具有转化前诱变剂或前致癌剂为活性成份的微粒体活化系统。  相似文献   
428.
南黄海绿潮分布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2008年8月绿潮暴发期间南黄海调查资料,初步分析绿潮分布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细胞数等生态特征,并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探讨了绿潮对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58种,其中硅藻38种,甲藻19种,金藻1种;共有优势种8种,硅藻7种,甲藻1种,第一优势种为佛氏海毛藻,优势度为0.201;细...  相似文献   
429.
环境水体中复合污染的毒性识别一直是环境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基于代谢组学的生物监测方法通过监测暴露前后生物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在评估复合污染导致的综合毒性效应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从污染物对细胞脂类代谢的影响角度出发,采用体外肝癌细胞(HepG2)暴露和脂质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浦江干流和支流共27个采样点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水样对HepG2细胞的脂代谢影响程度与采样点所属河段紧密相关.黄浦江中游水样对HepG2细胞的平均脂代谢影响程度(3.40%)高于上游(1.65%)和下游(0.78%),而流经城区的支流水样对细胞的脂代谢影响(5.20%)明显高于干流水样(1.80%).此外,在采集的水样中超过70%的样品都导致HepG2细胞内甘油三酯(TG)大量蓄积,揭示了黄浦江水体中的复合污染物可能诱导肝脏产生脂毒性损伤.本研究为环境水质监测提供新的方法,研究结果为上海市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30.
水环境中的带电物质可改变可溶性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和累积分布,从而影响纳米颗粒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探究了3种不同电荷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型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阴离子型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非离子型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X-100)存在下纳米氧化锌(nZnO)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毒性效应,探明了3种表面活性剂对nZnO性质(电位粒径、Zn2+溶出等)及Zn元素细胞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带有不同电荷的表面活性剂与nZnO复合具有不同的联合毒性效应及机制.阳离子型CTAC促进nZnO的团聚并抑制Zn2+的溶出,增强nZnO与藻细胞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使细胞表面吸附的颗粒态nZnO增加,其联合毒性表现为拮抗作用;阴离子型SDBS促进nZnO的分散和Zn2+的溶出,增强nZnO与藻细胞间的静电排斥,使细胞内Zn2+含量增加,其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非离子型TX-100对Zn2+的细胞分布无显著影响,可能是通过空间位阻作用减少n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