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14篇
综合类   352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61.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4):I0011-I0011
日前。国内首个金属燃料电池研究中心落户天津空港经济区。该项目将对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提供动力,推动新能源车的普及。该研究中心审查的金属燃料电池以高能量密度的锌、铝、镁等作为燃料,直接将金属中蕴藏的化学能转变成电能。消耗的金属燃料可采用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或低谷电(高峰过后的用电)集中还原,实现再生循环,真正达到无碳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2.
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价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可再生能源资源的特性以及与技术、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了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评价体系,分析了资源量、生产率、生产经济性及不确定性分析等各环节中的具体评价方法和指标框架,并提出了最小和最大经济获利开发量以度量资源生产的经济性潜力  相似文献   
163.
浅层地能     
浅层地能,是指地壳下近表层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低温可再生能源。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是太阳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这种低温热能,尤其适用于住宅和办公楼房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堡棼碧制冷。较之深层地热,浅层地能分布广泛,储量巨大,再生迅速,采集方便,投资和风险较少,开发利用价值非常大。  相似文献   
164.
完善绿色电力证书(简称“绿证”)相关的法律规范,前提是准确识别绿证的基本法律属性和制度功能。绿证代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环境、社会和其他非电能属性,由于其独立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稀缺性、可控性及可交易性,故具有明显的财产属性。同时,绿证具有证券的衍生性、要式性及文义性特点,但在表征内容、使用范围、效力、交易范围等方面与证券具有本质差异,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证券,而仅是属于一种证券化财产。绿证的复合性、风险性和便捷性特征,决定了绿证制度具有证明履行或替代履行功能、兑现环境价值与投融资功能、引导促进绿色电力消费以及助力绿色核算的功能。绿证专门性规范文件主要是《自愿认购通知》及其附件《认购规则》,其在规范理念、制度内容及形式效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绿证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应重点围绕绿证作为证券化财产的基本法律属性,相应完善《认购规则》的理念和框架体系,并从价格机制、交易标的、交易方式、减少不必要的交易限制,完善纠纷解决及申诉机制等方面规则内容;待实施条件成熟后,逐步提升立法层级与效力。尽管《民法典》《证券法》等调整私主体间交易行为的法律规范为实施绿证制度提供一定的规范基...  相似文献   
165.
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演化、效果评估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转型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至今,中国可再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然而可再生能源在中国整个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然偏低,其未来可持续发展仍面临挑战,如可再生能源发展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仍然面临一定障碍。在未来新的发展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进行系统的评估和总结,进一步探讨未来可再生能源政策的优化方案。本文首先对中国2005—2019年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发展历程及演化路径进行总结梳理,基于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矛盾将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然后在综述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政策有效性、政策成本、技术进步等。结果表明,中国过去十年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对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是积极有效的,而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成本仍然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另外,虽然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下降显著,然而基于历史经验的技术进步率仍然不足以支撑实现中国2020年平价上网的目标,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和发电成本的下降。结合当前及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及面临挑战,我们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增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内生激励并降低政策实施成本;二是建立储能技术市场机制,为减少弃电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推进碳金融体系建设,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新的融资来源并降低发电成本。  相似文献   
166.
为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利用和减轻标杆电价政策财税负担,绿色电力证书(绿证)核发和认购制度已在全国试行。为验证两类政策并存下绿证交易的财税减负作用,该文构建绿证定价和财税减负效应模型,分类探讨不同交易机制和配额安排:绿证自由市场、发售电配额强制市场交易如何影响售证方定价策略和配额主体履约抉择,论证绿证市场均衡和政策互动如何影响可再生能源补助支出、电价附加和绿证交易的税负转嫁效应。模型论证与分类市场情景表明:①绿证交易提供了低成本履约的制度安排,有助于财税减负;②电力市场管制和交叉补贴电价政策下,发电商配额导致火电企业最优履约抉择是自建绿电项目而非绿证交易,绿证市场有价无市;③售电配额的市场交易效率更高,但发电商实施领导跟随-产量最优策略将造成电力和绿证价格双攀升,变相增加电价负担;④并网消纳和补贴拖欠削弱绿证价格而降低补贴转嫁,售电配额调整通过跨区绿电需求变化影响税负转嫁。这些结论蕴含的政策意义是:①兼顾绿电支付意愿、成本分担与应用目标,健全绿证认购市场体系;②理顺绿证定价与惩罚机制,确保绿证市场竞争均衡与履约效率;③完善省级配额机制,引导具备成本优势的跨区绿证交易;④协调政策互动效应,增强绿电溢价和绿证减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7.
探索以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为载体的配额制政策(RPS),有利于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补偿可再生能源发电带来的环境及社会正外部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面临的消纳不足问题。考虑由消费端承担配额义务并引入二次惩罚函数,构建包含电力生产端、消费端在内的序贯博弈模型。结合实际设置参数,分析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RPS政策下,当配额力度加大时,绿色电力证书的价格呈现先增后减的特征;②罚金一定时的社会福利函数关于配额的增加呈倒“U”型分布;③配额和罚金均过低、均过高都不利于证书交易行为的实现。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发电成本差距越大,对应的最优配额越小。因此,要将配额、罚金和成本差距结合起来考虑,确保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产业在“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下达到社会福利最优水平。最后,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配额制和固定上网电价政策(FIT)的规制效果进行比较,发现:①RPS政策的最优规制价格低于其在FIT政策下的值;②配额水平偏低时,FIT政策的社会福利水平高于RPS政策,反之则反。因此,在可再生能源电力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FIT政策相对较优;在市场规模较大和技术较成熟阶段,RPS政策相对较优。中国在推进配额制的实施过程中,可将两种政策结合起来,在一部分省份或地区继续保留FIT政策,而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较为成熟的省份或地区作为试点率先实行RPS政策。  相似文献   
168.
在当今世界,电力、能源和安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实施可再生能源,然后将其用于人类的安全。可再生能源需要以它们各自正确的方式实施。研究基于压电传感器片的迈步发电装置,并演示了如何利用这些能量实现建筑物疏散照明。我们在传感器的下方和顶部分别固定了木板和可移动网螺栓,利用压电传感器系统,行人可以通过迈步向发电装置施加电能,另外,将硅凝胶粘贴在位于下部木板空洞中的所有传感器顶部。当有人踩到板上时,就会自动施加压力。在木板的顶部和底部设置了一个孔,以便随时调整在底部和顶板之间安装的可移动网螺栓。烟雾传感器用于启动灯光。使用这种设备,我们实现了建筑物疏散路径上的LED灯正常运行。结果表明,这种安全发电的设计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满足了全球对能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9.
Gregory  J 《产业与环境》2001,23(3):44-47
本文讨论了过去18年在中国进行可再生能源能力建设活动的实例。主要是把情况传递给国际组织,使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通过这些组织,把可以共享的有关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情报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推广。  相似文献   
170.
China achieved major progress in low-carbon develop- 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11th Five Year Plan (2006-2010).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energy intensity and carbon intensity of the economy as seen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