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安全科学   7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53篇
综合类   388篇
基础理论   181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176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751.
采用多项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埋片失重法分别对变电站土壤进行腐蚀性评价,比较评价结果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不同性质的土壤选择适当的土壤腐蚀性评价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752.
结合山区实际情况,建立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模型对川西南山区26个区县进行系统评价,计算出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ESDA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存在正的相关性,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2)在空间格局上,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呈现东南-西北两极分化格局,并且以西昌、攀枝花、石棉为3个核心呈核心-边缘梯级结构模式特点;(3)H H空间关联模式集中连片分布在安宁河谷一带,L L空间关联模式集中连片分布于大小凉山一带,西昌、石棉呈现H L空间关联模式;(4)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与自然环境宜居度、经济宜居度、社会宜居度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53.
基于GWR模型中国碳排放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研究全国30个省份分别在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城镇化、工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揭示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省份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城镇化在各省市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断增大,其中东部省市的影响较大。工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在总体上有正影响,对中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在2007年有负影响,说明存在能源回弹效应。因此,在总体上制定减排政策时,要分区域、分省域制定合理的碳减排目标,对相邻的省份制定协同减排计划,同时要兼顾到欠发达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让经济发达的区域和省市适当承担较多的碳减排任务。具体来看,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公共的城市资源,分别从建筑、交通、工业和能源等方面制定低碳城市建设计划,同时,鼓励大家使用公共交通或者低碳出行方式,从而减少能源需求以及环境污染,进而能更好地保证生活质量和环境状况;从工业结构方面来看,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逐步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西部地区,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特征,以提供生产原料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林业,不断提升自然因素对碳的吸收能力;从能源强度来看,一方面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不断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制定碳减排政策时应考虑回弹效应,尽量减少能源回弹效应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54.
中国农村绿色发展绩效的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种DEA模型与Gini准则相结合的方法,采用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农村数据,对中国及其各地区农村绿色发展绩效值进行了动态测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省市及其所属地区农村绿色发展绩效值进行排名和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农村绿色发展绩效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如综合绩效值由2.184上升至2.824,表明全国在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注重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从而促进了全国农村地区绿色发展绩效的提高;从分区域来看,农村绿色发展绩效存在地区差异,绿色发展绩效较高地区是东北,年均值为2.502,西北次之,年均值为2.385,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绩效值相对偏低;进一步地,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农村绿色发展绩效逐年呈现上升趋势,但有部分省市,如辽宁、河北和山西等,农村绿色发展绩效值偏低,甚至低于该省市所在地区的平均绩效值,这不仅反映了该省市农村绿色发展绩效较低,而且表明了该省市农村绿色发展绩效的高低制约着其所在地区农村整体绿色发展绩效的提升。此外,由于不同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政策和制度环境等方面不同,农村绿色发展的绩效值在省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基于研究结果,在今后我国农村地区绿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大绿色资源的投入,为农村绿色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农村绿色劳动力的投入,确保为农村绿色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绿色技术水平,为农村绿色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以此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绿色绩效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55.
基于PDI指数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均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利用尺度方差、总体差异测度指数、区域特定方向差异指数对2000~2014年期间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表现的最佳尺度、方向性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县级尺度方差最大,市级次之,区级最小,即尺度越小,尺度方差越大,县级尺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对湖北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22000~2007年,湖北省区域经济总体空间分异程度不断增大,2007年以后逐渐缩小;3湖北省县级尺度水平经济差异的主要方向是中心与外围之间,中心与外围的差异以2007年为分界点呈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沿江轴带与内陆的差异总体上趋于缩小,核心与边缘的差异趋势与中心与外围基本相同;4历史基础、经济区位是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和扩大的重要直接驱动力,经济全球化水平是重要的外在推手,区域发展策略的调整有助于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56.
为准确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整体状况及区域内部差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2014年山东省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全省和17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资源环境本底脆弱导致山东省资源环境承载力不高,综合发展指数为0.33;17个地级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序参量可分为4种类型,呈现出北部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区位和自然条件因素、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人才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757.
本文以95个有代表性的资源型城市2004—2013年的数据为样本,重点关注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空间扩张几个方面,考虑能耗强度、经济规模、人口密度、辖区面积四个因素,利用LMDI法对资源型城市的能耗增长进行因素分解,并针对不同区位、不同规模与不同发展阶段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资源型城市能耗增长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得出了研究结论:总体来看,对资源型城市能耗增长影响较大的因素是能耗强度与经济规模,其中能耗强度下降对能耗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济规模扩大对能耗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能耗强度下降的抑制作用不足以抵减经济规模扩大的推动作用,导致能耗总量增加。人口密度增加和辖区面积扩大对城市能耗增长的贡献率较小,都只是微弱的推动作用。单个城市能耗增长的因素分解结果与总体情况较为一致,但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异。分区位看,越是落后地区,能耗强度下降对能耗增长的抑制作用以及经济规模扩大对能耗的拉动作用越强;分规模看,小城市的落后产能改进空间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分资源开发阶段看,衰退型城市落后产能改进成效突出但能源利用效率依然较低,成熟型城市对落后产能改进空间的利用不足。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型城市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发展"的转变;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有针对性地实施节能降耗的分类指导;强化宣传教育,有效提高企业和居民的节能降耗意识。  相似文献   
758.
为探究不同省级区域雾霾、经济增长和环境规制之间的空间关联效应,本文提出针对雾霾的引力模型空间权重矩阵,并利用该矩阵建立了空间杜宾模型,分别对全国、西部、中部和东部省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空间计量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全国雾霾的莫兰指数值显著,且取值介于0.367—0.460之间;雾霾"重心"呈现先向东南再向西北移动的趋势,移动距离为76 557 m;雾霾的莫兰指数值为东部省区最大,西部省区最小,中部省区介于二者之间。全国的雾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显著的"U"型曲线,而西部、中部和东部省区则呈倒"U"型曲线,其中中部省区的曲线最为陡峭,西部省区次之,东部省区最为平缓。环境规制每增加1%,只有西部和东部的雾霾相应减少,且各自相应下降0.009和0.010个百分点。西部和东部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均显著,而环境规制的溢出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1)雾霾在空间上表现出集聚的特点,全国和三个区域的雾霾都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种空间依赖性在时间维度上大致呈加强的趋势;雾霾的空间相关性表现为东部省区最强,西部省区紧随其后,中部省区最低。(2)西部和东部省区部分省市还未过拐点,全国意义上的环境库茨涅兹假说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至少还未出现。(3)西部和东部环境规制效果较为理想,而中部省区的环境规制效果不佳;从全国总体来看,当前的环境规制整体上对雾霾并未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4)东西部省区和中部省区经济增长对雾霾溢出效应分别表现为正向和反向;环境规制对雾霾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建议加强对雾霾的区域协同治理,重点推进西部和东部省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调整和完善西部、中部和东部省区的环境规制政策。  相似文献   
759.
北京市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具有十分广阔的国内外旅游市场。北京市旅游经济发展迅速且较发达,旅游经济对城市发展拉动作用明显。力图求证北京市旅游经济区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是否明显,具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探索性地构建旅游经济区域差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对北京市16个区县的旅游经济进行差异进行科学测度,发现北京市各区县旅游经济差异明显,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根据分析评价,提出促进北京市各区县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60.
安雪  沈飞  金冬磊 《环境技术》2020,38(2):223-227
分析了GB 4343.1-2018与GB 4343.1-2009的主要技术差异内容,针对范围的变化、新增定义的理解以及限值应用等关键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详细应用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