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安全科学   7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53篇
综合类   388篇
基础理论   181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176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811.
利用RAPD技术分析兰属(Cymbidium)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利用RAPD技术来检测兰属13个品种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55种10个碱基随机引物的筛选,其中4种引物能得到重复性、稳定性较高扩增产物,四种引物共扩增出93条多态性带,多态率为100%,根据RAPD标记进行邻体聚类分析,表明兰属各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实验结果认为RAPD技术可用于兰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图2表3参13  相似文献   
812.
20个小麦品种对UV-B辐射增强响应的形态学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 ,模拟UV -B辐射增强对 2 0个小麦品种影响的形态学差异。结果表明 ,叶面积指数、株高、节间长、茎基粗对UV -B辐射增强响应具有品种间差异。株高和节间长对UV -B辐射响应具有一致性 ,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形态响应指数 (MRI) ,耐性品种 (MRI>- 8 5 )为 :辽春 9>文麦 3>大理 90 5 >兰州 80 10 1>绵阳 2 6 >YV 97- 31>毕 90 - 5。敏感品种 (MRI <- 49 4)为 :会宁 18>繁 19>楚雄 880 7>My 94- 9>黔 14>云麦 39>陇春 16。耐性品种具有较小的叶展开角度 ,敏感品种具有较大的叶展开角度。UV -B辐射还不同程度抑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13.
如何准确描述和预测降雨(暴雨)的空间分布,已成为城市减灾防灾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利用热信息研究城市降雨空间分布差异的方法.在遥感、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对不同时期夏、冬季热图像的主成分分析和图像分割,将上海市1958~1998年热环境划分为自然、低温、高温3种不同的热力背景.在此基础上,就不同热力背景对城市降雨(暴雨)分布空间差异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为建立城市降雨空间差异预报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1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逐渐加剧,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文章基于1990—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剖析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发展趋势,从粮食可用性、可获得性、可利用性、稳定性4个维度构建粮食安全指标体系,利用极差标准化法、变异系数赋权法、雷达图面积模型计算法测算粮食安全指数,实证验证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积温和降水两大气候因子皆对粮食安全具有抑制作用。积温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粮食安全具有负向影响,降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2)农业技术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削弱了积温对粮食安全的抑制作用,但对降水影响粮食安全的调节效果并不明显。(3)分区域看,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的负向影响最大,对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安全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农业技术在粮食主产区发挥的调节作用最强,在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发挥的调节作用不明显。为保障粮食安全,应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逐步完善粮食储备管理机制,践行“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因地制宜调整粮食耕作制度和种植结构,培育优良作物品种,推进现代...  相似文献   
815.
垃圾按量收费是管制城市垃圾的最直接的环境经济政策。它根据垃圾排放量向居民征收(不同的)费用。从而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本文通过对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垃圾按量收费的政策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中国垃圾按量收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我们的研究旨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测度垃圾按量收费政策的总体效应;二是考察垃圾按量收费政策对不同居民的效应差异。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垃圾按量收费更合理,但多数人还是更喜欢每月固定收费;从对不同居民的具体分析看,中高收入者倾向认为垃圾按量收费更合理,年长者更喜欢每月固定收费。实行垃圾按量收费后.年轻者更可能减少倒垃圾的量.但也更可能偷偷倒垃圾。  相似文献   
816.
结合山区实际情况,建立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山区聚落宜居性评价模型对川西南山区26个区县进行系统评价,计算出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ESDA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研究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存在正的相关性,表现出很强的空间集聚特征;(2)在空间格局上,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呈现东南-西北两极分化格局,并且以西昌、攀枝花、石棉为3个核心呈核心-边缘梯级结构模式特点;(3)H H空间关联模式集中连片分布在安宁河谷一带,L L空间关联模式集中连片分布于大小凉山一带,西昌、石棉呈现H L空间关联模式;(4)川西南山区聚落宜居性与自然环境宜居度、经济宜居度、社会宜居度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17.
采用多项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埋片失重法分别对变电站土壤进行腐蚀性评价,比较评价结果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不同性质的土壤选择适当的土壤腐蚀性评价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818.
基于PDI指数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均GDP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利用尺度方差、总体差异测度指数、区域特定方向差异指数对2000~2014年期间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表现的最佳尺度、方向性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县级尺度方差最大,市级次之,区级最小,即尺度越小,尺度方差越大,县级尺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对湖北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22000~2007年,湖北省区域经济总体空间分异程度不断增大,2007年以后逐渐缩小;3湖北省县级尺度水平经济差异的主要方向是中心与外围之间,中心与外围的差异以2007年为分界点呈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沿江轴带与内陆的差异总体上趋于缩小,核心与边缘的差异趋势与中心与外围基本相同;4历史基础、经济区位是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和扩大的重要直接驱动力,经济全球化水平是重要的外在推手,区域发展策略的调整有助于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19.
中国农村绿色发展绩效的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多种DEA模型与Gini准则相结合的方法,采用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农村数据,对中国及其各地区农村绿色发展绩效值进行了动态测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省市及其所属地区农村绿色发展绩效值进行排名和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农村绿色发展绩效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如综合绩效值由2.184上升至2.824,表明全国在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注重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从而促进了全国农村地区绿色发展绩效的提高;从分区域来看,农村绿色发展绩效存在地区差异,绿色发展绩效较高地区是东北,年均值为2.502,西北次之,年均值为2.385,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绩效值相对偏低;进一步地,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农村绿色发展绩效逐年呈现上升趋势,但有部分省市,如辽宁、河北和山西等,农村绿色发展绩效值偏低,甚至低于该省市所在地区的平均绩效值,这不仅反映了该省市农村绿色发展绩效较低,而且表明了该省市农村绿色发展绩效的高低制约着其所在地区农村整体绿色发展绩效的提升。此外,由于不同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在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政策和制度环境等方面不同,农村绿色发展的绩效值在省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基于研究结果,在今后我国农村地区绿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大绿色资源的投入,为农村绿色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农村绿色劳动力的投入,确保为农村绿色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绿色技术水平,为农村绿色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以此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绿色绩效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20.
基于GWR模型中国碳排放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研究全国30个省份分别在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城镇化、工业结构和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揭示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省份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城镇化在各省市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断增大,其中东部省市的影响较大。工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在总体上有正影响,对中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在2007年有负影响,说明存在能源回弹效应。因此,在总体上制定减排政策时,要分区域、分省域制定合理的碳减排目标,对相邻的省份制定协同减排计划,同时要兼顾到欠发达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让经济发达的区域和省市适当承担较多的碳减排任务。具体来看,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公共的城市资源,分别从建筑、交通、工业和能源等方面制定低碳城市建设计划,同时,鼓励大家使用公共交通或者低碳出行方式,从而减少能源需求以及环境污染,进而能更好地保证生活质量和环境状况;从工业结构方面来看,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逐步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西部地区,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特征,以提供生产原料为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林业,不断提升自然因素对碳的吸收能力;从能源强度来看,一方面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不断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制定碳减排政策时应考虑回弹效应,尽量减少能源回弹效应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