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75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5篇
综合类   462篇
基础理论   83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一平方公里阵大射电望远镜SKA是世界多国投资、我国争建的国际合作项目。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是SKA在中国的一项先导工程。SKA可以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作为主反射面支撑条件及候选台址,并在贵州全省建造由40余个单元天线组成的射电望远镜阵。本文结合大射电望远镜SKA对候选台址的要求,在合理确定台址优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大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选址方法,并对选址中的关键问题做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702.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基于栅格尺度对普定县土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文章旨在分析普定土地系统脆弱性水平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普定县土地系统脆弱性以较高、中等和较低脆弱性为主,脆弱性低级和较低级主要分布在南部人口相对稀疏、坡度较小和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脆弱性高级和较高级主要分布在中部东北部坡度较大、土壤侵蚀较高的地区;(2)普定县脆弱性分五级43个区,其中脆弱性低区2个,面积9 542.72 hm~2;脆弱性较低区7个,面积33 121.56 hm~2;脆弱性中等区14个,面积37 493.02 hm~2;脆弱性较高区11个,面积24 111.72 hm~2;脆弱性高区9个,面积2 167.28 hm~2;(3)普定县各乡镇土地系统脆弱性由低到高依次为马官镇、龙场乡、白岩乡、坪上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化处镇、鸡场坡乡、猴场苗族仡佬族乡、补郎苗族乡、猫洞苗族仡佬族乡、马场镇、城关镇。虽然自然环境条件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地系统脆弱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人类生产活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03.
为了观察森林生态系统转变为农业生态系统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选择贵州喀斯特森林区为研究对象,采集了林地和邻近的玉米地土壤剖面样品,并按土壤密度把土壤样品分级成轻质部分和重质部分。林地和玉米地土壤均为石灰土。玉米地土壤风化相对较强,淋溶严重而贫瘠,并且所返还的植物残留物数量很少。实验结果表明,林地土壤轻质部分的(13C值明显低于重质部分,而玉米地土壤轻质部分的(13C值明显高于重质部分,说明植物残留物首先进入到轻质部分。然而,由于当地的耕作习惯,输入到玉米地土壤轻质部分的玉米残留物的数量很少,只有48%,这是初级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04.
贵州省是国内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省份,喀斯特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七成以上,而农村地区又占去该省面积的绝大多数。喀斯特山区所具有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特点,使得该省农村喀斯特地区人口容量小、群落结构简单,生态环境易破坏难恢复且旱涝灾害频繁,给该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束缚,因此,必须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规划、实施生态开发补偿机制、控制人口的增速、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强化教育宣传等措施,必须得到大力落实和强有力推广。  相似文献   
705.
小客车内氧烛紧急制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客车在高原行驶时,驾乘人员易发生缺氧症状.为此研究了利用氧烛进行车内紧急制氧的技术,制备出车用氧烛和制氧器样品,并模拟高原的温度环境进行了制氧性能测试.氧烛的主要成分为NaClO3、CoO和Mg粉,其中NaClO3为产氧剂,CoO为催化剂,Mg粉为燃料.测试结果表明:在-13~40℃的温度范围内,样品能够正常工作,达到了设计指标;在-40~55℃的温度范围内储存4 h后,能正常使用,制氧性能不受影响,所产生的氧气符合国家<医用氧>标准(GB8982-1998),使用者可以直接吸入.通过对车内个体和集中供氧方式下各自所需的供氧量进行的计算,确定个体供氧方式更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706.
为研究喀斯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服务价值系数,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对广西环江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88~1999 年,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3.58×108 元,增幅为6.45%,大量未利用地转化为生态价值系数较高的耕地、草地是其增加的主要原因.单项服务功能中,食物生产价值增幅最大,原材料价值减少.敏感性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由于该区处于生存型经济发展阶段,开发中应采取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持续向健康型发展.  相似文献   
707.
若尔盖高原沼泽土壤氧化甲烷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氧化大气 CH4 的速率为 0.97~1.69ng/(g·h),氧化速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泥炭土 CH4 排放速率为0.37~0.61ng/(g·h).2种土壤均具有氧化8000μL/L高浓度CH4的能力,泥炭沼泽土的潜力比泥炭土的大.不同土壤层次氧化甲烷的潜力也有差异,表层土比下层土高.降水减少导致的沼泽水位下降将加强若尔盖高原沼泽土壤氧化 CH4 从而减少沼泽 CH4 排放.  相似文献   
708.
通过人工模拟喀斯特坡地不同地表微地貌特征和地下岩溶裂隙构造,结合野外自然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型、雨强,不同地表微地貌和地下孔(裂)隙度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累积产流、产沙量均高于地下累积产流、产沙量,且地表产流量以裸地达到最大,草地、裸岩次之,地下产流则与之相反。(2)地表、地下累积产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大整体上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地下产流量的波动要小于地表产流量的波动,地表累积产流量、产沙量总体上大于地下累积产流量、产沙量,地表、地下累积产流量、产沙量与降雨量之间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正相关。(3)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地表、地下累积产流、产沙量出现波动增长,并在雨强为10.04 mm/h时地表、地下累积产流量达到最高峰。(4)随着孔(裂)隙度的增大,地表、地下累积产流量不断增加,地表累积产沙量先减后增,地下累积产沙量不断增加。(5)6—8月地表累积产流量和累积产沙量均为裸地>裸岩>草地,地下累积产流量草地>裸岩>裸地,地下累积产沙量草地>裸地>裸岩。  相似文献   
709.
论文以河池地区为例,采用CCA排序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CCA排序结果清晰展现了河池地区11个县(市、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约束下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人口的急剧增加,10多年来,河池地区不同县(市、区)发生变化的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下,经济快速发展的宜州市和金城江区以城乡建设用地的迅猛增加为主要特征,说明城市化的发展是以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后盾的;而水域面积近10年来的大量增加主要表现在大化、巴马和东兰3县,体现了政府决策对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重要指导作用,岩滩水电站的建立与扩建,是该3县水域面积快速增加的最直接的原因。因此,通过CCA排序分析可见,经济总量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是河池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10.
建设高原生态环保型铁路的有益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永福 《环境保护》2005,(3):5-9,27
本文通过分析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难题,总结4年来青藏铁路环保工作实践,提出了高原冻土铁路环保管理新模式,展示了青藏铁路环保工作主要成果,为实现重大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统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