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57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采用改进的玉米主根长土培生测法,研究绿黄隆、甲黄隆在江苏省典型农区土壤中残留活性。结果表明,两种除草剂在5种土壤中剂量与玉米主根长抑制率之间皆达极显著相关,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是主要影响因素,碱性轻质土壤中活性较高,酸性重质土壤中活性较低,活性大小顺序为:黄潮土>高沙土>砂姜黑土>滨海盐土>太湖水稻土。  相似文献   
52.
绿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危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苏省苏南地区,冬季麦田每公顷施用15g绿磺隆(以有效成份计,下同),翌年水稻栽秧时土壤中绿磺隆的残留量为0.22μg/kg,种麦期间绿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量约占施用量的96.8%,绿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平均为38.6d。水稻对绿磺隆也有高度的敏感性,由于绿磺隆在渍水土壤中容易降解,所以它在稻麦轮作地区对后茬水稻的实际危害较轻。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减缓绿磺隆对作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53.
分离得到1株苯磺隆降解菌株SD-1,根据表型、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Methylopila sp.SD-1,为首次报道能够降解苯磺隆的Methylopila属菌株,其在4d内完全降解50mg/L苯磺隆,最适降解温度、pH值分别为30℃和7.0,降解中间产物对大豆的毒性显著降低.大豆根系分泌物能促进菌株SD-1的生长,培养5d,菌株SD-1的数量由1.0×107CFU/mL增至6.7×107CFU/mL.分泌物中含有16种氨基酸,菌株SD-1对其中的Asp、Glu和Phe表现出明显的趋化性.接种菌悬液至苯磺隆污染土壤(3mg/kg)并种植大豆幼苗,培养4d,菌株SD-1依赖趋化性向大豆根系运动并定殖,存活率提高,根际土壤中苯磺隆的降解率相较于未种植大豆的处理提高36.0%.  相似文献   
54.
观察了不同水稻品种对绿磺隆的敏感性,发现“9325”、“9-92”、“9380”等3品种对绿黄隆高度敏感。采用添加法试验,证实绿磺隆残留对水稻株高、分蘖、干物质积累、产量影响明显,残留致使“9-92”水稻减产2.32%~23.58%。建议在镇江市沿江、孟河平原和丘陵非重草害田块,应停止使用绿磺隆或通过复配方式,降低绿磺隆用量。  相似文献   
55.
青藏高原北缘蚕眉山地区为主夷平面残留区(属高原腹地),有关火山岩年龄揭示夷平面于13 Ma前已基本形成,并于3.7Ma前解体。在中昆仑山前山和后山分别获得(4.2±0.8)Ma和(3.9±0.6)Ma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夷平面解体年代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指示一次明显的构造抬升,并与青藏运动A幕相对应。进一步的地貌-沉积分析表明,昆仑山北面山前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沉积的厚度巨大的西域组砾岩主要来源于昆仑山的剥蚀作用,证明昆仑山4 Ma左右开始即相对南面高原腹地大幅隆起。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推算昆仑山区已剥蚀掉的古夷平面(虚拟面)对应现代海拔高度约为8 200 m,而现代高原腹地夷平面残留实体海拔为5 200 m左右,据此计算出昆仑山4 Ma以来较高原腹地(蚕眉山地区)相对抬升了约3 000 m。  相似文献   
56.
采用atrazine法测定了紫外反应装置的光强,通过H_2O_2法测定了装置的有效光程值。进而通过这些光强和光程,建立了低压紫外条件下水中常见的苯脲类除草剂—isoproturon的拟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型。基于此,文章考察了不同紫外强度和不同pH下isoproturon的紫外降解特性。Isoproturon的紫外降解反应的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随着紫外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进而求算得isoproturon的量子产率为0.00405 mol/einstein。溶液的p H在5~9范围内变化时,isoproturon的紫外降解效率不会受到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紫外光强时可实现isoproturon这种新兴污染物的有效降解,而改变溶液的p H则无明显的提高效果。  相似文献   
57.
汞和两种农药复合污染对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模拟方法研究了豆磺隆,呋喃丹2种农药与重金属汞(Hg)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草甸棕壤和黑土4个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土壤添加豆磺隆和呋喃丹后,转化酶变化幅度分别为-12%~7%和-6%~7%,表明2种农药对土壤转化酶的毒性较小;Hg对转化酶最大抑制率为22%~35%,二者之间呈显著的对数负相关关系,表明Hg对转化酶的毒性较大,转化酶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Hg污染的监测指标,通过对数方程计算出4个土样的生态剂量(ED50)分别为76.68,727.49,236.52,316.59mg/kg;Hg和2种农药之间普遍存在交互作用,豆磺隆与Hg复合污染引起土壤转化酶最大净变化量(△I)为对照的-12%~15%,呋喃丹和Hg为-25%~-6%,有机质对复合污染产生的毒性有明显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58.
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水稻中的残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混合除草剂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水稻上的残留分析方法,并研究了其在水稻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经乙腈超声提取、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和Pesticarb/NH2SPE净化后,通过HPLC-UVD检测.该方法对水稻植株、糙米、稻壳和土壤中的吡嘧磺隆最小检出量(LOD)为2.0×10-10g;田水中的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最小检出量(LOD)为1.0×10-10g.该方法对水稻植株、糙米、稻壳和土壤中的苯噻酰草胺最小检出量(LOD)为2.0×10-10g.试验结果显示,8%吡嘧·苯噻酰颗粒剂施药量分别为675 g(a.i.)·ha-1(其中吡嘧磺隆为42.2 g(a.i.)·ha-1)和1012.5 g(a.i.)·ha-1(其中吡嘧磺隆为63.3 g(a.i.)·ha-1),施药1次,2010年北京施药后120 d,安徽施药后92 d,湖南施药后70 d收获期糙米、植株、土壤和稻壳中吡嘧磺隆的残留量均低于0.01 mg·kg-1.  相似文献   
59.
以我国本土野生植物苘麻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和萌发实验,研究了苯磺隆和莠去津2种除草剂施用于苘麻花期对收获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苯磺隆和莠去津均对苘麻繁殖具有延续影响.苯磺隆对苘麻的种子萌发百分率和平均发芽时间影响不显著,而使种子萌发初始时间提前或推迟,随着浓度增加变化无规律性.大田推荐剂量浓度的苯磺隆(22.5g ai/hm2)抑制第7天幼苗生长特别是子叶下胚轴生长,而低于大田推荐剂量的6个浓度均促进第7d幼苗生长.大田推荐剂量浓度1/16的莠去津(75g ai/hm2)处理后所获得种子萌发百分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和其它处理获得的种子萌发百分率,施用大田推荐剂量(1200g ai/hm2)和大田推荐剂量浓度1/4的莠去津(300g ai/hm2)使种子初始萌发时间显著推迟.莠去津使种子平均发芽时间显著增加,大田推荐剂量浓度1/64(0.35g ai/hm2)和1/4的莠去津抑制第7天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60.
砜嘧磺隆降解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行砜嘧磺隆污染的生物修复,从农药厂废水排放口的污泥中,通过富集培养和平板稀释法,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降解砜嘧磺隆特性的菌株N2.通过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沙雷氏菌属(Serratia marcecens);该菌株降解砜嘧磺隆的最适温度为30~35 ℃,最适pH值为6.0,适宜接种量(预培养24 h,离心后用缓冲液洗涤的菌种OD_600值为0.897)为1.0%(V/V),在72 h内对20 mg/L的砜嘧磺隆降解率为93.71%;随砜嘧磺隆质量浓度升高,降解率下降.研究表明该菌株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