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6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322篇
安全科学   104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894篇
基础理论   170篇
污染及防治   86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96篇
灾害及防治   7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研究地表载荷对硬岩区埋地管道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管-土耦合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地表载荷大小、作用面积、管道压力、管道径厚比及回填土弹性模量对管道应力分布、塑性应变、椭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压载作用下,高应力区首先出现在管道顶部且呈椭圆形;随着地表载荷及其作用面积的增大,管道高应力区逐渐扩大,管道截面左右两侧也出现应力集中;随着回填土弹性模量、管道壁厚及内压的增加,管道顶部高应力区及最大等效应力均减小。塑性应变首先出现在管顶,且塑性区随地表载荷、载荷作用长度增加而增大,随回填土体弹性模量及管道壁厚增大而逐渐减小;当内压为0~4MPa时,管道塑性应变及塑性区随内压的增大而减小。管道椭圆度随回填土体弹性模量、管道内压、壁厚增加而逐渐减小,随地表压载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82.
<正>据英国《卫报》近日报道,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最新公布的上层海洋(0~2000m)热含量曲线图显示,2014年全球海洋继续变暖.人类活动引发了气候变化,但是仍有许多人否认这一事实,且他们宣称2014年并不会是太热的一年.但是近期一系列地表气温报告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2014的平均气温已创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83.
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平台,编制材料本构模型子程序UMAT,采用粘弹性人工边界条件模拟能量开放系统的边界,利用二次开发后的ABAQUS软件,模拟了隧道与围岩系统的三维地震反应,对比分析了不同入射角度下隧道结构与围岩土体的地震反应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土体产生了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主要表现为地表沉降;在斜入射条件下,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地表沉降显著增大,且沉降最终趋于稳定的时间有延长的趋势;均质地层中的大跨度长距离隧道结构,其横向地震反应受入射角的影响较大,表现为随着入射角的增大,结构的竖向沉降以及Mises应力显著增大;其纵向地震反应受入射角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4.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两种重要的地物类型,园林绿地和水体对城市热岛均有明显的降温效应,因此对其进行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利用TM影像数据提取了区域的地表温度(LST)、植被覆盖度(FV)以及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等生物物理信息,同时借助空间统计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对区域典型园林绿地和水体地表温度的空间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市5城区的地表温度以低温区和中温区为主。高温区与极高温区也占有较大比例,两者占市区总面积27.8%,较全市平均地表温度高约2~4℃,整体上呈现显著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园林绿地和水体的平均地表温度分别为26.76和24.86℃。相关性分析揭示,城市园林绿地和水体面积与其内部地表温度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sig=0.001),园林绿地的FV、水体MNDWI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sig=0.015和sig=0.038),说明地表温度随着上述参数的增大而降低。除典型水体面积与地表温度的拟合曲线为对数函数之外,其他参数的最佳拟合效果均为线性。缓冲区分析说明,不论是城市园林绿地还是水体,都会对外围一定区域的热环境产生影响。伴随城市园林绿地与水体样区缓冲带距离的增大,外围区域的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但这种趋势随距离变化在不断减弱,其有效影响范围在距样区边界120~240 m处。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城市中较大面积的公园绿地或水体其降温效应要比面积较小者显著,而水体对于周围热场的影响和敏感度要强于园林绿地。  相似文献   
85.
该文根据下凹式绿地的原理设计构建了实验室小试装置,以人工配水模拟道路径流,研究下凹式绿地对径流雨水中总磷(TP)、溶解性磷(DP)和溶解性无机磷(DIP)的削减效果,探讨了设计暴雨重现期、雨水管超高、进水污染物负荷对下凹式绿地削减道路径流中各形态磷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下凹式绿地对磷具有明显的削减效果,总磷(TP)、溶解态磷(DP)、溶解态无机磷(DIP)的总量削减率平均为86.28%、77.02%、78.17%。设计暴雨重现期和雨水管超高对下凹式绿地削减磷的效果有一定影响,重现期越小,雨水管超高越大,磷的削减效果越好。经下凹式绿地处理后的径流中TP的去除率在两种进水污染物负荷条件下基本相等,DP、DIP的去除率受进水污染物负荷的影响,高负荷进水的去除率大于低负荷进水。  相似文献   
86.
北京市道路积雪污染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9~2012年对北京市区道路旁积雪的取样,分析了积雪中污染物的浓度和特性,并对国内外普遍关注的融雪剂污染问题及其控制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道路积雪中+NH 4-N、TN、TP、COD、SS、Cd等污染物主要来自交通活动,氯化物主要来自氯盐融雪剂;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比,道路积雪中主要污染物为NH+4-N、TN、COD、BOD和氯化物,Cu、Zn、Pb、Cd等重金属的污染水平不高,可达到Ⅴ类水体标准;相同地点近似降水量条件下,积雪中TP、COD、SS的平均浓度高于降雨径流;北京市交通主干道及人行道上喷撒氯盐融雪剂的量高于国外道路,控制其污染主要通过源头减少使用量、使用替代融雪剂、严格融雪剂标准和使用方法、严肃责任追究、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87.
裂隙对雾龙洞岩溶发育及地下径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尝试利用裂隙测量结果探究区域岩溶发育规律。采用统计窗口法对湖北鄂西地区雾龙洞岩溶流域的碳酸盐岩地层进行了大量的裂隙测量,分析了流域内裂隙发育的情况,研究了裂隙的几何参数——倾向、倾角、隙宽、线密度、面裂隙率等在不同层位、不同裂隙分组内的变化情况;结合构造、岩溶洼地发育方向、洞穴野外探测结果,综合分析了裂隙发育对本区岩溶发育的影响;运用渗透张量理论对岩溶流域裂隙的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雾龙洞岩溶流域地下水的主要渗流方向形成的原因,对查明雾龙洞岩溶流域岩溶发育规律以及地下水的运移、赋存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8.
溶解无机碳昼夜动态变化对河流水体碳通量的估算有重要影响。本文选择由地下水补给且富含水生植物的典型河流,开展高分辨率水文地球化学监测和高频率水样取样工作,分析了水化学的昼夜动态变化特征,钙与无机碳昼夜循环产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控制机理,估算了钙与无机碳昼夜通量。结果表明,白天pH、SIC上升,产生钙沉降和水体无机碳(主要为HCO-3)含量的下降,夜间得到地下水的补给,Ca2+和HCO-3浓度回升。监测期间,官村地下河出口地表河流钙与溶解有机碳的流失或沉降量分别为69.04kg/d和168.68kg/d,即51.14g/(m·d)和124.95g/(m·d),分别占输入量的6.2%和4.7%。受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钙化作用控制,沿流程发生无机碳向有机碳转化,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碳汇。  相似文献   
89.
下凹式绿地具有蓄渗雨水、削减洪峰流量、净化雨水、防止土壤侵蚀等优点,且投资少,是一种能同时满足环境、生态、经济等多重效应的新型雨水利用措施;它的应用将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匮乏和降雨地表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城市内涝.在介绍下凹式绿地对降雨径流控制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下凹式绿地对雨水的蓄渗、净化作用及其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0.
利用实验室内建立的河流岸坡展开对地表径流中氨氮在模型内部沿程净化效果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河流岸坡对氨氮的去除率在90%以上;沿程氨氮浓度在缓坡模型的第二断面、第三断面的浓度及净化效率较为稳定,而在陡坡模型中的第三断面浓度及净化效率均出现较大波动;此外,合理的进水负荷使两种河流岸坡对氨氮的去除率稳定在96%左右;相比较而言,缓坡模型沿程对氨氮的净化效率要比陡坡模型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