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4篇 |
免费 | 120篇 |
国内免费 | 34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7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61篇 |
综合类 | 904篇 |
基础理论 | 172篇 |
污染及防治 | 104篇 |
评价与监测 | 51篇 |
社会与环境 | 96篇 |
灾害及防治 | 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73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95篇 |
2010年 | 71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生物炭配施缓控释肥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太湖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肥(CRF)、生物炭配施控释肥(BC+CRF)、生物炭配施稳定性肥(BC+SF)、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BC+CRF+SF)4种施肥处理对稻田田面水p H、氮素动态变化、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面水平均p H介于5.64~8.15,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田面水p H降低3.16%~4.48%.田面水平均全氮(TN)质量浓度介于19.05~25.23 mg·L~(-1),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田面水TN质量浓度显著降低4.75%~6.58%.田面水无机氮素以铵态氮(NH_4~+-N)为主,NH_4~+-N和硝态氮(NO_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介于0.01~17.26 mg·L~(-1)和0.24~3.11mg·L~(-1).与单施控释肥相比,各处理田面水NH_4~+-N和NO_3~--N质量浓度分别显著降低35.89%~48.78%和20.54%~37.01%.生物炭配施稳定性肥显著降低了田面水NH_4~+-N和NO_3~--N质量浓度,有效减少无机氮素径流流失风险.TN、NH_4~+-N、NO_3~--N径流流失量分别介于16.24~18.09、1.76~2.22、0.76~1.38 kg·hm~(-2).与单施控释肥相比,各处理TN、NH_4~+-N、NO_3~--N径流流失均有不同程度削减.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显著削减了氮素径流流失,有效降低区域稻田氮素面源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852.
西安市某文教区典型下垫面径流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安市某文教区路面、屋面和绿地设置径流采样点,采用人工时间间隔采样法对2016年8月~2017年2月的3场降雨径流和2场融雪径流全程采样,测试径流过程SS、COD、TN、TP、Pb、Zn、Cu、Cd、Ni、Cr、PAHs、溶解态COD、溶解态重金属和溶解态PAHs的浓度以及颗粒物粒径d50,研究各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水平及出流规律,比较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各类下垫面降雨径流主要污染物均为SS、COD、TN、Pb、Cr,路面和绿地径流中SS的EMCs均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3类下垫面降雨径流COD、TN、Pb、Cr的EMCs均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PAHs与国内相关研究相比属于中等污染水平,路面、屋面和绿地径流的EMC分别为266.8~389.8ng/L、254.9~303.0ng/L和231.2ng/L.路面径流SS、COD、Zn、Pb、Cu、PAHs浓度高于屋面径流,而TN、TP、Cr等指标则相反,表明径流中TN、TP、Cr主要源于大气干湿沉降,而交通排污对SS、COD、Zn、Pb、Cu、PAHs等有较大输入贡献.3类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浓度输出规律差异显著,路面径流污染物初期浓度较大,受雨期交通排污影响中后段波动剧烈,屋面径流污染物浓度随径流历时持续降低且趋于稳定,绿地径流污染物浓度沿程变化相对较小.降雨强度对总量污染物浓度输出的影响大于溶解态污染物,表现为d50与降雨强度呈现良好的相关性.因降雪期间污染物持续累积且径流量较小,路面融雪径流污染物浓度远大于降雨径流,而屋面融雪径流因流量较小导致携带污染物的能力较弱故水质优于降雨径流. 相似文献
853.
在西安市城市主干道南二环路建立路面径流采样站,利用自制流量等比例采样装置,采集2009年4-9月的16场降雨路面径流,采用累积曲线法试验研究路面径流中颗粒物的沉降性能和粒径分布,并就降雨特征对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降可有效去除颗粒物,沉降60 min和2 h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4%和86.3%. 要达到45%、60%和80%的沉淀去除率,表面负荷应分别为1.1~9.3 cm/min、0.6~5.9 cm/min和0.1~2.7 cm/min.沉淀去除率每提高10%,表面负荷相应减少1.3~3倍. 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呈宽幅变化,d10、d50、d90分别为3~23 μm、17~56 μm和40~65 μm,表明径流中颗粒物以粒径3~65 μm的细颗粒为主. 最大降雨强度与颗粒物粒径相关性较强,其他因子与颗粒物粒径相关性不强,降雨强度是影响径流中颗粒物粒径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54.
研究了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2012年10月和11月4次采集的地表颗粒物的粒度特征,结果表明,奥体公园整体以中小粒径76~830μm的颗粒物为主.人流量较大的区域颗粒物较粗,而有车辆通过或工地附近的区域颗粒物以粒径<300μm为主且更易在中等车流量的道路累积.说明人流量对道路地表颗粒物的组成影响有限,交通流量、建筑施工行为是影响城市公园颗粒物组成的重要因素.雨前干燥期影响颗粒物组成:随着雨前干燥期(≤15 d)的增加,粒径>300μm的颗粒物地表累积量不断下降,粒径<150μm的累积量不断上升,而150~300μm粒径范围的颗粒物受干燥期的影响不明显.道路的材质明显影响颗粒物的累积,与石材路面相比,地表颗粒物更容易在公园沥青路面累积,可以通过改进公园道路的设计,如采用石材路面,降低道路的粗糙度,从而减少颗粒物对公园水体的污染. 相似文献
855.
灰色马尔柯夫模型在地表水体DO浓度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灰色马尔柯夫模型是一种随机预测模型,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经济的预测中,本文利用灰色马尔柯夫模型对某平原河段DO浓度进行了预测。经验证,灰色马尔柯夫模型适用于对地表水体DO浓度预测,并具有相当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使模型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56.
合流制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染CMB法源解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上海市某合流制排水系统服务范围内的地表径流、旱流污水和管道沉积物的污染物特性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污染源的污染特征,确定Zn、NH+4-N、P的含量分别在地表径流、旱流污水和管道沉积物中具有特异性且相对稳定,提出以Zn/P、NH+4-N/Zn、P/K这3个无量纲比值作为上述3个排放源各自的特征参数,据此探讨了CMB法在合流制雨天溢流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旱流污水和管道沉积物对溢流污染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2.8%、12.2%、23.8%,解析结果可基本反映CSO污染的构成情况.研究方法与结果为合流制系统雨天溢流污染源解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57.
在平原高潜水位地区,井工煤矿地下煤层开采后,其地表沉陷区易发生积水.本文根据梁北煤矿改扩建工程特点,结合井田浅层地下水埋深、自然环境特征等,对该矿井沉陷区可能出现的积水范围进行预测,并对预测方法、过程及结果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58.
859.
为揭示再生水回灌农田所引入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土壤结构性质与水流运动特征的影响,通过室内灌水入渗试验研究了再生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0、0.001、0.01和0.1倍临界胶束浓度)、灌水频率(1d1次、2d1次、3d1次)、再生水-清水交替灌溉模式(纯再生水灌溉、再生水-清水交替灌溉)条件下受灌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比、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斥水性、地表入渗性能和入渗水流运动非均匀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再生水中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和灌溉频率的增大,受灌土壤容重减小、非毛管孔隙比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大、土壤斥水性增强、地表入渗能力降低、优先流运动非均匀程度增大,从而也增大了农田灌水管理难度;当再生水-清水交替灌溉中的清水淋洗频率增大时,受灌土壤容重增大、非毛管孔隙比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但却降低了土壤的斥水性、增大了地表入渗能力并降低了土壤优先流运动的非均匀程度,有利于节省灌水时间、提高灌水效率. 相似文献
860.
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半干旱地区农田地表粉尘释放特征,采用野外观测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地表特征与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相关性、不同季节和不同地表土壤类型与地表粉尘释放的相关性,得到了半干旱地区农田粉尘释放通量.结果表明,半干旱地区裸露的农田中沙壤土农田地表粉尘释放通量最大,地表粉尘释放通量为21~39 μg·m-2·s-1; 其次是壤土农田,地表粉尘释放通量为12~19 μg·m-2·s-1; 黏壤土农田地表粉尘释放通量最小,在5~8 μg·m-2·s-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