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14篇 |
免费 | 120篇 |
国内免费 | 34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7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61篇 |
综合类 | 904篇 |
基础理论 | 172篇 |
污染及防治 | 104篇 |
评价与监测 | 51篇 |
社会与环境 | 96篇 |
灾害及防治 | 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73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95篇 |
2010年 | 71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江苏地表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与水体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其受外界干扰后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反映水体受污染的性质和程度。2008年,对江苏省主要饮用水源地,长江、京杭大运河等主要河流及太湖等重点湖泊开展底栖动物调查与评价研究,共设置调查点位154个。江苏主要饮用水源地底栖动物的物种数量为78种,主要河流发现底栖动物96种,主要湖泊底栖动物发现65种。从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看,主要湖泊的底栖生物多样性状况优于地表水源地和主要河流,丰富和较丰富所占比例合计达58%;主要河流的评价结果最差,丰富和较丰富所占比例合计仅达30.7%,存在11.3%物种多样性极贫乏的点位,且大部分水体底栖动物组成以耐污种为主,优势种为极耐污的霍甫水丝蚓,水质状况劣于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湖泊。 相似文献
922.
按照地表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对驻马店市地表水体进行采样,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两条铝分析线,对所采各个断面水样中的铝浓度进行分析测定,分析得出了流域内地表水中铝含量的一般特征,为下一步地表水体环境质量标准中增设铝项目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23.
924.
以不同介质(砂,铁锰复合氧化物,给水厂铝污泥)的生物滞留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道路雨水径流溶解性有机物(DOM)与重金属协同污染对生物滞留系统中Cu~(2~(6+))、Pb~(2~(6+))、Cr6~(6+)和Cd~(2~(6+))截留和释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DOM协同污染促进了生物滞留系统对Cu~(2~(6+))和Pb~(2~(6+))的截留,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12%和2%—7%;抑制了对Cr6~(6+)和Cd~(2~(6+))的截留,去除率分别下降了3%—10%和1%—5%.对同一种介质生物滞留系统来说,前期累积重金属时径流DOM协同污染的生物滞留系统中重金属的释放量低于无DOM协同污染系统,使其淋出液重金属浓度降低.与惰性介质生物滞留系统相比,强化介质生物滞留系统对重金属的截留效果更易受到径流DOM协同污染的影响,且强化介质生物滞留系统所截留重金属更不易释放. 相似文献
925.
根据重庆市棕榈泉住宅区雨水径流处理人工湿地的进水特点和运行特点,考察了该人工湿地恒定负荷下对铅的长期去除效果和单场降雨冲击负荷下铅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住宅区径流中铅浓度随季节性降雨特征变化明显,主要以非溶解态存在。在平均HRT为56 h的日常进水负荷下,人工湿地对铅长期表现出明显而稳定的去除作用,平均去除率达到84.9%,去除负荷达到10.5 mg/(m2.d),出水浓度和去除率受季节变化影响不明显。铅浓度在人工湿地内沿程下降,湿地系统前端潜流床内的去除作用最为明显。在冲击负荷分别为7.3和8.7倍日常负荷、持续时间分别为1.5和2.5 h的两场降雨中,人工湿地铅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22%和38.12%。人工湿地对暴雨高冲击负荷具有明显的缓冲作用,对铅的去除效果受单场降雨进水流量曲线、进水水质曲线以及雨前储存容积大小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26.
采煤沉陷区耕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研究了焦作矿区韩王矿沉陷区不同沉陷部位和不同深度耕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区比较,沉陷区耕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赋存特征及微生物类群组成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沉陷区表层(0~5 cm)、上层(5~10 cm)、中层(10~20 cm)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均明显减少,而下层(20~40 cm)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明显升高。沉陷区表层、上层土壤细菌数量所占微生物总数比例分别降低了20.64%和13.17%,而放线菌数量所占比例分别升高了20.69%和12.66%。沉陷区表层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降低了1.5%、17.5%、22.0%、35.3%、20.4%和5.4%。不同沉陷部位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部分酶活性指标空间异质性显著(p0.05)。沉陷区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蔗糖酶、磷酸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较对照区均具有不同的垂向分布特征。表明采煤引发的地表沉陷使耕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导致沉陷区耕地退化、生产力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7.
滇池东南岸农业和富磷区入湖河流地表径流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方法,通过8次常规监测,对滇池东南岸10条以农业面源和受磷矿开采区影响的入湖河流的地表径流及其水质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空间差异性。在南岸选取降雨过程相同的3条河流,开展暴雨径流监测,探讨污染物在降雨过程中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新宝象河的平均流量为2.6 m3/s,占总入湖流量的26.5%;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是滇池的主要污染指标,许多河流均已严重超标。河流水质在空间上可分为3类,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氮、总磷、溶解磷、硝态氮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达到了53.636%,氮、磷含量是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贡献因子。降雨条件下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浓度增长迅速,流量、悬浮物与大多数水质指标均有相关性,磷矿开采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在降雨条件下更加明显,其悬浮物浓度在降雨条件下比只受农业面源影响的河流最高高出1.9倍。 相似文献
928.
在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开展了晋江西溪流域茶园和裸地的径流产沙及氮磷养分流失过程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强度下,3种下垫面径流和产沙量顺序均为:裸地>2年茶园>4年茶园,径流量与产沙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对地表径流水相而言,2年茶园、4年茶园和裸地的TN流失量分别为:461.29、129.38和107.86 mg/m2;NO3-N流失量分别为:286.42、98.58和103.00 mg/m2,均占TN流失量的60%以上;NH4-N流失量分别为:48.67、16.19和4.42 mg/m2;Tp流失量分别为:34.71、16.47和23.88 mg/m2.对径流泥沙相而言,2年茶园、4年茶园和裸地的TN流失量分别为:379.28、44.81和747.16 mg/m2,占流失总量的比重在25.72%~87.93%之间;TP流失量分别为:27.94、4.17和58.85 mg/m2,占流失总量的比重在53.42% ~68.36%之间.茶园的N、P主要随径流流失,而裸地以泥沙迁移为主.这说明茶叶种植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应,且种植年限较长的茶园可显著减少随径流泥沙进入水体中的N、P元素. 相似文献
929.
该文以川中丘陵地区自贡市为例,利用Landsat 8数据,采用单窗算法反演研究区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应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丘陵地区多个因子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9个可量化因子中归一化建筑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t-up Index, NDBI)和土壤指数(soil index, SI)呈正相关,其余因子呈负相关。从单个因子对LST的影响大小来看,SI是影响川中丘陵地区LST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分别为土地利用、NDBI、归一化水汽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Moisture Index, NDMI)、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海拔、土壤类型、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odified NDWI,MNDWI)、降雨、坡度、坡向。 相似文献
930.
采用趋势分析方法、累积距平曲线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了察汗淖尔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和降水、气温和蒸发量等气候因素的年际变化特征和突变年份,利用像元二分法获取199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FVC),揭示其演变规律和突变性,通过累积量斜率变化比较法得到气候因素和植被覆盖度(FVC)对径流演变的贡献率。结果:(1)1990-2020年察汗淖尔流域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突变发生于2004年;(2)察汗淖尔流域自1990年后呈现降水量下降,气温上升,蒸发量下降,植被覆盖度(FVC)增长的趋势,且降水、气温、蒸发量和植被覆盖度(FVC)的突变年份为分别为2017年、1993年、2006年和2013年;(3)降水、蒸发和植被覆盖度(FVC)对径流演变的贡献率分别为为2.48%、-0.29%和97.81%。因此,人为因素—植被覆盖度的退化是造成流域径流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