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4篇 |
免费 | 96篇 |
国内免费 | 26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0篇 |
废物处理 | 22篇 |
环保管理 | 134篇 |
综合类 | 911篇 |
基础理论 | 195篇 |
污染及防治 | 95篇 |
评价与监测 | 345篇 |
社会与环境 | 19篇 |
灾害及防治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54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62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72篇 |
2015年 | 69篇 |
2014年 | 121篇 |
2013年 | 95篇 |
2012年 | 102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76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82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近年来核事故的频发引起人们对核辐射与防护的关注,治疗锕系核素中毒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络合剂将之排除,邻苯二酚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特点、高度的选择性络合能力以及显著的生理活性,成为促排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对目前邻苯二酚类锕系核素螯合促排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述.基于富勒烯及其衍生物表现出的优良抗氧化性和吸收自由基能力以及邻苯二酚特殊的螯合能力,提出富勒烯基邻苯二酚类新型双功能锕系核素螯合药物.根据富勒烯的化学修饰改性原理和邻苯二酚的分子结构特点,初步设计了富勒烯基邻苯二酚新型螯合物的分子结构,并对所设计分子结构的合理性及合成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2.
光离子化检测器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快速测定空气中苯系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使用光离子化检测器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直接测定空气中mg/m3级苯系物(苯、甲苯、乙苯、邻、间、对位的二甲苯及异丙苯)的快速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00mg/m3,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方法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9~12.5%(5mg/m3),3.4~7.9%(30mg/m3),方法最低检测限达0.2~1.0mg/m3。 相似文献
113.
采用GC-MS测定了典型综合印染废水处理厂废水和污泥中芳香烃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原水中苯系物总量为203.96±15.18μg·L-1,其中二甲苯占62.7%,尾水中苯系物总量为0.2±0.029μg·L-1,整个处理工艺对苯系物的去除效率为99%.原水中多环芳烃(PAHs)总浓度达1349.51±35.77 ng·L-1,以3—6环为主,主要富集在颗粒物上.整个工艺对PAHs的去除效率为95%,尾水中PAHs总浓度为65.81±20.99ng·L-1,以2—3环为主.干污泥中PAHs含量高达2996.10±151.0 ng·g-1,污泥吸附为水相中PAHs去除的主要机理之一.印染污泥直接填埋或农用会引起潜在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114.
近年来发现了一类具有偶联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功能的细菌.Paracoccus pantotrophus ATCC 35512是其中最早发现的细菌.通过对该菌株16S rRNA序列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确立其为一个新种Paracoccus pantotrophus,ATCC 35512被确定为模式株.该菌株的异养硝化一好氧反硝化偶联途径假说被提出,其反应途径中涉及的一系列酶和电子传递体也陆续被纯化研究.本文综述了对该菌株系统分类、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硝化-反硝化偶联假说及氮循环酶系等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揭示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现象的研究方向.表2参50 相似文献
115.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Psracoccus pantotrophus ATCC 35512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发现了一类具有偶联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功能的细菌.Paracoccus pantotrophus ATCC 35512是其中最早发现的细菌.通过对该菌株16S rRNA序列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确立其为一个新种Paracoccuspantotrophus,ATCC 35512被确定为模式株.该菌株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偶联途径假说被提出,其反应途径中涉及的一系列酶和电子传递体也陆续被纯化研究.本文综述了对该菌株系统分类、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硝化-反硝化偶联假说及氮循环酶系等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揭示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现象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6.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生态环境恶化.经过一系列治理保护措施,水质得到改善.利用统计学、Piper三线图和Gibbs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来源,揭示了汾河流域地表水水质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汾河干流地表水中主要水化学组分沿着径流路径含量逐渐增加;汾河上游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3·SO4·Cl-Ca·Na·Mg为主,中游和下游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以SO4·HCO3·Cl-Ca·Na·Mg为主.汾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和蒸发结晶作用影响,而降雨影响较小.Na+和K+主要来源于蒸发盐岩的溶解以及周边黄土中含Na矿物溶解,水体中Ca2+、Mg2+和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的溶解,SO42-除来源于石膏的溶解,还可能来源于汾河周边黄土层中硫化矿物的溶解.干流地表水δD和δ18 O平均值分别为-62.60‰和-8.42‰,氢氧同位素特征进一步表明其主要受蒸发作用的影响.流域内支流及岩溶水水化学组分差异较大.结果可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7.
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中14种有机磷酸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传统固相萃取耗时长、工作量大、有机溶剂使用量多相比,本文建立了一种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同时测定地表水中14种有机磷酸酯的新方法.地表水样过膜后,直接注入在线固相萃取净化装置,经净化后进入分离柱分离,用乙腈和0.1%的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对14种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该方法分析时长13.0 min,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8,地表水和自来水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64.8%—113%,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2%—9.3%,检出限为0.1—2.7 ng·L~(-1).与常规方法相比,该方法提高了分析通量和灵敏度,准确度好,操作简便,适用于地表水和自来水中有机磷酸酯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8.
应用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HPLC-MS/MS)技术,建立了地表水中10种抗生素(甲氧苄啶、氨苄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噻肟钠、红霉胺、罗红霉素、螺旋霉素、磺胺甲恶唑、克拉霉素、夫西地酸钠)的分析检测方法.水样经过HLB小柱浓缩萃取之后,以反相色谱柱Shim-pack XR-ODS为分析柱,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采用HPLC-MS/MS多反应监测(MRM)离子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方法的方法检出限(MDL)为0.0056—3.9675 ng·L~(-1),基质加标回收率为50%—127%,平行样品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1%(n=6).该方法操作简单、定性定量准确,检出限低,能够满足测定地表水环境中抗生素痕量残留的分析要求.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北京地区清河地表水中上述10种抗生素的残留状况. 相似文献
119.
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农田处置,使大量抗生素进入环境,从而对环境生物产生潜在危害.为了研究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对玉米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水培发芽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下,诺氟沙星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玉米幼苗对诺氟沙星的吸收与传输的影响;另外还研究了诺氟沙星对玉米幼苗生物量、自由基水平、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诺氟沙星能被玉米根吸收并传输到地上部分.0.5mg·L-1~50mg·L-1的诺氟沙星暴露均不影响玉米的发芽率.当诺氟沙星浓度大于1mg·L-1时,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其敏感指标依次为根重>根长>芽长>芽重.诺氟沙星暴露使玉米根、芽中MDA含量明显增加,玉米根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的活度有显著改变,这表明诺氟沙星暴露能够引起玉米体内的氧化损伤.用电子自旋共振结合二级自由基自旋捕获技术测定了玉米根中自由基水平,发现诺氟沙星能够引起玉米根中大量羟基自由基的产生,为诺氟沙星引起玉米幼苗的氧化损伤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0.
胶束形态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增溶典型苯系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0℃条件下,浓度为1.2×10-4mol·l-1—2.88×10-2mol·l-1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溶液的吸光度及相应浓度条件时对典型苯系物(苯、甲苯和乙苯)的增溶作用.利用表面活性剂的紫外吸收随浓度变化这一特性,从其不同的拐点处求得CTAB的第一、第二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7.2×10-4mol·l-1和9.6×10-3mol·l-1.在实验浓度范围内,CTAB溶液对苯、甲苯和乙苯的表观溶解度增溶曲线上同样得到两个拐点,即苯7.2×10-4mol·l-1和9.6×10-3mol·l-1,甲苯7.2×10-4mol·l-1和7.2×10-3mol·l-1以及乙苯7.2×10-4mol·l-1和9.6×10-3mol·l-1,这与第一、第二临界胶束浓度相等或相近.由于溶液中CTAB胶束形态随浓度增加而变化,表明胶束形态对CTAB增溶苯系物的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