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150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51.
从围填海负面生态影响的货币化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将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物质性产品和条件的供给服务;另一类是提供其他非物质性的服务,包括调节、文化和支持服务,并对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四类服务各自包含的具体子服务加以识别.在此基础上,针对海岸带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类服务自身的特点,运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调查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提出了围填海造成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的货币化评估技术选择的基本框架,并构建了四类服务(子服务)损耗货币化的相应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252.
东昆仑中段是昆仑山地区基础研究的热点,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类型多样.对构造混杂岩地层必须坚持活动论思想,采取以反序方法,有助于正确进行构造古地理的恢复.对成层有序的浅变质砂岩、板岩必须摒弃传统做法,即按一个岩系的自然成因单元结构进行.通过对东昆仑中段构造构混杂岩的万保沟岩群研究.获得了洋岛地层序列的新认识,识别了东昆仑中三叠世希里可特组的存在.对巴颜喀拉山群作了许多新研究,对中新世地层取得了重大发现,提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具体时间和一系列特点.  相似文献   
253.
为阐明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N-AD)菌群的空间分化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本研究沿着水生-湿生-旱生的陆向梯度采集沉积物/土壤样品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环境因子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副球菌属主要分布于水生环境,陶厄氏菌属、不动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主要分布于湿生环境,芽孢杆菌属、节杆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主要分布于旱生环境;沿着陆向梯度,ShannonWeiner和Pielou指数均呈先升后降趋势,Simpson指数呈上升趋势.黏粒、粉粒、硝态氮含量对潜在HN-AD菌群组成陆向分异的总解释度分别为79.51%、8.15%、7.81%,砂粒、粉粒、含水量对潜在HN-AD菌群多样性陆向分异的总解释度分别为89.79%、4.34%、2.75%,这些环境因子均发挥直接作用.HN-AD菌群组成及多样性指数存在明显的陆向分布特征并与粉黏粒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废水处理和土壤修复领域寻找新型HN-AD微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4.
填海造陆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高儒  许学工 《生态环境》2011,20(4):761-766
填海造陆是沿海地带缓解人地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方兴未艾。作为大规模的人类干扰活动,填海造陆必然对海岸带系统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需要从自然地理过程的各个要素和人类社会组成的环境系统的统一协调发展中,寻求填海造陆的科学方案,实现海岸带的有序利用。文章结合近年来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填海造陆对于土地、水文、生态及气候、原料源地等多方面的环境效应及其关联。结果发现:(1)填海造陆对环境的负效应在种类上多于正效应;(2)填海造陆的影响范围遍及从海到陆的整个海岸带区域;(3)填海造陆效应具有从短期扰动事件到长期生态和物理过程的宽域时间尺度;(4)填海造陆各个效应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和促进机制。未来应加强填海造陆对陆地滨海地区的影响,对气候和海洋地貌等长期自然过程的效应,以及各方面环境效应间的正负反馈机制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55.
为揭示近期中国沿海主要海湾形态的变化特征,基于Landsat影像提取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中国沿海主要海湾的空间信息,以海湾岸线类型结构、岸线开发利用程度、海湾面积、海湾形状和平面重心位移作为评价指标,分析2010—2020年中国沿海主要海湾的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10年间中国沿海主要海湾岸线长度及结构变化显著,自然岸线长度和保有率下降;(2)海湾岸线开发利用程度上升,但上升速度开始放缓,大多数海湾属于中等开发程度;(3)海湾面积持续萎缩,但萎缩速度放缓,渤海海区海湾的面积萎缩幅度最大且速度最快;(4)海湾形状的变化趋势存在南北差异,北方趋于复杂,南方趋于简单,总体则趋于简单;(5)海湾平面重心在2015年后趋于稳定,位移距离减小,位移速度放缓。总的来说,海湾形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以围填海为主的人类活动,国家层面近年来实施的围填海管控政策和措施已在海湾形态变化方面初步显现成效。研究认为,应对中国沿海的海湾进行基本功能定位和划分,实施精细化分类管理,促进海湾区域“三生空间”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256.
基于意愿调查法,同时使用支付卡式和单边界二分法式诱导技术,调查人们对于胶州湾围填海生态环境损害进行恢复的支付意愿,推断围填海的年生态损害值及单位围填海的生态成本。结果表明,使用单边界二分法时,人们平均每年愿意为围填海生态损害进行恢复支付591.29元,胶州湾围填海生态损害总价值为19.76亿元/a,单位围填海的生态成本为10.2元/(m2·a);使用支付卡式时,平均每年愿意支付247.53元,胶州湾围填海生态损害总价值为8.22亿元/a,单位围填海的生态成本为4.25元/(m2·a);采用两种方式所得结果作为生态损失值区间,可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该研究结论可为围填海工程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生态补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7.
为了逃离城市的喧嚣,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业余时间走入山里感受大自然。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当你独自爬山探险游玩,或是三五好友结伴踏青出游的时候,遇到紧急情况拨通求助电话,就会有专业的救援人员来帮你脱险。或许当你被解救后还来不及看清他们的模样时,他们已奔赴下一个救援地点。  相似文献   
258.
我国围填海现状、问题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规模的围填海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利益和海洋资源,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文章对我国大规模围填海现状、原因及调控对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的围填海规模大、范围广对海洋资源和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利益驱使是大规模围填海的根本动力,海洋权责模糊和海洋意识淡薄是大规模围填海的重要原因。加强国家主导特别是国家海洋行政部门的职责和权力是实施调控的有效途径,实施科学规划和专家论证辅以公众参与是实施调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59.
采用三角形网格的分步杂交方法,建立胶州湾及邻近海域和前湾海域的二维潮流数值模型,模拟了研究海域的潮流场.根据<青岛港前湾港区港口总体规划(2004年)>,预测了前湾港规划的陆域形成项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计算了项目建成后导致的流速、流向、纳潮量等海洋动力条件的变化.并结合规划项目的建设进度,探讨了项目协同作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青岛市环境规划与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