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75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07篇
基础理论   76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重金属(包括Cu、Zn、Pb和Cd)复合污染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Glomus mosseae对蚕豆(Vicia faba)生长及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接种菌根真菌对蚕豆生物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却显著影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接种菌根真菌对蚕豆吸收4种重金属元素的作用有差异。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法研究接种菌根真菌对蚕豆叶片的DNA损伤的影响,与重金属吸收的结果相吻合。结果表明,接种处理可显著增加蚕豆叶片的DNA损伤程度,这与接种处理可提高植物的重金属吸收相一致。  相似文献   
32.
基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s fungi,AMF)孢子形态学鉴定,研究了藏北高寒草原主要建群植物菌根围细菌数量对AMF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细菌数量1.02×106~2.96×106、3.01×106~6.06×106个/g范围内,Glomus、Acaulospora均为优势属,Scutellospora则均为最常见属;AMF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相对多度、重要值和种的丰度(SN、SR)均呈Glomus>Acaulospora>Scutellospora属的趋势.2)细菌数量较低时(<3.0×106个/g),AMF各属孢子密度、种的丰度(SR)相对较高,Shannon-Weiner指数、物种均匀度指数亦较高,分别达1.774和0.127.3)不同细菌数量条件下,孢子密度随细菌数量的增加而均呈微弱下降,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丛枝丰度则均呈不同程度的提高.细菌数量>3.0×106个/g时,菌根侵染率、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随细菌数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尤为明显.4)不同细菌数量条件下,AMF种的构成呈共有种、共有优势种较多(Glomus属均占绝对比重),特有种、稀有种较少,以及不同优势种孢子密度、相对多度和重要值差异均较悬殊的分布特征.图6表3参25  相似文献   
33.
34.
通过测定2种不同施锌和施铜水平下苗木和离体菌丝中铜锌含量研究了接种外生菌根Suillusbovinus)对欧洲赤松(Pi-nussylvestris)苗生长和微量元素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结果表明菌丝的侵染增加了苗木生长同时也增加了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然而菌根植物中的重金属大部分分布在根部在铜处理中菌根植物地下部分的铜含量是无菌根植物的2.6倍在锌处理中锌是无菌根植物的1.3 倍. 说明菌丝侵染使植物将过量的重金属滞留在根部从而增加了植物对过量重金属的抗性.通过进一步测定培养在过量重金属中的离体菌丝的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随着外界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菌丝分泌物内重金属含量比菌丝内重金属含量增加快说明滞留在根部的重金属可能并没有进入根系而是以某种形态滞留在菌丝分泌物和菌丝内.  相似文献   
35.
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表面存在与之伴生的微生物类群,其中以细菌为主.本文以不同处理方式的珍珠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孢子与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进行共培养试验.试验分为4组:A,孢子经表面消毒;B,孢子表面消毒后并回接伴生菌;C,孢子未经表面消毒;D,孢子存在于土壤接种物中.以灭菌的蛭石为基质,修改的Hoagland营养液作为补充营养,在相对无杂菌的环境中培养3 mo,并取样观察.结果表明,处理A的植株茎叶鲜(干)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根系鲜重无显著差异.菌根侵染率以D处理最高,A与B、C之间存在不显著的差异.产孢数量以A最少,并与B、C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以PCR-DGGE技术分析各处理之间孢子伴生细菌的种群差异.结果显示,A处理与其它处理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它处理间差异较小.分析认为,伴生菌群对G.margarita及其宿主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丛枝菌根真菌对海州香薷生长及其Cu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王发园  林先贵  尹睿 《环境科学》2005,26(5):174-174-180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灭菌土壤中海州香薷生长及其Cu吸收的影响.试验设0,50,100,200,400mg·kg-1等5个外施Cu水平,Glomus caledonium90036(36)、Acaulospora mellea ZZ(ZZ)2种菌剂处理和1个不接AM真菌的对照处理(CK).苗后60d收获植株.结果表明,尽管菌根侵染率随Cu水平的升高而降低,但都高达50%以上,说明AM真菌易于侵染海州香薷.36和ZZ处理在各Cu水平下都显著提高了海州香薷地上和根系干重.在200mg.kg-1及以下各Cu水平时,2种菌剂处理提高海州香薷地上部分Cu浓度,在400mg·kg-1Cu水平时,地上部分Cu浓度在36、ZZ和CK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施Cu水平为0mg·kg-1时,海州香薷根系Cu浓度在36、ZZ和CK之间差异不显著,在50mg·kg-1及以上各Cu水平时,36和ZZ降低海州香薷根系Cu浓度.36和ZZ处理在各Cu水平提高地上部分Cu吸收量,在100mg·kg-1Cu水平时提高根系Cu吸收量.总之,接种AM真菌可以促进海州香薷向地上部转运Cu,提高其地上部分Cu吸收量.  相似文献   
37.
以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为供试植物,采用三室装置对不同接种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磷营养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混合茵根真菌的侵染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接种单一菌根真菌的处理.接种菌根对植物生长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促进作用均较为明显,三种接种处理植物之间的生物量差异不大,接种AM菌根促进了细茵和放线茵数量的增加,对真菌数量略有促进.接种菌根对根际土壤磷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植被的生长,为进一步的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8.
The effect of Ca^2 on the removal of Alexandrium sp. LC3 under HDTMAB stress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toxic effect of HDTMAB on Alexandrium sp. LC3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the presence of Ca^2 , especially under 4 mmol/L of Ca^2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the SH group and MDA content of the cell membrane and membrane permeability weremeasur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SH content of cell member increased, the MDA content and membrane permeability decreased whenAlexandrium sp. was treated with Ca^2 and HDTMAB complex, compared with using HDTMAB only. The data suggested that Ca^2 mightpromote HDTMAB stress resistance of Alexandrium sp. LC3 by reducing the permeability and increasing the stability of cell membrane.  相似文献   
39.
丛枝菌根化大青杨苗木根际微域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接种AM菌根真菌的大青杨苗木根际微区进行系统研究,发现AM菌根真菌对宿主根际微域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试验中选用的Glomus mosseae、G.intraradices、G.sinuosa、G.versifopme等4种AM菌根真菌都与盆栽大青杨苗木形成了菌根复合体。其中G.mosseae、G.intraradices侵染效果最好,侵染率分别是64.4%、67.4%。受两种菌侵染的苗木的生物量分别是对照处理的2.59、2.13倍。AM菌根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没有产生影响,但使根面、根系上的细菌、放线菌、固氮菌的数量显著增加。AM菌根增加了根际土壤磷酸酶、脲酶、蛋白酶的活性,各种酶活性增加量与苗木菌根侵染率呈显著相关。AM菌根使根际pH值降低,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负相关。接种苗木的根际土壤中,可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N、P元素出现富集现象,与菌根侵染率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0.
菌根生物修复技术在沈抚污水灌区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简述了沈抚污水灌区遗留的主要环境问题-芳烃、挥发酚、重金属污染和盐渍化,并从菌根真菌的耐旱性、耐盐性、菌根及其根际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固定和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菌根生物修复技术能针对性地解决沈抚污水灌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展望了其在沈抚灌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