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85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53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文章通过对一株克雷伯氏菌的多环芳烃降解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在以萘为单一碳源的培养条件下,确定此株克雷伯氏菌降解萘的最佳温度、接种量和底物浓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株克雷伯氏菌能够高效降解萘、荧蒽、苯并(a)蒽等多种多环芳烃,且对萘的平均降解率达62.5%。确定该菌株对萘的最佳降解条件为37℃、1 200 mg/L的底物浓度、3%的接种量,且菌株对萘的降解率受底物浓度的影响依次大于受接种量和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为探讨NAP(萘)对金鱼藻的毒性及其机理,采用1/10Hoagland营养液水培法,研究了ρ(NAP)分别为1.25、2.5、5、10、20和40mg/L下金鱼藻中w(叶绿素)、w(可溶性蛋白)、w(GSH)(GSH为还原型谷胱甘肽)、MDA(丙二醛)含量及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在ρ(NAP)为1.25和2.5mg/L时,金鱼藻的各项生理活动与对照组基本没有显著差异(P>0.05). ρ(NAP)越高,对金鱼藻的毒性越大,当ρ(NAP)达40mg/L时,金鱼藻的生理活动受到显著影响(P<0.05). 在胁迫后期(第5、7天),随着ρ(NAP)的增加,w(叶绿素)、w(可溶性蛋白)以及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w(GSH)和MDA含量上升,膜脂过氧化加剧. 说明w(叶绿素)、MDA含量和SOD活性等是金鱼藻对萘胁迫较为敏感的参数,能表征萘胁迫的毒性.   相似文献   
83.
测定地表水中微量亚硝酸盐的灵敏光度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锐  刘汉初  张鸽 《环境工程》2002,20(1):60-61
研制了一种测定微量亚硝酸盐的灵敏光度法。在pH1 0~ 2 0盐酸介质中 ,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乙酮 萘乙二胺形成可溶于水的红紫色染料 ,其最大吸收波长为 5 5 0nm ,摩尔吸光系数为 5 78× 10 4L mol·cm。 0~ 3 6 μg 2 5mL的亚硝酸盐遵守比尔定律 ,方法应用于测定地表水中微量亚硝酸盐 ,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4.
孙静  罗军  张莺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25(B12):12-12,89
通过对测定环境空气中N02盐酸萘乙二胺方法的改进实验,提出低浓度环境标准样品和环境空气样品中N02测定方法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85.
经急性毒性实验,得到萘对成体斑马鱼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1.8 mg·L-1.在此基础上,设置5个浓度梯度:0、 1/6 LC50、 1/4 LC50、 1/3 LC50、 1/2 LC50,研究了在不同的暴露时间下(0.5、 1、 2、 4、 、 14d),萘对斑马鱼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对萘非常敏感,在暴露0.5 d时就受到抑制或诱导.0.5 d后GPx活性整体上被诱导,只在第14 d时高浓度组(1/3 LC50和1/2 LC50浓度组)GPx活性被抑制;GST和GSH则总体上是低于对照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在2d后呈现先诱导后抑制;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在1 d后整体上受抑制.萘对斑马鱼内脏团抗氧化防御系统能产生影响,其变化可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评价暴露于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的鱼类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86.
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测定空气中氮氧化物是《国标》(G B8969-88)和国家环保局颁布的有关分析方法中唯一的方法。各资料中规定的绘制曲线步骤和标准列的体积是相同的,但对曲线的斜率及其变动范围的要求有差异。本文通过实验表明,改变绘制曲线的体积、步骤和加显色剂的速度等因素,可以改变曲线的斜率及其变动范围,并提出了合理的绘制曲线方法。  相似文献   
87.
实验就N-(1-萘基)-乙二胺二盐酸盐对苯胺类测定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测定低浓度苯胺类样品时,N-(1-萘基)-乙二胺二盐酸盐的品质对测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测定低浓度苯胺类样品时建议采用进口N-(1-萘基)-乙二胺二盐酸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8.
沉积物提取液对萘在河流沉积物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行为直接决定其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生物效应与归宿.以往采用背景电解质溶液作为解吸体系的方法,忽略了其与天然水体水化学条件的差异可能对污染物的解吸行为产生的影响,从而造成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在天然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性能评价方法存在较大偏差.本文通过选用沉积物浸出液代替背景电解质溶液的方式来保证吸附-解吸水化学条件的一致性,采用批量平衡的方法对分别采集于凉水河水系(标记为L)以及东江流域(标记为D)的两种河流沉积物样品,进行连续吸附-解吸实验,以考察多环芳烃萘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规律,从而阐明水化学条件的一致性对吸附-解吸过程的影响与重要性.实验结果表明,萘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过程呈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传统的以背景电解质溶液作为介质,研究疏水性有机污染物解吸行为的方法会导致解吸体系的TOC值比模拟天然水体体系减少74.68%~85.01%,这种吸附-解吸水化学条件的差异会增强污染物在沉积物上的滞后性,具体表现为萘在沉积物L和D浸出液中的平均解吸量相比其在背景电解质溶液中分别增加了3.14mg·kg-1和2.40mg·kg-1,平均解吸滞后系数由在背景电解质溶液中的0.04和0.135降低至沉积物浸出液中的0.012和0.072.此现象表明,与纯电解质溶液比较,采用从沉积物中提取的溶解有机碳作为解吸介质,会显著增加萘在沉积物中的平均解吸量,所获得的实验结果更加符合天然水体的实际条件.  相似文献   
89.
垃圾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生成与减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恶英(包括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简称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简称PCDFs)是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强毒害作用的一类有机污染物,因此,二恶英的生成与减量化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垃圾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垃圾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的各种减量化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90.
药用活性化合物(PhACs)在氯消毒过程中生成消毒副产物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典型PhACs物质萘普生(NAP)为研究对象,考察各因素对游离氯与NAP反应的影响,探究NAP氯化机制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NAP氯化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NAP在氯化过程中的降解率和反应速率常数随着NAP初始浓度和氨根离子投加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游离氯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酸性条件下更有利于NAP的氯化反应.基于HPLC-MS/MS分析鉴定出5种含氯降解中间产物,并提出氯化NAP反应机制.ESCOAR风险预测和发光菌毒性分析表明氯化NAP过程中生成了毒性更高的中间产物,对饮用水安全可能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