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83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557篇
基础理论   109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50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不同经营年限对柑橘果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果园是我国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果园面积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15%。因此,研究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的演变规律,对于准确评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时空替代和物理、化学分组的方法比较研究不同经营年限对柑橘果园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组分的影响,旨为果园土壤固碳增汇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时空替代法和物理化学分组的方法比较研究经营年限对柑橘果园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50年代柑橘果园0~20 cm和20~40 cm土层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含量分别比80年代柑橘果园提高了9.6%和23.60%、2.57%和3.63%,其中对0~20 cm土层的影响显著高于20~40 cm,说明果园经营干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50年代柑橘果园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比80年代果园提高27.2%,可溶性有机碳提高20.1%,微生物生物量碳提高5.3%;50年代柑橘园0~1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比80年代柑橘园提高30.3%,但50年代柑橘园的土壤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均低于80年代柑橘园,说明当种植年限超过30年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果园土壤有机碳质量存在退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752.
深圳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物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雾化器-气溶胶化学组分检测仪(ACSM)联用的分析方法,实现了对2013年春季深圳MOUDI多级采样膜(0.056~18μm)中WSOM与无机离子组分的同时测定.结果表明:所测得的水溶性颗粒物总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17.4±2.1)μg/m3,其中有机物和硫酸盐是最主要的两种化学组分;粗、细粒子中的WSOM主要以二次来源为主,且大部分粗粒子中的WSOM可能来源于非均相反应;不同粒径范围WSOM的氧化态(以O/C计)估计值在0.46~1.4范围内,平均为0.96,对应的有机物/有机碳比(OM/OC)估计值在1.8~2.9范围内,平均为2.4,粗粒子中WSOM的O/C比细粒子更高,暗示粗粒子中WSOM可能经历了更多的老化过程.  相似文献   
753.
2015年春节北京市空气质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对2015年春节(2月18~24日)期间北京市PM2.5、PM10、SO2、NO2的浓度及PM2.5组分进行了分析,并基于PM2.5/CO比值法定量估算了除夕夜烟花爆竹PM2.5排放量.结果表明,春节期间北京市PM2.5、PM10、SO2、NO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6.85、184.71、22.14、36.27μg·m-3,比2014年同期分别增长52.61%、92.41%、-40.15%、-0.46%;除夕夜01:00PM2.5、PM10、SO2、NO2峰值浓度分别为412.69、541.63、152.73、51.09μg·m-3,比2014年同期峰值浓度分别增长19.02%、14.37%、76.57%、11.35%;污染物峰值浓度空间分布上人口密集地区浓度水平明显较高;具有烟花燃放特征的指示性PM2.5组分ρ(Cl-)、ρ(K+)、ρ(Mg2+)峰值浓度分别是2013~2014年各项离子年均浓度的18.85、66.72、70.10倍;烟花爆竹燃放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除夕夜北京市区烟花爆竹排放PM2.5总量约为2.13×105kg.进一步分析显示春节半月期间污染源排放量大幅降低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54.
阐述了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1)入流中7个含碳有机物、4个含氮物质、碱度等四大类13种组分的分析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测定了西安市北石桥、电子村两个排放口的城市污水水质。实验结果表明快速可生物降解有机物(Ss)采用间歇实验法、慢速可生物降解有机物(X5)采用测定BOD5间接计算法既操作简单又准确可靠,能为利用活性污泥1号模型进行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模拟及管理提供入流组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755.
胡月琪  李萌  颜旭  张超 《环境科学》2019,40(4):1645-1655
选择北京市具有代表性道路,于2004年9月和2013年5月进行采样,利用再悬浮设备制备道路扬尘PM10与PM2.5样品,并进行化学组分分析,建立了2004年和2013年北京市道路扬尘PM10与PM2.5源成分谱,以分析和探讨北京市道路扬尘化学组分特征及其组分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北京市道路扬尘PM10与PM2.5源成分谱中的化学组分特征均为Ca、Si、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Al、Fe、K、Mg、SO42-和元素碳(element carbon,EC),其在道路扬尘中的含量之和分别为:2004年PM10为46.7303%、PM2.5为56.9198%和2013年PM2.5为38.7478%;占全部被测组分的比例分别为95.9%、94.3%和94.7%.2004年道路扬尘中,环路Si、Al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道路类型,受到的土壤风沙尘影响最小;建筑水泥尘特征元素Ca主干道含量最高,高速五环进京口含量最低;EC在高速五环进京口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道路类型.而2013年PM2.5中被测组分总含量及Si、Al、Ca的含量次干道均显著低于其他道路类型.2013年与2004年相比,北京市道路扬尘PM2.5中除SO42-含量略上升了2.0%外,其余组分含量下降显著,Ca、Si、OC、Al、Fe、K、EC和NO3-下降幅度分别为45.1%、31.5%、17.5%、20.3%、55.6%、33.3%、30.0%和50.3%.结果表明,[NO3-]/[SO42-]比值不能准确反映固定源和移动源相对贡献大小的变化.[OC]/[EC]比值,2004年PM10为9.77±3.88,PM2.5为9.36±3.25,2013年PM2.5为14.41±10.41,北京市道路扬尘存在二次有机碳(secondary organic carbon,SOC),且SOC是道路扬尘PM10与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城市道路扬尘及同一城市不同粒径的道路扬尘成分谱相似度不高,应建立相应的成分谱并适时更新.  相似文献   
756.
为初步探讨利用气溶胶光学指标判别污染物来源的适用性,选取天津市冬季一次重污染过程(2017年11月17—21日),对气溶胶的七波段吸收系数、三波段散射系数及其化学组分进行在线观测及分析,研究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变化,并结合化学组分定性分析污染过程不同阶段的污染来源.结果表明:SSA(单散射反照率)可以从散射性组分和吸光性组分对消光贡献的变化判断污染来源.污染积累期,颗粒物中散射性组分(SO42-、NO3-、NH4+)的增幅高于吸光性组分EC(元素碳),导致污染积累期的SSA值高于污染前期和污染消散期,说明污染积累期存在较明显的二次转化过程.SAE(散射波长指数)可以从粒径角度推断污染来源.此次观测的污染积累期SAE值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在细粒径段(2.5 μm以下)颗粒物粒径有增大的趋势,这主要与颗粒物中无机盐的吸湿增长及颗粒物之间的碰并有关.AAE(吸收波长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吸光颗粒物的类型.污染前期,BrC(棕色碳)在370、470 nm处对光吸收的贡献率分别为50.7%、33.8%;同期PM2.5中ρ(Cl-)、ρ(K+)同步升高,卫星遥感显示,观测点周围有大量火点出现,推测主要受祭祖活动的影响.研究显示,气溶胶光学指标能够从散射性组分和吸光性组分对消光贡献变化、粒径变化、吸光颗粒物类型角度定性解析一部分污染来源,但其对于燃煤源和机动车等重要源类的指示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57.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对上海郊区2015~2017年期间大气新粒子生成进行长期连续观测,结合气象要素、气态污染物和PM_(2.5)化学组分等数据,分析上海郊区新粒子生成特征.结果表明,上海郊区新粒子生成天(NPF)为172 d,占有效天数(942 d)的18. 3%;其中典型新粒子生成天(Event)和新粒子增长-缩小天(Shrinkage)分别为150 d和32 d;NPF天占比春、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高温低湿、太阳辐射强、风速大和降雨量少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新粒子生成;南风、西南风和西风期间Event天占比高,气团主要来自环太湖流域植被覆盖和农业种植区,而Non-NPF和Shrinkage天主导风向为东北、东到东南风.与非新粒子生成天(Non-NPF)相比,Event天各季度SO_2和O_3均高,表明气态硫酸和光化学反应为新粒子生成的关键因素; PM_(2.5)浓度并不均低于Non-NPF天,但PM_(10)值均更高,可能与多相光催化反应有关.Shrinkage天除O_3外,其他污染物浓度均最低,较低的气态前体物导致新粒子增长程度有限.PM_(2.5)化学组分显示,Event天NH_4~+、SO_4~(2-)和NO_3~-无机组分秋季平均浓度高于Non-NPF天,其他季节则相反;有机碳各季节平均浓度均高于Non-NPF天; Shrinkage天各组分浓度最低,但春、夏、冬季有机碳占比均高于Non-NPF天;因此有机物在上海郊区新粒子生成及增长过程中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58.
为研究舟山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主要污染来源,在2016年4月—2017年1月期间利用3个国控点对舟山市PM_(2.5)开展手工监测,并对其主要污染源进行样品采集,基于420个环境样品和13类源样品的化学组分分析,应用CMB-二重源解析技术,对舟山市颗粒物受体成分谱、本地化源成分谱的组分特征和颗粒物的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普陀点的PM_(2.5)浓度均值低于位于主城区的檀枫点和临城点,3个站点的颗粒物浓度分别为(36. 46±19. 40),(40. 92±20. 68),(40. 03±21. 55)μg/m~3。PM_(2.5)受体中以NO_3~-、SO_4~(2-)、NH_4~+等二次组分含量最高,二次无机盐和移动源是监测期间舟山市大气PM_(2.5)的主要来源,解析结果具有显著的海岛型城市特征。以船舶源为代表的移动源既是颗粒物的重要一次源,又是二次无机盐生成的主要前体物贡献来源之一,故加强移动源的排放管理对于舟山市的颗粒物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9.
为探讨汉中市秋季PM_(2.5)昼夜变化特征。于2015年9月7日至9月17日利用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样仪在汉中市三个不同站点分昼夜采集PM_(2.5)滤膜样品,并分别利用热光碳分析仪(DRI—2011)和离子色谱(Dionex—600)分析PM_(2.5)中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组分,主要探讨PM_(2.5)及其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昼夜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汉中秋季PM_(2.5)浓度低于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PM_(2.5)中主要化学组分包括SNA (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有机类物质,白天和夜间占比分别达到32.3%、39.6%和28.9%、39.6%; PM_(2.5)颗粒物呈酸性。除SO_4~(2-)、Mg~(2+)和Ca~(2+)之外,PM_(2.5)及其化学组分均呈现夜间浓度高于白天的特征。离子的赋存形态分析表明:SO_4~(2-)更多以(NH_4~+)_2SO_4~(2-)的形式存在于PM_(2.5)中。本文相关结果可为地方环保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60.
将紫外分光光度法与色质联机分析结合起来,分析了在土壤中残留数十年的油类在静态重复淋洗、动态连续淋滤及间歇淋滤过程中释放出油类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静态重复淋洗过程中,淋洗液苯系物组成变化不大,而烯烃类物组成变化较大,但两者的相对含量基本不变;动态淋滤过程中,二烯烃类比例逐渐减小而苯系物的比例逐渐增大,淋洗时间越长,释放物危害越大;间歇使二烯烃类中戊二烯、环己二烯等含量高的组分的比例增大,但对苯系物的组成影响不大,间歇时间越长,淋滤液中二烯烃类比例越高,释放物对地下水的危害越小;上游水库间歇非连续放水时,残油释放物危害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