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8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99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91.
生物对铀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榕树叶、啤酒酵母菌、大肠杆菌在不同pH值、吸附时间t和不同初始浓度的铀下吸附的规律,进行了实验室吸附模拟实验,绘制出吸附等温线,并由吸附等温线Freundlich曲线求出相应参数。初步对榕树叶、啤酒酵母菌、大肠杆菌对铀的吸附能力进行评价:大肠杆菌对铀酰离子吸附强度强于啤酒酵母菌和榕树叶的吸附强度;而榕树叶的吸附强度优于啤酒酵母菌铀酰离子的吸附强度。  相似文献   
192.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扩展大肠杆菌的遗传代码,成功修改了大肠杆菌的蛋白质制造机制,科学家们可借此合成出能模拟自然状态或疾病状态的蛋白质形式,从而有望彻底改变很多疾病研究和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3.
阳光消毒法是一种简单、实用性强和无能耗的消毒方法,利用太阳的紫外光去除水中的病原微生物,特别适用于偏远和贫困地区。文章介绍了SOD IS法的操作,以及影响SOD IS法灭活效果的UV-A光照剂量、气候和天气状况、原水的浊度、容器的材质和形状、原水溶氧量及微生物的类型等因素,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偏远地区的家庭饮用水消毒灭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4.
为比较在不同宿主中表达的大肠杆菌植酸酶突变体app AM8的性质,将app AM8基因分别在大肠杆菌BL21(DE3)和毕赤酵母GS115中进行表达,对纯化后的植酸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1)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app AM8(E-app AM8)和酵母中表达的app AM8(P-app AM8)的最适p H值均为4.5,最适反应温度均为65℃,与野生型的app A的最适p H无明显区别,比app A的最适温度高了5℃;(2)经SDS-PAGE检测,E-app AM8分子量(Mr)大小为47×103,而P-app AM8为53×103左右,由于在酵母中的糖基化修饰电泳显示为两条带;(3)在60-80℃之间,E-app AM8的热稳定性性明显下降,而且在70℃处理15 min后,E-app AM8残余活性仅为4%,而P-app AM8仍保留50%的残余活性,表明酵母表达的植酸酶经过糖基化修饰后提高了酶的热稳定性.(4)E-app AM8的Km=0.245 mmol/L,Vmax=3196 U/mg,P-app AM8的Km=0.36 mmol/L,Vmax=3333 U/mg.本研究表明,糖基化修饰对植酸酶app AM8的热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8个位点的突变对该植酸酶的稳定性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5.
扫频脉冲电磁场对污水的杀菌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直流脉冲与变频扫频技术相结合开发研制出扫频直流脉冲装置,利用其产生的脉冲电磁场对生活污水进行了电磁杀菌试验研究,探讨了影响杀菌效果的相关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扫频范围400Hz~60kHz、输出功率20W、电流1~2A条件下,脉冲电磁场对生活污水具有一定的灭菌作用,其杀菌性能随作用时间、pH值、温度、原水菌数的升高而升高.当温度为25℃,pH为7.47时,原水经电磁处理4h后,细菌总数从7.2×106个·mL-1下降到2.2×104个·mL-1,去除率为99.7%;大肠杆菌数从9.2×105个·mL-1下降到3.5×104个·mL-1,去除率为96.2%.  相似文献   
196.
3种常用除草剂对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曦  廖汉鹏  崔鹏  白玉丹  刘晨  文畅  周顺桂 《环境科学》2021,42(5):2550-2557
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已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健康,近年来研究发现非抗生素类化学物质也能促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然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是否对细菌耐药性产生影响却鲜见报道.本文以模式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为研究对象,探究3种常用除草剂(草甘膦、草铵膦和麦草畏)对E.coli DH5α耐药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环境浓度暴露下,除草剂处理可以改变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显著提高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能力,其中不同除草剂对细菌耐药性影响效果为:草甘膦 > 麦草畏 > 草铵膦.除草剂暴露30 d后,大肠杆菌突变菌株同时增强了对四环素、氯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能力,其中链霉素的最小抑制浓度提高19.8倍.全基因组测序发现,除草剂可以诱导膜蛋白(ompFpapC)、菌毛蛋白(yraH)和核糖体(rpsL)等与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从而增强其耐药能力.以上结果表明除草剂通过增加染色体基因突变增强细菌耐药能力,从而促进耐药基因在环境中传播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97.
报道了从一株有较高半纤维素酶活性的Bacilussp.BT7克隆内切木聚糖酶基因的结果.以大肠杆菌XL1blue为宿主菌,采用水解圈检测法,在含有RBB木聚糖(4氧甲基D葡萄糖苷D木聚糖Remazol亮蓝R)的平板上分离到能水解RBB木聚糖的阳性克隆3个,对它们进行的限制酶作图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它们属于3种不同的内切木聚糖酶基因  相似文献   
198.
本研究通过选择培养基,在海南省三个不同海滩的潮间带和潮上带检测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其中海南北部A、B两海滩各采集沙样40份,东部的C海滩采集样本16份,使用选择培养基对潮间带和潮上带样本的微生物指示菌大肠杆菌、肠球菌进行检测,通过Kruskal-Wallish检验方法和Spearman相关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通过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QMRA)的框架方法,结合蒙特卡罗模拟(MCS),对海滩沙中大肠杆菌引起的相关疾病的感染率进行定量评价。各海滩的大肠杆菌浓度均提示潮间带高于潮上带,前者为后者的2.875倍以上;肠球菌除在东部海滩的潮间带和潮上带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两海滩均显示潮间带高于潮上带(P<0.05),前者是后者的3.0倍以上;海滩沙中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586,P<0.01);通过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的参数进行模拟得出沙中大肠杆菌引起的健康风险远小于美国EPA的可接受的阈值0.019,而用大肠杆菌O157∶H7的参数进行模拟得出将部分身体埋在沙中的成人经皮肤接触导致的感染率高达0.57。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  相似文献   
199.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人类迫切需要开发出新的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问题。基于纳米银制备而成的纳米银复合材料在兼顾纳米银抗菌性能的同时不仅能够克服单一纳米银释放速度快、不稳定等缺点,还能缓解细菌耐药的问题,因此被认为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抗菌剂。已有研究表明,单一纳米银与某些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可以达到协同抗菌效果,但目前尚缺乏对纳米银复合材料与抗生素的联合抗菌性能及机制的研究。本文首先制备出3种不同结构的纳米银复合材料,包括二氧化硅-聚多巴胺-纳米银复合材料(SiO_2-PD-AgNPs)、纳米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AgNPs@SiO_2)和纳米银@二氧化硅-聚多巴胺-纳米银复合材料(AgNPs@SiO_2-PD-AgNPs)。随后测定了纳米银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 subtilis)的单一毒性效应。结果显示,AgNPs@SiO_2-PD-AgNPs复合材料对2种菌的单一毒性均大于其余2种纳米银复合材料。因此,笔者以AgNPs@SiO_2-PD-AgNPs作为代表,测定了纳米银复合材料与硫酸卡那霉素(kanamycin sulfate, KS)/盐酸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 OH)的二元联合抗菌性能,发现AgNPs@SiO_2-PD-AgNPs与KS联合可以对E. coli产生协同效应。协同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gNPs@SiO_2-PD-AgNPs释放出的纳米银会和KS发生键合反应生成KS-纳米银复合物,导致纳米银释放出大量的Ag+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使得进入细菌内的Ag~+和KS比单独作用时进入胞内的抗菌剂增多,产生更强的抗菌性能,从而表现出协同抗菌效应。本研究基于新型纳米银复合材料与抗生素的联合抗菌性能实验探究了纳米银复合材料与特定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最佳组合和相关机制,为今后开发新型抗菌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并为相关联合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0.
以琼脂稀释法对67株鸡源大肠杆菌及61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并以SPSS分别进行卡方检验和Probit模型估算,分析不同来源大肠杆菌耐药差异显著性及不同抗生素的半数抑菌浓度(MIC50),以期对不同畜禽粪便来源的大肠杆菌耐药差异进行详细准确的探讨。结果显示,鸡源大肠杆菌对头孢噻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98.51%、68.66%、56.72%和100%,猪源大肠杆菌对头孢噻肟耐药率为88.52%,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四环素则100%耐药。除四环素,鸡源、猪源大肠杆菌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的耐受差异显著(P0.05),51%的鸡源大肠杆菌和89%的猪源大肠杆菌均呈4重耐药。SPSS分析结果表明,Probit模型估算结果优于当前MIC50常规计算方法,头孢噻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四环素对鸡源大肠杆菌MIC50分别为40.031μg·m L~(-1)、40.020μg·m L~(-1)、2.683μg·m L~(-1)和101.418μg·m L~(-1),对猪源大肠杆菌MIC50分别为8.724μg·m L~(-1)、56.044μg·m L~(-1)、31.214μg·m L~(-1)和130.915μg·m L~(-1)。回归方程显示环丙沙星对鸡源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最强;高于40.031μg·m L~(-1)时,诺氟沙星抗菌作用弱于头孢噻肟,低于120.23μg·m L~(-1)时,诺氟沙星抗菌作用强于四环素;头孢噻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和四环素对猪源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则呈递减趋势。同时验证了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属同种作用机制,基于Probit模型计算更简单、快速、直观。研究结果可为畜禽养殖中大肠杆菌的耐药差异监控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