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3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468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96篇
综合类   1981篇
基础理论   234篇
污染及防治   225篇
评价与监测   190篇
社会与环境   133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891.
五元联系数在湖泊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对分析是一种新的处理模糊和不确定问题的系统理论方法,运用同异反表达式可解决各种模糊不确定问题,而五元联系数又是集对分析理论的拓展. 针对当前众多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过程复杂繁琐问题,提出利用基于五元联系数的系统态势对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进行等级评价,其评价结果与其他评价方法基本一致;并且用集对分析法对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进行等级评价,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对监测数据的利用率高,对营养化程度的划分更细致,能够得到属于同一级别的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排序. 五元联系数克服了以往集对分析评价级别只有3个等级的缺点,扩大了评价等级范围,因此可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92.
鲢鱼、芦台鲌鱼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室内受控生态系统实验,研究鲢鱼和芦台鲌鱼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控制作用.对各受控系统中藻类与浮游动物的统计数据及理化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的统计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密度下放养滤食性鲢鱼足可以起到控藻作用的.一定密度的芦台鲌鱼与水生植物联合养殖也会起到控藻作用.放养鱼类控藻都要在适当的密度下,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控藻效果.研究还发现,鱼类的放养会使水体中蓝藻在浮游植物中的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893.
不同氮磷比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实验采用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对其在不同氮、磷质量浓度的人工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研究不同氮磷比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营养盐在藻类生长过程中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在不同磷质量浓度条件下,藻类生长的最佳条件pp=O.07mg·L-1,且在磷质量浓度大于O.07 mg·L-1时,藻类生长状况要优于磷质最浓度小于0.07 mg·L-1时.在不同氮磷比条件下.藻类最佳生长条件为氮磷比等于40:1,藻类生长取决于氮的质量浓度.藻类生长对pH有重要影响.去除过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是防治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94.
泥沙沉降对水库富营养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监测成库后三峡库区重庆段富营养化的状况,通过泥沙沉降对水质影响静态模拟试验,研究了长江原水的泥沙沉降对水体中Chla、SD、TP、TN、浊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成库后泥沙更易沉降,引起水体浊度降低、SD增大,这可能利于藻类的生长,导致Chla的质量浓度增加,同时,泥沙沉降也使水体的TN/TP增大,对富营养化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95.
人工湿地中植物生长特性及其对TN和TP的吸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构建了潜流水平芦苇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污水,在近2年的研究中考察了芦苇的生长规律、 芦苇不同器官对TN和TP的吸收及季节变化,评价了植物吸收对湿地TN和TP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2个生长年内芦苇的生长规律不同,受第1年芦苇移植的影响,芦苇生长周期滞后,导致植物立枯生物量与活体生物量比例在2年中相同月差异很大.第2年芦苇地上生物量是第1年的3.9倍.芦苇组织中TN和TP含量遵循新鲜叶>成年根>新鲜茎的规律.新鲜植物组织中TN和TP含量变化相对不大,当植物枯萎时地上组织TN和TP含量明显下降.根中TN和TP含量在全年中基本维持稳定.植物净吸收随植物生长情况而改变,按全年衡算,当湿地进水TN和TP负荷分别为61.39和7.39 g/(m2·a)时,植物地上生物量吸收TN和TP分别占湿地TN和TP总去除量的46.0%和26.8%,植物吸收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96.
藻-菌生物膜法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效果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将一种由改性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人工水草作藻 菌生物膜的载体 ,来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 .2次实验结果表明 :人工水草的布设可以明显抑制藻类的生长 ,在第 11d将水体透明度由 6cm提高到 62cm ;对CODMn、TP、TN和NH4+-N的削减率依次为 92.89%、49.25 %、94.97%和 70.15% ;人工水草的布设对DO也能维持在一定水平 ;当人工水草高度与水深比为 0.7时 ,布设人工水草最经济、适宜的密度范围为 8~16株/m2.  相似文献   
897.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54,自引:21,他引:33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1 1个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等温线及其吸附动力学,并分析了沉积物理化特征对磷吸附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主要在前1 0h内完成,在0.5h内吸附反应十分迅速,并逐渐达到吸附平衡;②沉积物本底吸附态磷与其有机质、CEC、总磷、无机磷、有机磷、Fe/Al 磷和总氮显著正相关;对磷酸盐的最大吸附量与其CEC和无机磷、有机质和总磷呈显著负相关;而总最大吸附磷量与其有机质、CEC、总磷、无机磷、有机磷、Fe/Al 磷和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③就目前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的水质而言,其沉积物存在解析;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 解吸平衡浓度与其有机质,CEC ,总氮,总磷以及各形态磷含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条件下,即使是污染较为严重的湖泊,其沉积物也具有向上覆水体释磷酸盐的趋势.  相似文献   
898.
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对博斯腾湖面积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开都河是注入博斯腾湖的最大河流,1958~2002年间平均入湖水量达23.62×108m3,占博斯腾湖总补给量的80%以上。1958年以来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量维持在8.17×108m3~13.18×108m3之间,其中20世纪60年代灌溉引水量平均为10.14×108m3/a,占开都河径流量的31.1%;70年代引水量上升到12.15×108m3/a,为开都河径流量的36.5%;80年代引水量下降到11.29×108m3/a,但引水量仍占开都河径流量的36.5%;90年代灌溉引水量进一步降至9.85×108m3/a,仅占径流量的27.1%。通过水量平衡分析和相关回归计算,得出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对博斯腾湖面积影响的数值:20世纪60年代平均值为62.4km2;70年代平均值为80.8km2;80年代、90年代分别为90.4km2、76.7km2,2000年以来平均仅为41.3km2。由此可见,45年来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对博斯腾湖面积的影响经历了弱→强→弱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99.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紫外辐射的衰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长江中下游22个浅水湖泊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的测量,运用经验模式估算了紫外辐射(UV-B、UV-A)在长江中下游湖泊的衰减及对应的穿透深度,并利用在武汉东湖实测的紫外辐射衰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UV-B波段的320nm和UV-A波段的380nm衰减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05~21.00m-1,1.07~12.85m-1,对应的1%穿透深度分别为0.22~2.25m,0.36~4.29m.估算得到的紫外辐射衰减系数与DOC浓度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但UV-B波段要高于UV-A波段.武汉东湖实测的紫外辐射衰减检验发现,基于CDOM吸收系数估算UV-B辐射衰减较为精确,而由于浮游植物吸收和悬浮物散射等影响对UV-A波段估算精度则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00.
结合生物除磷机理,对邯郸东污水处理厂三沟式氧化沟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当边沟处于反硝化状态时,溶解氧平均为0.66mgL,硝酸盐氮含量平均为1.16mgL,因此沟内不能形成严格的厌氧环境,不利于聚磷菌释磷;目前采用的中间沟排泥方式应改为边沟排泥,这样既有利于除磷,又有利于后续的污泥处理;沉淀时间过长会使原本被聚磷菌吸收的磷再次释放出来;含磷量很高的污泥浓缩池上清液回流影响除磷效果。通过分析测试结果,提出了变更排泥地点和工况组合等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