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8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592篇
安全科学   332篇
废物处理   48篇
环保管理   130篇
综合类   1683篇
基础理论   457篇
污染及防治   215篇
评价与监测   145篇
社会与环境   48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28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58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泉州湾红树植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与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ICP-AES测定了泉州湾洛阳江河口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秋茄(Kandelia candel)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含量,以及这2种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探讨了该红树林湿地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富集和储量情况。结果表明,2种红树植物根际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均表现为:Fe>Mn>Zn>V>Pb>Cr>Cu>Ni>Co>Cd,有效态含量均表现为:Fe>Mn>Zn>Pb>Cu>V>Cr>Ni>Co>Cd,部分重金属具有一定潜在的有害生物效应;Fe、V在2种红树植物根部的含量最高,Mn在叶中的含量最高,其余重金属未有明显的统一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2种植物根中Cu和Zn,Pb和V、Co、Ni,Cr和Zn,Zn和V,V和Co、Ni,Co和Ni之间互有明显协同作用;除Mn在叶中存在较强的富集能力(富集系数大于1),2种红树植物对其余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均较小,远达不到超富集植物的要求;秋茄和桐花树对Mn从根向叶的迁移能力最强,Cu、Cr、Zn在2种植物中的迁移系数均大于1,Cd在桐花树中的迁移系数也大于1,说明2种植物都有将这些元素向叶中输送的趋势,应注意其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引起的危害。2种红树植物中重金属总储量大小表现为:Mn>Fe(秋茄则Fe>Mn)>Zn>Cu>Cr>Pb>V>Ni>Co>Cd,其中Mn和Fe的总储量之和分别占到了总储量的97.7%(桐花树)和99%(秋茄)。  相似文献   
942.
选择常用的混凝剂和助凝剂,对顾桥矿矿井水的净化进行实验,确定最佳混凝剂和絮凝剂投加量以及PH、反应时间等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从而得出合理、经济的投加方案,达到提高矿井水出水水质,降低处理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943.
北京部分地区降雪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北京部分地区降雪中重金属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采集了北京部分地区2011年初2场降雪样品,测定了降雪中Cr、Ni、Cu、Zn、Cd和Pb等6种重金属含量,分析了其污染状况,计算了6种元素的富集系数。结果显示:雪样中重金属含量高低排序为Zn>Pb>Cr>Cu>Ni>Cd,含量最高的元素Zn的浓度范围为:224.50~3 031.25μg/L;含量最低的元素Cd的浓度范围为:6.18~75.35μg/L。Ni、Cd和Pb元素高于地表水质V类标准,Cd和Pb元素高于污水排放标准限值并且污染严重。文章选取Al作为参比元素分析6种元素的富集系数,其均值显示:Cr和Ni的EF710,主要为自然来源,Cu和Zn的EF介于10~500之间,说明其除有自然来源外还有人为干扰,而Cd和Pb的EF值远远大于500,这与机动车燃料中含Pb的情况也基本相吻合,说明生活燃料和机动车燃料的燃烧对于大气环境的恶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44.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我国主要水体中大型底栖动物(双壳类、螺类、蟹类和虾类)体内重金属Cd、Cr、Pb和Cu的含量水平进行系统地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双壳类、螺类、蟹类和虾类体内Cr的几何均值分别为1.03、0.96、2.03和0.35 mg/kg;Cd的Box-Cox均值大小为1.11、0.68、0.13、0.12 mg/kg;Pb的Box-Cox均值分别为0.31、0.43、1.29和0.35 mg/kg;Cu的Box-Cox均值分别为7.87、19.70、70.60和10.10 mg/kg。参照中国无公害食品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 5073-2006),甲壳类动物Pb超标严重,超标率为43.50%,其次是Cd(22.51%)、C(r19.12%),Cu的超标率最小,为16.50%;软体动物中Cd的超标率高达34.41%,其次是C(r22.19%)、Pb(18.21%),Cu的超标率最小,为16.02%。结合我国居民的平均水产品消费量计算得到Cd、Cr、Pb和Cu的摄入量低于其允许摄入量,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45.
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的富集与释放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实验以菲律宾蛤仔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水接触染毒法研究了菲律宾蛤仔对胜利原油的富集和释放特征。结果表明:(1)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具有明显的富集能力。经过15 d的富集,生物富集系数随水体中石油浓度的增大而减小。0.1,0.2,0.4,0.8,1.6,3.2 mg.L-1实验组中富集系数分别为231.20,137.15,113.30,70.46,47.45,30.61。吸收速率随水体中石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吸收速率分别为1.54,1.83,3.02,3.76,5.06,6.53 mg.kg-1.d-1。(2)经过10 d的释放试验,释放速率随水体石油浓度增加而增大,释放速率分别为2.16,2.39,2.57,2.83,3.24,4.63 mg.kg-1.d-1。其排出率分别为6.69%,12.78%,43.31%,49.80%,57.37%,52.78%。菲律宾蛤仔体内石油浓度逐渐下降,但随着水体中石油浓度的升高,经过一段时间的释放,生物体内的石油残余量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946.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以下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按照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辨识确定,生产、储存、使用或者搬运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第八条规定:"危险化学品单位应  相似文献   
947.
研究了采自新疆的风沙土对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吸附与解吸情况。结果表明,风沙土对137Cs的吸附一解吸滞后作用明显,而对帅Sr的吸附一解吸滞后作用极微;风沙土对239Pu和238U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22.54cpm/mg和19.27cpm/mg,粒径为45μm的风沙土能牢固地吸附239Pu和238U。  相似文献   
948.
黄静文  刘磊  颜晓元  遆超普 《环境科学》2023,44(6):3321-3328
过量的氮沉降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并导致生物多样性损失,因此评估当前生态系统氮沉降临界负荷对区域氮管理及其污染控制至关重要.利用稳态质量平衡法估算了当前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氮沉降临界负荷,并与氮沉降数据对比,获取了我国超过氮沉降临界负荷的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6%的地区氮沉降临界负荷大于56 kg·(hm2·a)-1,67%的地区氮沉降临界负荷在14~56 kg·(hm2·a)-1之间,27%的地区氮沉降临界负荷小于14 kg·(hm2·a)-1.氮沉降临界负荷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内蒙古东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氮沉降临界负荷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部、西北地区和东南部分地区.氮沉降超过临界负荷的区域约占我国的21%,主要分布在东南和东北部分地区.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超临界负荷值普遍低于14 kg·(hm2·a)-1.因此,未来这些超过氮沉降临界负荷地区的氮素管理和控制更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49.
采集了杭州市污染天和非污染天的PM2.5样品,并进一步获取了PM2.5中可溶铁(FeS)的浓度及%FeS.研究结果显示,采样期间气溶胶中总Fe(FeT)的浓度为(629±296)ng/m3(150~1167ng/m3),FeS的浓度为(51.4±30.5)ng/m3(4.2~90.5ng/m3),%FeS为(7.8%±3.5%)(1.5%~12.9%).污染天PM2.5、FeT和FeS的浓度均明显高于非污染天,且污染天%FeS为9.3%,高于非污染天的5.1%.本研究发现%FeS的差异主要与Fe的来源和大气酸化过程相关,污染天Fe受交通排放和工业排放等人为源的影响更大,且污染天大气酸化程度更强.  相似文献   
950.
为揭示松嫩平原西部地下水中氟和砷的演变趋势,以通榆县为典型研究区,系统开展地下水氟和砷浓度现状调查,利用离子比图、自组织映射网络等方法进行水质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潜水氟含量受含水介质沉淀溶解作用的制约,蒸发浓缩作用对大部分浅层高、低氟地下水形成都有一定影响,但并非高氟地下水形成的主导作用.水中铁、锰氧化物的溶解促进浅、深层地下水As的解吸释放.1995年以来区内中东部浅层地下水氟浓度整体水平有所降低,可能与当地大规模开发地下水所导致的地下水位下降、蒸发减弱等因素有关;虽然深层高氟地下水浓度变化不大,但分布范围扩大,可能与浅层高氟地下水经破损井管道渗漏进入承压含水层有关.1995~2021年区内中部与东北部浅层地下水砷浓度整体水平远高于世卫组织饮用水的指导值(10μg/L),虽然深层高砷地下水浓度变化不大,但较浅层地下水高砷区分布更广、富集区更多、污染更严重,这可能与承压含水层的还原条件促进砷的释放有关.因此,通榆县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需要避开地下水高砷污染区,且需要合理确定开采水平避免劣质水入侵;同时也要关注开采井止水和开采井的破坏导致的串层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