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河北省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河北省国家基准气象站的资料,根据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指标,计算了各站出现日照时数≤3h的风险概率和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的风险指数,并将两者标准化,得出了河北省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综合风险的指数。结果表明:河北省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综合风险最大的地区为邯郸的中部,石家庄、邢台两市的中部和邯郸大部次之,第三为保定、石家庄两市的东部和衡水中南部及其以南地区,其它地区则无风险。结合现有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分布情况,指出河北省大部分地区日光温室分布比较合理,南部的部分日光温室发展区域则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找植物-微生物联合治理Cr(VI)污染的合适微生物,分析了一株植物根际促生菌——嗜根寡养单胞菌DSM 14405T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 DSM 14405T)对不同浓度Cr(VI)的还原能力、Cr(VI)还原最适培养条件、对连续投加Cr(VI)的还原能力及高浓度Cr(VI)处理不同时间的转录组变化.结果表明,嗜根寡养单胞菌DSM 14405T在24 h内对10、50、200和500 mg·L-1 Cr(VI)的还原率分别为100%、92.4%、26.2%和16.5%,且在30℃、pH=7.5、转速180 r·min-1条件下培养能最经济、高效地还原Cr(VI).该菌能在64 h内完全还原2次所投加的50 mg·L-1的Cr(VI),第3次投加后仅能还原55.2%左右.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可得,200 mg·L-1Cr(VI)作用下,嗜根寡养单胞菌DSM 14405T细胞表现出显著的抗性.具体表现为:大幅度上调胞内消除有毒自由基的相关基因、DNA修复相关基因以防止DNA因自由基受损,同时下调细胞组分及蛋白代谢等与细胞抗性相关性低的通路.并且,随着Cr(VI)的还原和细胞对环境的适应,Cr(VI)抗性相关基因及通路的调节在长时暴露中明显少于短时暴露.本研究为Cr(VI)污染的原位植物-微生物联合治理提供了可选菌株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近年来国内外寡毛类蠕虫污泥减量技术的稳定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评述。除了选择适合稳定减量的蠕虫种属以外,蠕虫反应器构造和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污泥减量工艺的运行操作参数、以及活性污泥本身,都是影响寡毛类蠕虫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稳定存在并直接影响到其对活性污泥的捕食和削减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指出寡毛类蠕虫污泥减量工艺投入实际工程应用的技术和经济瓶颈。  相似文献   
14.
芴降解优势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某焦化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能以芴为碳源和能源生长的细菌(命名为W-2),在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基础上,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学分析的方法,鉴定菌株W-2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考察了菌株W-2在液体培养基体系内对芴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该菌株对芴具有良好的降解特性,在初始芴浓度为40mg/L,接种量10%(V/V),pH 7.0,温度30℃条件下,接种该菌11d后,芴的降解效率达到86.0%,说明该菌在芴污染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铬对水栖寡毛类赫德莱顠体虫(Aeolosomaheadleyi)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德莱Piao体虫(Peolosoma headleyi)为一种小型水栖寡毛类,行无性繁殖,室内培养容易,铬对其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为:24hLC50为3.55(3.16-3.90)mg/L,48hLC50为1.88(1.77-2.01)mg/L。低浓度慢怀试验结果为:无效应浓度(NOEC)为101μg/L,最大可接受浓度(MAEC)为101-102μg/L,慢性暴露10天后种群可的最高浓度为210μ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海洋纤毛虫寡毛双眉虫Diophrysoligothrix对水产养殖中常用药物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及鲁哥氏液的急性毒性实验 ,以几率单位法获得双眉虫对福尔马林及鲁哥氏液的 2h、12h的半致死浓度LC50 值 :对前者 ,LC50 ,2h值为 5 9.35× 10 -6,LC50 ,12h为 5 2 .5 4× 10 -6;对于后者 ,LC50 ,2h为 12 4.5 4× 10 -6,LC50 ,12h为 72 .98× 10 -6.在此基础上对3种药物的作用效果及杀灭浓度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寡毛双眉虫对福尔马林的耐受力明显小于鲁哥氏液 ,同时显示高锰酸钾是在养殖动物耐受阈内可迅速杀灭纤毛虫的理想药物 .图 4表 5参 11  相似文献   
17.
一株微囊藻毒素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水华蓝藻细胞中提取的微囊藻毒素为筛选物质,从太湖水华腐烂蓝藻中富集筛选出1株微囊藻毒素降解菌。该菌株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细胞细长杆状,菌落黄色,圆形,不透明,接触酶、氧化酶实验均呈阳性。16S rRNA基因序列的长度为1 416 bp(GenBank登录号为FJ976656)。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与微嗜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的亲缘关系最近。通过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此菌株鉴定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不同于已报道的微囊藻毒素降解菌属种。微囊藻毒素降解实验表明,该菌株5 d内将15.4 mg/L的微囊藻毒素完全降解,降解能力高于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8.
以生物质生物膜反应器(biomass bio-film reactor,BBFR)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ntegrated vertical-flow constructed wetland,IVCW)构成的组合系统来处理高氮寡碳微污染地表水,考察不同C/N比对组合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CW(2#湿地系统)的TN出水均值低于CW1#(1 #湿地系统),出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级标准.C/N比对BBF系统的TN去除率有很大影响,而C/N比对硝酸盐氮去除率的影响并不明显.综合从碳源投加的经济成本因素和系统的反硝化效果来看,最优的C/N比为4.9.C/N=2.8时,1#CW对NO-3-N的去除率最高,为(71.88±15.70)%,并且与C/N> 2.8的几组情况有显著性差异(F3,56=21,p<0.05).在C/N=4.1时,2#CW对NO3--N的去除率为(92.83±11.26)%,与其他C/N比值下NO3-N的去除率差异显著(F3,56=4.34,p<0.05).C/N比的变化对出水剩余TN、NO3--N的影响情况比较一致.1#CW中出水TN和NO3--N浓度都是随着C/N比的增大而逐步增加;而2#CW中出水TN和NO3--N浓度都是随着C/N比的增大先减小,在C/N> 4.1时又有所增加.BBFR系统对COD的去除高于其对TN去除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9.
《环保科技》2011,(4):49-50
<正>~~  相似文献   
20.
苏州河底泥对上复水水质污染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上海市苏州河底泥中有机物及营养盐释放对上复水水质的影响,分析了微生物与底栖生物底泥再悬浮对底泥释放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底泥中化学需氧量与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成正比,底泥中生化需氧量与水体中的生化需氧量呈正比,再悬浮促进底泥中污染物向上复水体释放。底泥SOD与水体中DO成正比,底泥污染是影响苏州河水质的重要因素;对苏州河底泥进行疏浚工程可较好地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降低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及氨氮的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