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0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90篇
安全科学   410篇
废物处理   66篇
环保管理   1232篇
综合类   1715篇
基础理论   158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58篇
社会与环境   285篇
灾害及防治   5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84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西部大开发概要性战略环境评价大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概要性战略环境评价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 ,针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 ,提出西部大开发概要性战略环境评价大纲和主要研究评价内容  相似文献   
922.
川南页岩气开发的环保形势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川南页岩气开发面临各类环境敏感区、岩溶发育区等影响选址选线;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管理政策等致使征地形势越发严峻;区域固体废物处置能力与不断增长的钻井岩屑需处理量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钻井岩屑处置压力愈来愈大;压裂返排液处理难度大,达标外排存在经济技术可行、排放标准等瓶颈,深层回注措施存在非技术风险。针对川南页岩气开发面临的环保形势,分别从开发布局、用地保障、钻井岩屑和压裂返排液处置4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23.
总结了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一般要求,并通过案例进行简介。针对海洋油气开发工程环评的特性,提出了目前环评公众参与存在的征求意见的公众范围广、公众被动参与、部分公众个人法律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建议应合理界定公众范围、调动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公众海洋环保意识,以便更好地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4.
长江中游岸线资源丰富,开发利用价值较大。通过充分分析长江中游岸线资源特征与地质环境条件,从地质学角度构建港口码头、过江隧道与过江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划定出三种工程类型一级岸线(适宜)、二级岸线(较适宜)、三级岸线(一般适宜)与四级岸线(非优先开发)区域范围。由结果可知:长江中游岸线港口码头以非优先开发区域为主,长度合计931.47 km,占岸线总长的46.71%;过江隧道与过江大桥以较适宜开发、一般适宜开发区域为主,较适宜开发、一般适宜开发区长度合计分别为1550.75 km、1224.18 km,占岸线总长的77.77%、61.39%。最后,针对三种工程类型适宜性等级特征提出相应地学对策建议,为重大工程部署规划提供地学理论依据,促进长江中游岸线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以期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保护大长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25.
本文以长兴岛附近海域为研究区,以2005年和2015年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手段,提取及分析了长兴岛及其附近海域围填海分布、面积及利用类型信息,计算了海域利用类型动态度、海域利用转移矩阵、海域利用结构信息熵及海域开发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分析了长兴岛附近海域2005—2015年海域开发利用的动态变化,从而对该海域开发资源环境压力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长兴岛附近海域港口用海扩张速度最快,动态度高达11.09%,未利用扩张速度次之,而盐业用海面积呈现负增长状态,动态度为-0.16%;(2)10 年间围填海类型主要转变方向为海域转为围海养殖、港口和未利用类型;(3)研究期间信息熵由2005年的0.96增加到2015年的1.40,海域利用结构均衡度加强,海域利用结构趋于多样化、均衡化;(4)2005年和2015年长兴岛资源开发环境压力处于中等强度及以上的海域所占比例分别为56.14%和62.97%;海域开发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变化量大于零值的面积高达80.7%,海域资源开发环境压力强度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26.
通过遥感(RS)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方法,解译舟山石化基地工程所在区域7个时期卫星遥感影像。结合收集相关资料和登岛实地调查,提取并分析了舟山石化基地建设不同时期岸线变迁和植被分布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近3 a内,舟山石化基地工程所涉及岛群自然岸线减少21.335 km,占原自然岸线的75.4%;岛群植被减少3.537 km2,占原岛群植被面积的74.0%。岛群变化大体划分为大鱼山主岛开发、大小鱼山连岛过程、岛群整体围填和岛群向东扩张围填四个阶段。前三阶段岛群自然岸线快速减少,人工岸线快速增加,第四阶段自然岸线缓慢减少,人工岸线长度冲高回落;岛群植被在前两阶段快速减少,后两阶段减少较慢;上述特征主要与工程施工过程有关。由于工程开发严重影响了岛群原有生态环境,建议海岛管理部门在岛群开发中应做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927.
雨水径流造成的非点源污染已取代点源污染成为影响地表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综述了武汉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现状,对武汉市降雨径流污染控制提出适当的LID-BMPs措施。  相似文献   
928.
江南  周明华  李红  李子阳  章熙峰  朱波 《环境科学》2020,41(10):4539-4546
长江上游山区以浅层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但其极易受到农业生产等活动所导致的硝态氮(NO3--N)污染.本文选取长江上游典型山区农业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地利用与管理强度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野外调查,阐明其浅层地下水NO3--N时空变异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小流域地下水中NO3--N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40~12.51 mg ·L-1,超标率近30%.受降雨和管理强度影响,丰水期降雨量和施肥量增加,土壤中氮素在降雨驱动下淋溶流失进入浅层地下水,呈现出丰水期NO3--N质量浓度(6.73 mg ·L-1)高于枯水期NO3--N质量浓度(6.28 mg ·L-1)的时间变异特征.在空间上,小流域地下水中NO3--N质量浓度呈现坡耕地和居民区集中分布的截留和大兴子流域中地下水NO3--N质量浓度(截留子流域:6.58mg ·L-1;大兴子流域:6.34 mg ·L-1)高于苏荣子流域(5.20 mg ·L-1)的特征,主要由不同子流域地下水埋深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异特征导致.此外,浅层地下水NO3--N质量浓度与Cl-、NH4+-N、DOC和SO42-质量浓度呈正相关,而与pH值呈负相关,表明地下水化学因子亦是其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山地农业小流域浅层地下水NO3--N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防控山区农村浅层地下水硝态氮污染和保障饮用水安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2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开发,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工作。广东省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出,要根据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打造珠三角绿色生态城市群。通过构建城市开发强度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选取珠三角九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模型量化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揭示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制定能增强承载能力的有效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市开发强度对比明显,都市圈特征日益显著。其中,深圳(0.9224)开发程度最强,肇庆(0.0548)程度最弱。(2)资源环境承载力按驱动因子分为自然拉动型及经济拉动型,分别通过自然优势和社会经济投入巩固综合承载力。(3)区域内过半城市生态经济系统濒临失调。受经济因素驱动,广州、深圳协调程度相对较高。(4)应对区域内三种不同的协调发展状态,为各类城市制定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930.
传统测绘技术进行污染土地置换开发前期地形图测绘存在精准度低,整合检查效果差的问题,提出基于空三加密技术的污染土地置换开发前期地形图测绘技术。根据地形勘测结果和土地污染现状,收集基本控制测量数据,以测量数据为基础设计技术实施流程;采用无人机进行航空摄影,获取地形航带分布情况,测量区域范围;利用空三加密测绘技术对数字测图数据进行采集、等高线提取与编辑、地形立体测绘和图像编辑,完成地形图的测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