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4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对根际微生物耦合降解系统的两种构建菌株的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取对数期前期生长细胞,在溶菌酶终浓度为1mg/mL,酶解时间为 0.5h制备的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均高。在些基础上进行Co^60辐射诱变,筛选到抗性或营养缺陷型标记菌株共85株。  相似文献   
52.
免耕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对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紫色水稻土自然免耕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土免耕耕作制度有利于土壤动物的生长繁殖,并能改善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动物平均密度是垄作免耕〉垄作常耕〉平作免耕〉平作常耕。免耕土壤中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分别高于常耕土壤。  相似文献   
53.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提钛后的残渣、矿渣、熟料、激化剂等因素对复合水泥与少熟料水泥强度的影响;找出了利用提钛后的残渣生产复合水泥与少熟料水泥生产的最佳条件,并对复合水泥和少熟料水泥的性能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数据表明,利用提钛后残渣可生产525^#复合水泥和425^#少熟料水泥,工业废渣利用率可达70%。  相似文献   
54.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1,(1):110-118
北齐帝师大致分为三类,即三师,太子三师、三少,以及以国子学官为主体的诸王师友、太子侍读、侍学等。三师多由高欢、高澄军府旧臣、乡党姻戚或高氏藩王出任,是高齐政权建立、新旧君位嬗递、皇族内部权力分割的主导力量,也决定了北齐皇室崇胡抑华的基本立场;太子三师一般选任鲜卑勋旧或高齐藩王,三少则多任命士族名流,在萧祗、魏收、邢邵、李浑、王晞、杨愔、郑述祖等人的倡导下,尊赋重文成为皇室乃至朝野的主流风尚,对天保至武平年间的文事繁荣具有推动作用;中央学官与东宫经筵侍读、侍讲、诸王师友等,多出自燕赵寒儒,具有专经、恭谨、勤勉等特点,特为高氏政权信重。北齐帝师作为军、政、学、文等领域的代表人物,有力的塑造了北齐皇族文教务实而多元的特质,并确保皇权运作始终不偏离北魏所奠定的胡汉二元的政治轨道。帝师家族与北齐皇室之间,也产生双向塑造的效应。帝师在履行太子或新君师傅之职的过程中,往往将相关理念、从宦经验归纳为治家收族的家训、格言,进而以家风特色鲜明的郡望名门的形式引领北齐乃至隋唐士风与文运嬗递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5.
免耕覆盖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县李家堡镇甘肃农业大学旱农实验站的用间定位试验,研究连续3年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豌豆(Pisum sativum Linn.)双序列轮作后6种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总是显著地高于翻耕土壤;秸秆覆盖表土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明显高于不覆盖;不同处理对表土层和亚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差异达极显著;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土层加深而递减.  相似文献   
56.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性质与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种植前对土壤进行不同耕作处理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和耕作深度(30 cm,35 cm,45 cm)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Zea mays L)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微生物总量、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表现为:深松耕作〉传统耕作〉免耕。其中,深松耕作对表层土壤(0~25 cm)容重降低作用大于深层土壤(25~45 cm);对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方面的作用,深层土壤大于表层土壤;从不同耕作深度进行比较,深松45 cm〉深松35 cm〉深松30 cm〉传统耕作,即耕作越深,对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根系生长影响越大。不同耕作处理间玉米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综合研究区的土壤性质、作物生长、自然环境等因素,雨养农区可采用免耕—深松的循环耕作模式,改良土壤性质,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7.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宁  娄翼来  梁雷 《生态环境》2010,(1):223-226
以辽宁彰武县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对比研究了传统犁耕和6年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有机碳、氮储量,为广泛评价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碳、氮截获功能和合理选择农业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犁耕相比,免耕覆盖不同程度地提高了0-5cm和5~15cm土层的有机碳、氮储量,对15cm以下土层没有影响,从而增加了0~100em土体总的有机碳、氮储量,证明了免耕覆盖的土壤碳、氮截获功能,年均截获率分别为1.37Mg·hm-2和0.84Mg·hm-2有机碳、氮在犁耕土壤0~30cm剖面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免耕覆盖后则发生明显的分层,产生表聚现象。  相似文献   
58.
长期保护性耕作制度下紫色土剖面无机磷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韩晓飞  高明  谢德体  王子芳 《环境科学》2016,37(6):2284-2290
以1990年建立的耕作制定位试验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常规中稻-冬水田平作(CF)、中稻-冬水田垄作免耕1(RNT1)、中稻-小麦或油菜垄作免耕2(RNT2)和中稻-小麦或油菜水旱轮作(CR)等耕作方式对紫色土剖面不同形态无机磷分布演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试验前土壤相比,长期不同耕作处理的土壤上下层全磷、有效磷和各形态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各处理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含量大小顺序为RNT2CFCRRNT1.除了Fe-P含量下层土壤高于上部耕层外,Ca_2-P、Ca_8-P、Al~-P、Ca_(10)-P、O-P都表现为耕层高于下层的特征.不同耕作措施对紫色土剖面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影响显著,对各形态无机磷有效性影响效果为CRRNTCF.长期水旱轮作更有利于作物对磷的吸收.相关分析表明各组分无机磷对紫色土有效磷的贡献为Ca_2-P(0.936 9)Al~-P(0.915 8)Ca_8-P(0.901 2)Fe-P(0.828 7)Ca_(10)-P(0.805 9)O-P(0.747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