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132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71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黄河上游沉积物中磷含量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欧洲标准测试委员会框架下发展的磷含量测定法(简称SMT法)和H2SO4-HClO4消化法对黄河上游段青海玛多、甘肃西固、宁夏中卫等六处的黄河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磷(IP)、有机磷(OP)及总磷(TP)含量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IP含量范围为288.66-742.27μg.g^-1,OP含量范围为17.53-83.18μg.g^-1TP含量范围是350.52-781.44μg.g^-1;无机磷含量变化规律并不明显,有机磷的含量从青海玛多至石嘴山大致呈现降低趋势,总磷中无机磷的含量占80%以上,因此总磷的变化趋势与无机磷的相似;从TP的测定结果可知H2SO4-HClO4消化法比STM法的测定值略大些,总磷提取的较为完全,但SMT法也可用于测黄河沉积物样的的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2.
《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母亲河"在哭泣,水污染防治规划亟待制定 随着黄河中卜游流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产业布局不合理和企业生产事故等原因,近年来黄河中上游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频繁出现,如黄河兰州段频繁发生的油污染事件、潼关水污染事件等.频繁出现的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给黄河流域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极大压力.  相似文献   
123.
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1967、1986、2000和2006年4期土地覆被数据,从50m分辨率开始,按照50m的间隔依次递增至2000m,共生成40种粒度的格网,然后利用景观指数方法,对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覆被随尺度变化的动态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800m粒度能在准确保留土地覆被面积信息的同时,稳定地反映景观指数的变化规律,因此是分析该地区土地覆被及其变化典型特征的理想空间尺度。  相似文献   
12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膨胀,流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更好地协调流域各方的生态、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地区间和群体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建立稳固的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以大伙房水库上游流域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资本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区生态补偿的主客体和补偿的方式与途径;再分别站在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角度,通过计算水库上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生态保护建设总成本和水库下游地区人民的支付意愿价格来确定生态补偿的标准;最后综合考虑受益程度、支付意愿、流域面积等因素确定补偿金的分担率和分配率,并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25.
滦河流域上游地区主要河流水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控制的研究过程中,进行水质特征分析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滦河流域上游地区29个监测站点,在2010年对河流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14项指标进行监测,并分别采用了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分级评价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水质标识指数法6种方法对该地区主要河流水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水质标识指数法比较适于滦河流域上游地区河流的评价.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显示,该地区的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基本呈现富营养化状态;29个站点中小东区水质最差,达到劣Ⅴ类水质,且出现黑臭现象;波罗诺、窑沟门、下板城和平泉4个站点水质最好,均达到Ⅰ类标准;在河流总体评价中,柳河污染最为严重.根据评价结果将所有监测站点分为达标和未达标两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达标站点和未达标站点的污染物的最大贡献者分别是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研究结果对指导滦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6.
渭河上游两次致洪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渭河支流上游两次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泾河上游,两次大暴雨的落区相差在100km以内;两次暴雨过程均给当地和渭河下游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水过程的洪峰特点分别属于缓型洪水和陡型洪水;500hPa天气分型虽然一次为西南气流型,一次为西风槽型,但700hPa的直接影响系统基本相同.物理量诊断对比分析表明:在暴雨出现前12h,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已基本形成,到暴雨出现临近辐合辐散迅速加强,为暴雨形成和维持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27.
林木细根(直径2 mm)拥有庞大而复杂的分枝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不同树种细根构型形态对树种地下生态位分离、共存和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川西亚高山3个优势树种——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e)和红桦(Butula albosinensis),采用挖掘法采集完整的细根根系,依据根序分级方法,测定细根形态参数(直径、根长、比根长和比表面积).结果表明:细根形态在不同根序间差异显著,3个树种细根直径、根长随根序的升高而升高,比根长和比表面积随序级的升高而降低.不同树种间细根形态也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岷江冷杉、粗枝云杉和红桦细直径变化范围分别为0.31-0.85 mm、0.29-0.65 mm和0.23-0.55 mm,两个针叶树种(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直径与根长均大于红桦.红桦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则高于两个针叶树种.综上所述,低级别根吸收能力更强而构建消耗更低;红桦比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根系吸收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28.
黄浦江水源地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源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对黄浦江干流和主要支流15个采样点的Hg、Cd、Pb、Cu和Zn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相比环境背景中位值,在15个样品中5种重金属含量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超标现象,其中,Cd和Hg的污染相对明显;相比背景最大值,仅有Cu和Cd含量超标.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生态风险等级均为无污染~中等污染水平,急水港近苏沪交界处、淀峰大桥、大蒸港沪浙交界处、大蒸港泖洋河交汇处、园泄泾以及五厍东一号河交界处区域生态风险较高,Cd和Hg是研究区域生态风险的主导因子.值得注意的是,黄浦江支流大蒸港和园泄泾的生态风险整体高于黄浦江干流.总体而言,黄浦江上游水源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仍处于中等以下水平.  相似文献   
129.
汉江上游现代洪水滞流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年对汉江上游现代洪水SWD(滞流沉积物)系统采样,并分析样品的粒度、烧失量和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以揭示该流域内大洪水期间重金属的面源污染状况. 结果表明:汉江上游现代洪水SWD的粒度成分中,黏粒(粒径<2μm,下同)占1.3%~6.9%,细粉沙(2~<16μm)占9.0%~40.9%,粗粉沙(16~63μm)占22.7%~50.3%,并且三者沿程自上而下逐渐增加;而沙粒(>63μm)占7.1%~65.6%,沿程自上而下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与全国泛滥平原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比较发现,Co、Cr、Ba和V累积明显,而w(Cu)、w(Ni)、w(Pb)和w(Zn)不同程度地高出背景值. 运用地质累积指数(Igeo)和污染指数(PI)评价表明,主要污染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为Co>Cr>Ba>V,而Cu、Ni、Pb和Zn都属于清洁. 汉江上游现代洪水SWD的重金属整体处于中等污染水平. 利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发现,Co和Cr多富集在沙粒中,而Cu、Ni、Pb、Zn、Ba和V多累积在黏粒、细粉沙和粗粉沙中. 现代洪水SWD的粒径分布和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空间变化明显,聚类分析发现其空间分布可分为安康盆地、汉江上游北岸和汉江上游南岸3类,这种分布特征与汉江上游地貌特征、羽毛状水系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0.
以6年生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控制环境生长室进行了2个生长季的大气CO2浓度倍增和增温(+2.2℃)处理,旨在探讨岷江冷杉幼苗针叶化学特性对CO2浓度倍增和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倍增对岷江冷杉幼苗针叶的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针叶N、P和纤维素含量,并增加了针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温显著降低了1年生针叶的叶绿素b含量,同时降低了当年生和1年生针叶的N、P和纤维素含量;显著提高了针叶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CO2浓度倍增和增温同时作用显著增加了针叶叶绿素含量,但降低了针叶N、P和纤维素含量,而对针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大气CO2浓度倍增和增温对针叶的叶绿素、N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大气CO2浓度倍增和增温条件下,岷江冷杉针叶化学性质将发生改变,可能影响针叶的生物化学过程和凋落物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